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01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2月28日孫楊被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宣佈禁賽八年,看到這個消息,心裡十分難過,一個英雄,轟然倒塌。

孫楊這次, 扮演了受害者,大家都替他喊冤,因為在我們眼裡,老外時刻是針對中國的,永遠是偏見,永遠是狹隘,反正你們見不得我們好,卻沒有思考另外一種可能,也許更公正,更公平呢?大家幾乎都沒有看法庭辯論就在那裡喊。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看法庭,我覺得孫楊的媽媽總是答非所問。

這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你看,這是一個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你們就忍心這麼毀了他的前程嗎?孫楊的媽媽是這個模式,當時周立波的女人也是這個模式,還特意做了一個周立波做公益的短片給法官看。

希望對方能惜才!

可是,老外喜歡問是不是,就是YES OR NO,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周立波用的策略是程序不合法,孫楊抗議的方式也是程序不合法,但是大家都沒有人去關心最本質的問題,就是是與不是。

孫楊的敗訴很大程度是不懂國外律師,國內律師一般都是讓陳述,例如你說一下,4號下午你在幹什麼,但是老外不這樣,國外律師為什麼那麼值錢?因為他們都是一流的發問高手,他們一切問題都是圍繞一個是與不是,你可以逃避,但是通過問題就可以讓所有人心中自然得出了結論,那就是是或不是,孫楊的媽媽完全被律師問懵了。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人家直接問:你覺得孫楊服過藥嗎?

她說:應該說,誰不用藥?

為了用藥一般都提前註冊心臟病之類的,大部分游泳運動員都註冊了心臟、哮喘等病症。但是這樣的回答我卻看到了逃避,一種以受害者的姿態來面對提問,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現。

一自信的直接表現就體現在對自己的反思,承認自己的優點,也要接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時刻都是受害者心理。

何為受害者心態?

指的是人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傾向於把事情歸因於客觀環境或者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進而催生出自憐心理的一種模式。

受害者心態是常見的一種思維定勢,我們很容易陷入其中,習慣於將自己定位於情境中的“受害者”,逃避責任和安於現狀。

受害者心態,本質上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02

自卑的影響

從小我都是在奶奶家長大,和其他孩子相比,我會特別的自卑。上課站起來回答問題,尤其看到幾位同學在注視著我,我都會心慌意亂,手心出汗;不會拒絕同學的任何請求,怕對方不高興;學習的時候,有不懂的問題,也不敢問老師。

就像心理學家說的:當你手中有一把錘子的時候,你看任何問題都是釘子。而自卑的人,心裡會特別敏感,很多同學的無關言論,都會認為是在嘲笑自己。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後來,遇到了我的數學老師,也是班主任。那年六一兒童節,每個班級要出一個節目在全校師生面前表演,班主任選擇了我上去說一段單口相聲。

我既害怕又激動,在矛盾糾結中,很快到了六一。由於奶奶化妝,把口紅塗到我的牙齒上,班主任看到後,到辦公室給我重新化妝,邊化妝邊給我說:男孩子,要勇敢一點,我一直在看著你呢!聽到這些話,淚珠不自覺地打轉。從那以後,我會盡可能表現自己,上課我會勇敢舉起自己的手,儘管每一次右手都是沉甸甸的。

後來上大學,更是演講協會的會長,至今仍記得第一次上臺演講的時候,雖然腿顫抖著,心揪著,但是最後大家激烈的掌聲告訴我,我做到了。

僅僅不自卑就是自信了嗎?曾經我認為脫離了自卑狀態的我,應該是那種意氣風發,自信滿滿的人了吧。

事實上,並不是。

03

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參加工作後,由於良好的表現,很快被領導分到一個區域,策劃一場促銷活動。由於,第一次做活動,出現很多紕漏,比如宣傳人員不夠,宣傳方式單一,活動現場佈局不合理等等,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是面對領導的質問,我還理直氣壯地告訴領導,第一次獨立去做,很多沒想到的,以後會盡量避免。領導卻說:你把做不好的原因歸為第一次,那以後再交給你任務是否要參考你是否做過?這樣你永遠都是做過的事情,怎麼能進步?你明明知道自己第一次,為什麼沒有向其他人求教?

我頓時啞口無言,想到自己在準備活動時,確實遇到很多問題,但是都得過且過,認為無足輕重。另外,心裡總有一道坎,認為向別人求助,會讓人家笑話,這樣一件事都做不好。表面胸有成竹,實則內心還是自卑。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一種自我的信賴和肯定。一般人對於自己好的品質當然會欣賞,但是恐怕很難欣賞自己的缺點,比如懶惰,怯懦、自私、吝嗇等。所以,大多數想到自信的時候,不但不會去欣賞自己的缺點,恐怕還會盡力的掩藏自己的缺點,突出自己的優點。

其實任何的缺點都沒有實體,只是某種性格傾向而已,本身都有它良性的一面,比如懶惰,往往會給人輕鬆的心情,給人更強的的靈感和創造力;比如怯懦,往往同時有善良、體貼、自我保護等優點。

如果能夠正視這些缺點,往往它們良性的一面會擴大成自己的另一種優點,反過來當我們把他們當作缺點的時候,排斥他們,壓制他們,逃避他們,他們就真的會變成缺點。

所以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是一個懂得自愛和自我欣賞的人,更是能夠包容自己缺點的人。 只有這樣的人,才會真正的發現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

真正的自信一定意義上就是坦蕩。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該就該,不該就不該,做事的標準就一個,就是這件事本身該不該去做。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由於疫情,妹妹在家上課。昨天考試,老師計算總分的時候,少給妹妹算6分,本來排名前五,現在第八。妹妹覺得6分,就算了,也不是特別重要的考試。

我對妹妹說:如果你心裡想說,但是礙於情面才說無所謂,我建議你要和老師反應;但是你對於分數真的看的比較淡,說不說都行,那麼你就不用去給老師反應。但是,據我所知,上次你還因為數學考的差哭鼻子。所以,我建議你說。

不同的心理,對應的做事標準不一樣,但是不同的行為體現的都是真正的自信

04

如何培養自信

布蘭登被稱為美國自尊運動的先驅,他對自信的定義是:覺得自己能夠應付生活中的挑戰,並且值得享受快樂。他認為自卑也許是小時候各種因素造成的,不是自己可控的,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這種狀態,在他的書《自尊的6大支柱》中提出培養自信的6條重要實踐。

1.要有意識地活著

每一天,我們都能做很多事,可是我們卻發現,我們一直在過著重複的生活,比如玩幾個小時的手機,到點了去吃飯,看別人逛街自己也去等等,無形之中我們被這些“外力”控制。

因此,要學會“自我察覺”,你所做的選擇是無意識還是經過仔細考量後主動做出?

要保證自己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知道因為什麼而做這件事,而不是講究、湊合、跟風和逃避,做了眼下的決定。

2.說到做到

無論對自己的承諾還是對他人的承諾,都要說到做到。

比如早上八點開始學習,那麼八點就一定要讓自己進入狀態;晚上九點去跑步,那麼就一定要在九點前換好衣服,調整好狀態。

如果你要去做什麼,卻一直拖延、逃避。向來對自己都是言而無信。

對待他人,更要說到做到,如果做不到,就千萬別說。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朋友,答應我們的事情沒有做到,不超過三次,就基本上失去我們的信任了。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無論大事小事,如果我們“說到”沒有“做到”,本質上是在對自己說,我的話無關緊要,不重要。

我們潛意識裡認定自己的話無關緊要,何談自己的價值?

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正是以行動對自己說:我的話很重要,我們很重要。

3.有目標有使命地活著

我們不能讓自己長期處於自我放逐的狀態,當你狀態最糟糕的時候,一定是失去目標的時候。

當然不要抱著“我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這類虛幻的目標,而是很具體的,比如一個月後通過考試拿到證書,每天跑步5公里等。

目標能夠解放我們,當你漫無目的時,你會沮喪、空虛甚至焦慮。但是忙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心理衝突。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任何一個階段,都需要給自己不斷設定具體的目標。完成目標的過程,會給自己帶來價值感,就不容易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4 要自我接受

允許自己有人的天性,允許自己有不同於他人的地方,無論好的壞的。尤其時那些看起來“不夠好”的特性:比如遇到不擅長的事情會害怕,對一些事情容易情緒化等。

允許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會辦錯事,會失敗,會不如他人。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不責怪自己。

接受自己作為人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接納,擁有自尊。

5.自我肯定

這就需要尊重自己地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擺在和別人同等的地位之上。

不為迎合他人而犧牲自我,學會拒絕自己不願意的、不合理的需求。有自己的主見,該說不的時候說不,該說是的時候說是。

這是一個保護自己的邊界。

6.學會自己負全責

在TED演講中,有一句話記憶猶新:no one is coming。即要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

更深層的理解就是: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買單,改變自己,不試圖依靠他人。

五月天的歌《倔強》中唱到: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行為、思想、情感都由自己負責。

孫楊事件:受害者心態是不自信的表現,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有效擺脫“對自己不滿意、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值得、我害怕別人對我有意見、不敢拒絕別人等”不自信的表現。讓自己變成“值得被愛,值得擁有美好的東西、敢於拒絕他人、承認自己的缺點等”的自信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