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獨釣寒江雪”為什麼成為許多中年人的夢想?

聽紅歌長大的少年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的一生有以下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譬如:兒童時代,青少年時代相當來說很單純,看在眼裡的都是非黑即白的,清澈的,對未來充滿期待!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個時間段,主要是我們每個人剛踏入社會時候,發現世界跟我們想象不一樣,有背叛、有腹黑、有不公平、有挫折、有世態炎涼……我們甚至覺得命運不公平!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到中年,50知天命了。我們經歷過那麼多,發現人的一生很短暫。功名利祿,愛恨情仇,是非功過都隨風去吧……心靜下來了,就想安安靜靜的走完最後的人生,所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了很多人最後希望……







龍吟999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菩提花🌸!

採菊東籬下,獨釣寒江雪,從字面意思上簡單理解,這是一種,沒有壓力,沒有競爭,悠閒的一種生活方式。獨釣寒江雪選自柳宗元的《江雪》,當時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做的是個什麼官呢,就是永州司馬,他沒有這個權利,因為他是被貶的,所以當時柳宗元等於是帶衘帶職被流放到永州,心情非常鬱悶,居住條件也不好,他母親跟他一塊去之後,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所以他當時是一個人,是一種非常絕望的心裡狀態,絕望到什麼程度呢?什麼鳥都沒有了,什麼動物也沒有了,什麼人也見不到,就這一個孤老頭子,在這半路中間,釣這點寒江的雪,他已經憤怒到極點,也無奈到極點,最後他也也痛苦到極點,但是文學家有個好處,他生活中的痛苦,在藝術上能轉變成極致的美,實際上當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他寫了一個雪的世界,在這個雪的世界裡面,有一個超乎塵外的老頭,他在釣他的心靈,他的心靈是純淨的,實際上,他的所有的苦都被過濾掉了,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孤獨的美,所以這首詩之所以源遠流長 大家都那麼喜歡,他的內涵就在此處。

採菊東籬下,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但是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

現實生活中,壓力是蠻大的,尤其到了中年,這個大家都非常理解,各有各的不同,只不過是嚮往那種生活,對於採菊東籬下,獨釣寒江雪,會成為一個夢想。



菩提花pth


“採菊東籬下”出自東晉末年陶淵明的詩《飲酒•其五》,其時,淵明隱於安徽省東至縣,與江西省彭澤縣毗鄰,詩裡透出避世後與自然親近的快樂;“獨釣寒江雪”出自唐柳宗元的詩《江雪》,當時其因參與永貞革新運動被貶永州,流放十年。兩位詩人都是仕途不如意,政治抱負不可施展,鬱郁之情不可伸發,只能付於詩文。“詩可以怨”是錢鍾書先生說的,大有道理,二位詩在鬱憤中寫出了驚豔千古的美麗詩篇。二位詩人的不卻成就卻是文學史的大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歷經滄桑沉浮的中年人最容易找到詩中的落漠、無奈,而後有放下之念,有去親近自然美好的想法,然而上老下小,又怎能真放下,所以詩中之境只能是夢想了。




皖南沈勝東


謝謝平臺,“釆菊東籬下",是陶淵明歸隱山野所寫的詩句,″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所寫的詩句。這兩位都是政治失意,一位對官場冷淡,不願同流合汙,而不願五斗米折腰高貴清雅之士,離開汙濁的官場,尋找與世無爭的世外桃園。過著看雲展雲舒,聽著大自然鳥啼蟲鳴天簌之音,自產自給清淡生活。″獨釣寒江雪"作者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孤寂苦悶,把自己看成一個不怕雪大,不怕天冷,忘掉一切釣翁,在這奇寒天氣裡專心垂釣的孤高清傲,凜然不屈的高貴形象。再來看看陶淵明生活,人到中年該放下的要放下,年青時苦苦掙扎,生活磨難,人情關糸冷暖。這都令我們苦不甘言,"採菊東籬下",放眼野外,那旺盛野花小草在微笑中搖曳,嫩綠野菜放出芬芳的香味,撲面的泥土芳香。每天,散步其間,累了少時小憩。沏一綠茶,慢慢啜飲,養個幾十只小雞,為提高食慾,剜個野萊,做成美味。吸大地之精華,遠離喧囂,寧靜致遠,高興漁具一背,騎上電車,垂釣在綠水碧波中。什麼名利、金錢統統拋在腦後。逍遙自在,豈不快哉。


布丁姥爺姥爺


中年人為何會把這這兩首詩的意境當做夢想?讓我這個中年人來回答最合適不過了。


就拿陶淵明的這首詩來說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意是我住城市的高樓大廈中,但是周圍並沒有路上那些川流不息的汽車的聲音,有人問了,你是怎麼做到的,畢竟在城市裡生活,哪可能聽不到汽車聲呢。陶老先生微微一笑說道:我心中無車,自然聽不到。

又問:那你心中有什麼呢?

我心中的只有那悠遠的南山,一片藩籬,一片菊花,一片飛鳥,一片夕陽。陶老先生望著遠方痴痴的說道。

這首詩,被王國維譽為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人與天地萬物已經融為一體。不再有那權勢的博弈,不再有那金錢的追求,不再有那地位的攀比,不再有那不喜歡做的事。脫離了社會的束縛,淡泊而寧靜,放鬆又自由。

而作為現在時代的中年人呢?

上有老下有小,一個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身上:要掙錢照顧好父母妻兒,要掙錢還房貸,還車貸。擔心領導交代的任務做不好,被降級被開除。

每天一睜眼就要想到今天要做哪些事,要和哪些人吃飯,要給哪些人送禮,要和哪些人處理好關係。

每天有加不完的班,做不完的事。

每天都有很多不想做的事,但發完牢騷後還得繼續去做。


看到同事升職了,同學發達了,朋友換大房子了,心裡總有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是羨慕還是忌妒,是怒自己不爭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呢,總之是心裡有股不甘。

我們每天生活在這種攀比的環境中,每天都感覺到壓力重重。

一天的時間,就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


有時候開車回家,寧願在車庫裡發一會呆。也許只有這一會,才能真的放空身心,享受一下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壓力,沒有攀比,沒有孩子的吵鬧聲,沒有父母的嘮叨聲。

有時候真想拋開這一切,去享受一下那久違的自由,但看看到期的貸款,再看看銀行卡的餘額,還是得打起精神繼續前行。因為一旦停下腳步,後果不堪設想。

結束語

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的過,感覺被束縛的不行,還得掙扎著前行,滿身疲憊,有時候還是忍不住的想什麼時候是個頭?

你說,我能不羨慕那種無憂無慮的見南山的生活嗎?


更別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了。那可是徹底迴歸自然,遠離社會的喧囂,拋卻生活的煩惱,一個人逍遙天地間,想釣魚時釣魚,想喝酒時喝酒。


沒有了不想做的事,沒有了不想見到的人,沒有了各種工作彙報,沒有了別人在你面前炫耀。

你說這能不是我的夢想嗎?


這是我的答案。


大額頭者


就拿陶淵明的這首詩來說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意是我住城市的高樓大廈中,但是周圍並沒有路上那些川流不息的汽車的聲音,有人問了,你是怎麼做到的,畢竟在城市裡生活,哪可能聽不到汽車聲呢。陶老先生微微一笑說道:我心中無車,自然聽不到。

又問:那你心中有什麼呢?

我心中的只有那悠遠的南山,一片藩籬,一片菊花,一片飛鳥,一片夕陽。陶老先生望著遠方痴痴的說道。

這首詩,被王國維譽為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人與天地萬物已經融為一體。不再有那權勢的博弈,不再有那金錢的追求,不再有那地位的攀比,不再有那不喜歡做的事。脫離了社會的束縛,淡泊而寧靜,放鬆又自由。

而作為現在時代的中年人呢?

上有老下有小,一個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身上:要掙錢照顧好父母妻兒,要掙錢還房貸,還車貸。擔心領導交代的任務做不好,被降級被開除。

每天一睜眼就要想到今天要做哪些事,要和哪些人吃飯,要給哪些人送禮,要和哪些人處理好關係。

每天有加不完的班,做不完的事。

每天都有很多不想做的事,但發完牢騷後還得繼續去做。

看到同事升職了,同學發達了,朋友換大房子了,心裡總有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是羨慕還是忌妒,是怒自己不爭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呢,總之是心裡有股不甘。

我們每天生活在這種攀比的環境中,每天都感覺到壓力重重。

一天的時間,就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

有時候開車回家,寧願在車庫裡發一會呆。也許只有這一會,才能真的放空身心,享受一下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壓力,沒有攀比,沒有孩子的吵鬧聲,沒有父母的嘮叨聲。

有時候真想拋開這一切,去享受一下那久違的自由,但看看到期的貸款,再看看銀行卡的餘額,還是得打起精神繼續前行。因為一旦停下腳步,後果不堪設想。

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的過,感覺被束縛的不行,還得掙扎著前行,滿身疲憊,有時候還是忍不住的想什麼時候是個頭?

你說,我能不羨慕那種無憂無慮的見南山的生活嗎?

更別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了。那可是徹底迴歸自然,遠離社會的喧囂,拋卻生活的煩惱,一個人逍遙天地間,想釣魚時釣魚,想喝酒時喝酒。





f夢飛翔f


大家好,我是孖妤,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年人則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每個人的家庭裡,中年人又是絕大多數家庭中的家庭支柱。之所以“採菊東籬下、獨釣寒江雪”能成為許多中年人的夢想。我認為一方面主要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年人也會有中年危機,工作和事業方面上升渠道收窄導致。

其出處及意境如下:“採菊東籬下”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

原文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獨釣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

原文如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二首詩基本都是描述的世外桃園的意境,無憂無慮的心情。而這種心情對於中年人來說絕對是稀世珍品,很是難求。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每天所思的事情也包含幾個方面:

1、工作與事業方面:每個中年人都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需要有自己的工作與事業,而工作與事業本身就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每天必須要思考怎麼樣去面對和解決工作與事業中所遇到的困難。

2、親情與家庭方面:對於每個中年人,基本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時間段。而自己又正值壯年。因此,必定要擔起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平時還要注意不能讓自己生病,以免使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3、中年人的危機意識:人的一生大多在中年階段會出現相應的危機意識。主要是由於年齡的增長,人的各方面機能和記憶力等都開始進入下降階段,無法是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越來越覺得自己力不從心,很快會被後來者超越,從而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境地。

做為中年人,每天面臨著生活與工作的繁雜事項,而這些使我們的思想始終不停的旋轉,思索著如何解決每一項困難。即便是星期天休息的時間也要考慮如何將家庭內的事項處理妥當。因此,一年當中幾乎沒有什麼時候可以清靜一下,不用去考慮這些實際的事情。因此,在中年人的心裡,能過上世外桃園這樣的生活成了大部分人心中的一個夢想。


孖妤讀書


“採菊東籬下”出自陶淵明《飲酒·五》,後面一句是“悠然見南山”。“獨釣寒江雪”則是柳宗元五言絕句《江雪》中的一句,前面一句是“孤舟蓑笠翁”。這兩句詩表達了不同的意境,也內涵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以及人生追求。

但是,若說許多中年人都追求陶淵明、柳宗元詩句中的夢想,恐怕有以偏概全之嫌。大概,把陶淵明詩句所表述的意境當做夢想追求的,倒是為數不少。而“獨釣寒江雪”則遠遠談不上夢想,若是講白了這句詩的含義,似乎便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追求這樣的境遇。

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晉書·陶潛傳》說,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祖上曾做過西晉大司馬,祖父做過南昌太守,名副其實的官宦世家。陶淵明最先做的官是州祭酒,大約是州府掌管饗宴時酹酒祭神事務的官員。陶淵明不堪吏職約束,很快就辭職不幹了。後來,州府召他擔任主簿,做主官手下的掌管文書的官員。這個職務一般都是地方長官任用最信得過的人,很有些權勢。從祭酒到主簿,職務上升了一大截,但陶淵明沒有應召赴任,而是種地自給。不久,就抱病在家。

過了一段時間,陶淵明還是出來做官了,擔任了鎮軍、建威參軍。陶淵明所任的官職,都是在州府一級,雖然官名很大,但不能與朝廷大員相比。比如鎮軍,在宋代以前,朝廷便有這個官銜,但還有後綴職務限定。《三國志·陳群傳》就說,陳群曾經擔任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即便陶淵明的鎮軍不能與陳群相比,但之於主簿而言,大概也是升職了。

官越做越大,陶潛反而對親戚朋友說:“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意思是說,我想給大家拂弦而歌,能不能賺到些回家隱居的費用啊?“三徑”典出晉代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代表隱居之所。官府管事的人聽了陶潛的話,知道此人不願意在此地做官,就讓他去彭澤縣做縣令。

到了彭澤,陶淵明只要求大家種秫谷。幹完這個差事,就不管事了,整天以醉酒為滿足。陶縣令生活簡樸,不巴結上官。有一次,郡守派員前來巡察,縣吏告訴陶淵明,應當穿戴整齊去見上差。陶潛嘆了口氣,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於是,陶潛做《歸去來辭》,掛印而去。

此後,朝廷又來徵召,陶淵明便再沒有出去做官了。陶潛過上了隱居生活,整天與鄉里鄉親們飲酒、遊山玩水,斷絕了與官府的一切往來。

陶淵明隱居,絕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的厭倦官場,情願過鄉野生活。邊飲酒邊作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陶淵明曾說,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大概,《飲酒》詩就是在北窗之下所作吧,否則,怎麼“悠然見南山”呢?

陶潛結廬所在,一定是種了很多的菊花,秋風送爽,花氣醉人,採菊東籬,悠然自怡。這樣的詩情畫意,如此的閒情逸致,對於最是為自己以及上下老小忙碌之際的中年人而言,確實猶如夢境一般。哪怕偷得半日之閒,恐怕都是一種奢望,“採菊東籬下”也只能做做夢罷了。

柳宗元為何作《江雪》

劉子厚曾經在朝廷為官,做到了監察裡行,職事相當於監察御史。柳宗元少年即有才名,憑藉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出任秘書省校書郎。繼而,又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被授予集賢殿書院正字(從九品上)。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時,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兩年後,調入京城任職。

從柳宗元的早期經歷看,也是憑藉自己的實力,一步步往上升職的。期間,經歷了由地方官員到京官的歷程。進京做了官,就意味著仕途越來越寬廣了。因而,躊躇滿志的柳宗元決心在朝廷中大幹一番,一展政治抱負。於是,便參與了王叔文改革,也就是歷史著名的“永貞革新”。

起初,改革還算順利,王叔文集團佔據了明顯上風。柳宗元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負責為朝廷選拔人才。但是,就在柳宗元春風得意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永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立李純(淳)為太子,“永貞革新”領袖王叔文被削職罷官。同年八月,唐順宗在宦官、大臣的脅迫下讓位,發生了“永貞內禪”。這段歷史非常清楚的顯示,“永貞內禪”與“永貞革新”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王叔文集團就此一蹶不振。

唐憲宗即位後,開始清算王叔文集團,多人被謫貶到邊遠之地任司馬,造就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柳宗元就是“八司馬”中的一員。起先,唐憲宗把柳宗元謫貶為邵州刺史,在途中走了兩個月時,柳宗元又接到詔書,再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有“南荒”之稱,遠離朝廷,孤身無助。到任半年後,母親去世,柳宗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之中。曾經在京為官,也曾面臨重大機遇,繼續輝煌的人生,竟然在幾個月時間內,落到如此境地,柳宗元不得不以“孤舟蓑笠翁”自喻。

身在南荒之地的柳宗元,時刻期待著皇帝宣召,重新回到京城做官。但是,人生如夢,永州司馬任上,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大概,就是在這人生最悲涼的時刻,柳宗元寫下了《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對比永州司馬當時的心境,這首詩其實是一首自況抒懷之作,詩中的景象恰是作者處境的真實寫照。此時,朝廷再也沒有人為他撐腰說話,他只能像一個孤獨淒涼的釣翁,獨守一隻小舟,在漫天風雪中垂釣。柳宗元所釣者,大概就是功名吧。

“採菊東籬下”的主人有官不做,官越大越懶得做。“獨釣寒江雪”的主人卻恰好相反,求官不得,理想抱負猶如寒江之雪。

一個是夢想,一個是絕望

從上述分析來看,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人生夢想。這種夢想又正是在仕途中沉浮,為案牘所勞形者的一種逃避的夢想。但是,這種夢想只屬於陶淵明,之於所有的“中年人”而言,無非是一種忙碌時的遐想,業餘時間的嘆息,辛苦之餘的哀怨。

其實,實現陶淵明的“夢想”並不是很難,人到中年,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我曾經回到故鄉,萌發過歸鄉隱居的念頭,假如真要付諸行動,不需要花多少錢,就能擁有陶淵明那樣的生活。蓋一間茅舍,開一扇北窗,夏日飲酒納涼,半醉半醒中抬眼眺望,南山便就在眼前。然後,栽一籬菊花,賞花飲酒,豈不是就陶淵明瞭麼?

忙碌之後,閒暇之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與人生的釋放。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心曠神怡,何嘗不能體會陶淵明式的生存方式呢?

因而,我並不主張一定要學陶淵明那樣,“懷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過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所以,偶爾走進“夢境”,但卻不可永遠停留在夢中。“心遠地自偏”,似乎也無不可。


不難,但並不一定就實現得了。因為,人生有很多的羈絆,很多的難捨,也有太多的名利束縛。哪怕有一絲閒暇,也是在大自然中匆忙的走馬觀花,難以入夢。況且,很多人寧願如柳宗元那樣,獨釣寒江雪,也不願意真心實意的追求陶潛的人生境界。

忽然想起孔稚圭《北山移文》的幾句:“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很多隱居者,大約如孔稚圭所言,其實都是在“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境界說透了就是一種孤寂中的絕望,寒江之雪能夠釣得上來嗎?

在永州呆了十年後,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1月,柳宗元終於接到詔書,啟程北上。但是,經過兩個多月跋涉到達長安後,尚未來得及洗去滿身征塵,便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年3月,再度南下。公元819年,唐憲宗大赦天下,在宰相裴度的關照下,敕詔柳宗元回京。但是,尚未啟程,柳宗元就病死在柳州。

柳宗元的境遇為何如此淒涼呢?這件事情與王叔文大有關聯。《新唐書》說:

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倖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雖然後世也有為王叔文鳴冤叫屈者,但當時的情況確如《新唐書》所言,王叔文沒有得到更多的支持者。這便是柳宗元孤寂無援,無奈“獨釣寒江雪”的深層次原因。

“採菊東籬下”、“獨釣寒江雪”是冰火兩重天,不同的人生追求所產生的不同的人生境界與人生結局。其中,更隱含了人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其實,我倒認為,這兩種價值觀並無矛盾之處,無論中年人,還是其他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有悠然自得的人生美遇,或者孤獨寂寞的人生低谷。

當我們遭遇到人生艱難的時候,學會往好處想,不妨以陶淵明式的境界激勵自我,為自己編織一個美好的夢想。有時,即便是逃避,也是一種境界。“獨釣寒江雪”,卻需要正確理解與正確對待,不建議把自己陷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失去朋輩、孤立無援的絕境。


綠野萍蹤01


“採菊東籬下”出自東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是詩人在放棄官場生涯,歸隱田園生活後所寫的一首詩,表現詩人一種不被世俗所羈絆,選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悠閒自在的美好願望。

選擇迴歸大自然的生活,首先要對世俗價值觀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

現在的我們生活何嘗不是被一些東西羈絆,房子、車子、票子、位子,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特別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更大,不敢放鬆半步,詩人的意境固然妙,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

“獨釣寒江雪”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藉以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鬱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身處當今社會,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特別當年輕時堅持認為對的東西,到了一定的年齡時,你會發現並不是理想中的東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和你相左,你就會自暴自棄,甚至放縱自我,選擇與他們同流合汙。這時我們不凡來一點“獨釣寒江雪”的傲氣,繼續做些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紛紛攘攘的塵世間,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不如意,我們不必壓抑自己也不要放縱自我,何不多一些“採菊東籬下”的閒情逸致,也有些“獨釣寒江雪”的傲氣。


不惑文史


這些並不是中年人的夢想,而是中年人的無奈之舉;中年人誰都想活得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子漢那,光宗耀祖、富甲一方啊。簡單地說,現在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些人沒有人脈,工作單位的收入太低,家庭負擔太重,而每天都要拼死拼活的賺錢來養家餬口,還TM地不能照顧好家人而力不從心,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覺得生不如死。

還有中年人,由於是三無產品,仍然苟且偷生地活在這個世上,沒有異性疼愛,一個人吃飽無所事事,無臉見江東父老,但右又死不甘心白活在人世。不如像詩人陶淵明一樣,弄個世外桃源來過好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