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溪。《菜根譚》

嘴巴好比是心的大門,如果不能夠守口如瓶,必然會洩漏心中的秘密;意志好比是心的腿腳,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就有可能走上一條無法悔改的邪路。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昭侯有一個不好的習慣,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不小心就會洩露國家機密。也正是因為韓昭侯的這個壞習慣,弄得一些治國大臣左右為難。因為如果將辛苦規劃的治國策略告訴昭侯,昭侯將其洩露後,他們的努力將會白費;如果不告訴昭侯,無疑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他們承擔不起。他們想直言進諫,但怕弄不好人頭不保。

正在這些治國大臣一籌莫展之時,堂谿公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堂谿公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見了韓昭侯後,二人便聊了起來。在談得比較投機的時候,堂谿公說:“玉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如果用它做成一隻無底的酒器,請問大王,這隻酒器能否盛水?”

韓昭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能。”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堂谿公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用瓦做的罐子是非常廉價的,扔在一旁都沒人要。請問大王,它能否盛酒?”

韓昭侯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可以。”

聽到韓昭侯兩次利索的回答後,堂谿公進入了正題:“大王的回答非常正確,事實正是如此。不值錢的瓦罐雖然卑賤,卻可以盛酒,根本原因在於它不漏;價值連城的玉製酒器雖然尊貴,卻不可以盛水,同樣不能夠盛香醇的美酒,根本原因在於它會漏。其實,這個道理與做人一樣。一個不會保守秘密的國君,正如同一隻無底的玉製酒器,他除了會把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告知天下外,還會在不經意間將治國大臣費盡心血而做出的治國方針和策略一併洩露,從而導致國家制定的法令或政策延遲頒佈甚至不能夠頒佈。”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聽了這番話後,韓昭侯知道了堂谿公的用意。他非但沒有責怪堂谿公對自己的指責,還稱讚了堂谿公,並表示以後一定改正這個壞毛病。

韓昭侯說到做到,在以後的日子裡,他不僅說話變得謹慎起來,就連行動也變得異常謹慎,生怕自己的言行出了差錯,影響忠心耿耿的治國大臣們的工作。

一個沒有底的玉杯是不能夠盛酒的,而一個不能夠守口如瓶的朋友是不能夠真正成為朋友的。為了得到朋友的信任,為了保證與朋友間的友誼,就從保守秘密開始吧。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說話如果口不擇言,像機關槍掃人,一陣狂掃,只顧自己快活,不顧別人死活,是要吃大虧的。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看看下面幾個小故事:

古時,一剃頭師傅家被盜竊。第二天,剃頭師傅非常懊惱,但是生意還得接著做,到主顧家剃頭,一臉愁容。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剃頭師傅答道:“昨夜被賊人將我一年積蓄盜去,仔細想來,只當替賊人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懷,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天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言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由上邊的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說話時不注意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因此,在我們說話時,一定要審時度勢,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一定要注意避免。

守口如瓶,是尊重別人的隱私。《莊子·列禦寇》中說:“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守口如瓶,並不容易做到,因此也成為了人品的試金石。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曾有一人到自己夢寐以求的企業應聘,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測驗後,終於進入了最後的環節。但他卻被一個問題難住了:面試官拿出一張紙,要求他寫下之前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一邊是自己心儀的崗位,一邊是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實在難以抉擇。思慮了一會後,他對面試官說:“對不起,這道題我無法作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義務保守秘密。”

面試官聽後點點頭,示意他可以離開。沒想到,第二天,他便收到了錄用通知書,上面有一行顯目的字:“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也正是我們需要的。”能尊重別人的隱私,守得住口,不透露別人的秘密,也便守住了自己的人格。

深諳守口如瓶之道的人,讓人心安。同樣地,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對方,為彼此保守秘密,這樣的感情才能走得更長遠。當一個人和朋友吵架,甚至吵到要絕交,也沒有把對方見不得人的事情全盤托出,那這個人一定是值得信賴和深交的。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對於朋友的秘密,做不到守口如瓶的人,只會令人徹底失望,失去別人的信任。詩人蘇軾屢遭陷害,被流放到蠻荒之地,那裡人煙稀少、野蠻落後,瘴氣遍佈。在他出發之前,甚至有人勸他先備好棺材。本以為蘇軾會因此一蹶不振,沒想到他到了那裡後絕口不提自己的冤屈和傷心事,而是將心思放在傳播中原的詩書禮儀上,讓那片未開化的地方煥發生機。

守口如瓶,讓往事隨風,是不與過往的陰影糾纏,轉身去擁抱陽光。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畢竟都曾經付出過真情,一絕交就各種抹黑和說壞話,總歸是損人不利己的。

交好時的甜言蜜語,不如感情漸行漸遠時的守口如瓶,對彼此的過錯和糾葛三緘其口,就是留給雙方最後的美好。千般過往,萬般不是,對往事守口如瓶,是釋懷,是善待自己,也是放過別人。

老人言:守口不密,走盡邪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