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街,老煙臺的“娛樂圈”

煙臺故事 | 丹桂街,老煙臺的“娛樂圈”

丹桂街--煙臺曾經的“戲劇碼頭

煙臺故事 | 丹桂街,老煙臺的“娛樂圈”

丹桂戲院上的戲曲表演者

提起丹桂戲院,老煙臺人都知道,那可是煙臺京劇風生水起之時,與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齊名的京劇名角聚集地。市民段先生特意聯繫記者,他手裡收藏著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丹桂戲院老戲票。這個寶貝可不簡單,因為它記載著煙臺“京劇碼頭”一段歷史。

民國老戲票記載煙臺“星光燦爛”

“這戲票出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丹桂舞臺。”段先生特別喜歡收藏,他家裡的戲票也非常多。

在一張“煙丹桂大舞臺”粉色戲票上,寫著包廂的具體位置。這場戲的名頭還不小:“三班合演”。演出人員有名有姓的就達四五十人,演出曲目分別為“釣金龜”、“武家坡回龍閣”、“麻姑獻壽”等等共計六出。另一張戲票上寫的是“煙臺市春賑委員會演劇籌款”,估計等於現在的慈善義演。演出了兩出戏,一個是“鴻鸞禧”,一個是“龍鳳呈祥”,這次義演光大牌演員就有12名。“咱煙臺這地方叫京劇碼頭,可是全國都有名。我覺得煙臺戲票,也能見證煙臺那段歷史。”在段先生手裡的戲票,就像咱現在的入場券,座的位置在哪、時間、演員姓名、演出劇目都非常明確。字體全部為豎版的繁體字。這上面演員名字非常多,很多都是當時的“腕兒”。

上海的“丹桂”與“丹桂戲院”南北呼應

1898年,京劇首次登臨作為“商埠碼頭”的煙臺,很快征服了看慣柳腔、茂腔的煙臺人,在煙臺紮下了根。從1906年,大連人張子祿意識到京劇在煙臺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便投資修建了煙臺第一座正規劇場——德桂茶園。德桂茶園1916年後更名為“丹桂茶園”、“丹桂舞臺”、“丹桂戲院”,其名稱的更改緣於京劇一代宗師、麒派老生鼻祖周信芳(藝名麒麟童)。

煙臺故事 | 丹桂街,老煙臺的“娛樂圈”

丹桂戲院舊址

上海的“丹桂”與煙臺“丹桂戲院”南北呼應。

因為戲院的繁盛,門前的“一面子街”也同時更名為“丹桂街”。丹桂戲院內設包廂,樓下有40餘個座位,並有邊座,可容納千人。建成後,全國各地的京劇名角紛紛到此獻藝,非常興盛。這個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從此成為了煙臺戲迷欣賞國粹的聚集地。建國之後,改名“勝利劇場”。

煙臺戲樓有幾多?150年你方唱罷我登場

實際上,作為京劇碼頭的煙臺,“丹桂戲院”並非一枝獨秀。那麼,煙臺戲樓有多少呢?史料記載早在清朝,老煙臺市就建有戲樓、戲臺。

1861年大廟就建起了戲樓(亦稱天后宮戲樓)和毓璜頂戲樓,1884年—1906年修建了福建會館戲樓,芝罘島陽主廟戲樓,1906年修建第一座正規、大的戲院——德桂茶園(曾更名丹桂茶園、丹桂舞臺、金剛戲院、勝利劇場),另一大戲院——壽仙大戲院(曾更名吉祥戲院、光陸戲院、大眾劇場)。另外還有兩個中型戲園:大觀園(舊址在現芝罘區政府駐地,曾更名天仙戲園、福祿壽劇場、群眾劇場,1957年拆除),進德會娛樂場(舊址在位於市府街老東方電子辦公樓處,原為露天劇場,1936年搭建暖棚)。

四個小型戲園分別為小舞臺戲園、會友軒戲園、海防營百業市場戲園、北馬路勸業市場戲園,演出戲劇、曲藝等,這些小型戲園不售票,演員每演一場後,由專人下臺向觀眾收錢,多少不拘。另外有雙合班和永慶班兩個草根戲班子,由於沒有取得在戲院開場演戲的資質,平日走鄉串村,露天演出。

“粉絲”多,票房“給力”,名角煙臺走場

說起煙臺戲院為啥這麼聚堆?當然是當時“票房”給力了!記者查找資料發現,最先是奇山所一些京劇愛好者組織成立了票房,經過票友們的啟蒙提倡,慢慢地得到更多市民的歡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煙臺一度與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齊名。譚鑫培、孫菊仙、餘叔巖、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等約250位各個流派的京劇名家都曾在煙臺登臺獻藝。到了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京劇的票房價值,驅動了一些資本的投資,很快就在儒林街一帶建成了三座戲院—————丹桂、瀛洲、壽仙三家,此時正是煙臺京劇發展的高峰時代,許多京劇名演員如李吉瑞、馬德成、言菊朋、郝壽臣、馬連良、譚富英、林樹森、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黃桂秋、王玉蓉、李萬春、袁世海等都先後來煙臺演出過。

武生泰斗尚和玉兩次來煙臺,不僅領銜演出,還擔任過丹桂戲院的經理、煙臺梨園公會會長。銅錘花臉金少山聞名世界之前,在煙臺達七年之久,著名武生李萬春在煙臺為一所小學義演三天,籌資建校。

老煙臺人愛戲懂戲,底氣不足“角兒”繞道煙臺

煙臺素有“京劇之鄉”之稱。老煙臺人愛戲懂戲,過埠唱戲的角兒們無不要經受戲迷們挑剔的目光。上世紀30年代初期,進入煙臺港的客船隻能停在擋浪壩以北的海面上,旅客上下船要靠人工搖著小舢板接送。一個初秋晴日的下午,一艘客船停在煙臺港外,一位國內頗有名氣的青年老生演員正在甲板上喝茶,忽聽一搖舢板的工人唱道:“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他大吃一驚,這段《空城計》唱得有板有眼,韻味十足,比科班出身的角兒毫不遜色。此時,另一條小舢板上有一位賬房先生打扮的人也不甘示弱,唱起《紅鬃烈馬》中薛平貴的唱段:“八月十五月光明,薛大哥在月下修書文……”字正腔圓,聲情並茂。

那位老生演員聽得叫起好來,轉念一想:久聞煙臺人愛戲懂戲,果然名不虛傳。連搖舢板的工人、店鋪的夥計都唱得這麼好,達官貴人中懂戲的就更多了。一旦在煙臺唱砸了,臭了戲班的名譽可有點得不償失。於是他決定不下船,轉道外地唱戲去了。

煙臺街的戲不好唱,連孩子都能對名角挑刺兒

老煙臺人懂戲,愛挑名角的毛病,連一些孩子也學會了。北京一個據說曾給慈禧太后唱過戲的老生大腕,來到丹桂戲院唱他的拿手好戲《轅門斬子》和《秦瓊賣馬》,幾乎場場爆棚。有一些商家專門派夥計到戲院門口排隊買票,招待外地客商。可就這麼一位重量級演員,卻叫咱煙臺一位十一二歲的小娃娃挑出了毛病。那天唱《秦瓊賣馬》,當他唱到“店主東帶過這黃驃馬……”時,卻見戲臺前站著看戲的一個娃娃叫起倒好來了。這戲沒法唱了!臺上下來兩位彪形大漢,一人扯著孩子一隻胳膊把他拽上舞臺。那老生演員怒不可遏地說:“你這乳臭未乾的娃娃也敢來這裡搗亂,我看你皮癢癢了!”

只見這孩子不卑不亢地問:“你唱的什麼戲?”“這還用問?《秦瓊賣馬》。”“秦瓊為什麼賣馬?”“囊中羞澀,無錢住店吃飯。”孩子高聲問:“你手上戴的什麼?”這大腕一看,糟了!手上戴著一個大金戒指,在燈光下灼灼發光。孩子高聲說:“你手上戴著大金扳子(煙臺方言,指金戒指),還用賣馬乾什麼?賣金扳子不就行了嗎?”一席話說得大腕啞口無言,連連作揖致謝。從此,煙臺街的戲不好唱,連孩子都能對名角挑刺兒的趣話傳遍大江南北。

文 / 鄒春霞

原文發表於《煙臺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