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毕赣,之前的《路边野餐》想看但是没找到资源,真正让我决定去看的原因有二,一是说他运用王家卫用过的长镜头拍摄,二是被中间3D效果吸引。总之还有很多小因素但都不是被所谓“一吻跨年”吸引。并且作为成年人,这种再老套不过的营销手段还能没见过?正如圣诞节那天的苹果要比平日贵很多依然有人买啊?那是欺骗了吗? 说到去餐厅吃饭这个例子,请问这部电影难道说的不是爱情? 对于不熟悉的导演也好,餐厅厨子也罢,扪心自问,当你第一次去“尝试”他们作品时不应该是自身做好尽量的包容性去尝试的吗? 和自己预想的有差异或者从未涉及过不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并且只有第一次去了解了你才能知道你能不能接受他的风格,严格说,《路边野餐》是他第一部作品,但是真正让他受高度关注的原因是戛纳和营销方式的宣传,并不是毕赣电影的本身,为何要连电影一起说?正如你点菜所谓的“被骗”,难道这是厨师的问题?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将会在今天迎来一场大规模反噬。因为这种营销,不是条正路,这个片子根本不适合这种营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毕导走的这条文艺片之路,就决定了他不能这么营销。因为文艺片这种东西,是在探寻电影艺术的界限,本身就非常先锋。而先锋就意味着分裂,因为大家都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天分来自我表达,根本不存在统一标准。很多人都说文艺片文艺片,听起来好像是某种片子类型,但其实不存在这种类型片,只是大家把无法按现代商业电影归类的片子统统都放在这个名目下而已。你能说王家卫和昆汀是拍的一个类型吗?不能吧。所以除了极少数口味极广的电影发烧友之外,每一个文艺片导演所能吸引的受众,只能是与自己电影审美契合的那一部分。不是那些文艺片导演不想拿票房,而是票房本身代表的是大众审美,如果不去刻意研究的话,导演的这种个人化先锋表达和大众审美的交集时刻是极少的,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是艺术院线最发达、文艺电影最兴盛的法国,每年本土票房的七成都被好莱坞的特效大片赚走,可见大家都是俗人。而毕导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根本没达到大众审美的最低线,那就是拥有一个漂亮清晰的故事,依然是一个非常自我的表达。我敢打赌,被营销骗进电影院的这些根本不是受众的家伙们,能当场睡过去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觉得受欺骗的人恐怕会立即就会上网破口大骂,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会造成一场雪崩。当年拿过戛纳的《刺客聂隐娘》,大家知道在猫眼上评分多少吗?答案是6.3分!想想看,连《大闹天竺》都能在猫眼上拿7.4的。当时还并没有这种欺骗式营销,侯孝贤导演这么多年积攒的粉丝也比毕导多得多,戛纳大奖的加持也比只拿了几个提名的本片强得多,所以我认为毕导的结局会比《刺客聂隐娘》惨烈无数倍。今天这活儿,相当于毕导压上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名气口碑被制作方透支去换一时的票房,非受众会觉得烂片无敌,受众会觉得逼格掉尽,总之得不偿失。


1毕赣想拍的东西,都不好拍。《路边野餐》拍“时间”,《地球最后的夜晚》拍“梦”,都是难以捕捉的事物。想把虚的东西落在实处并不容易。《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和小镇荡麦,共同构成了一个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超现实时空。陈升进入荡麦,就像跨进了时间轴,他在这里与亡妻告别,并在成年的卫卫身上看见未来的曙光。荡麦的一切像是一场梦,又不是梦。而真正的梦,毕赣打算留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再做。从最通俗的层面理解,《路边野餐》讲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与过去的和解。《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只不过《路边野餐》中的和解,是让主人公在实体化的时间洪流里获得片刻的喘息。而《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用一场完整的梦救赎所有的过去。梦是什么?梦是现实欲望的释放与满足。从这个角度讲,《地球》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中年男人在梦境里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告别或相拥。是很浪漫的故事。可是,与《野餐》的天然去雕饰不同,毕赣把《地球》设计成了一个精巧的智力游戏。它虽然动人,但那动人是藏在理性后面的,并不像《野餐》那样扑面而来。我相信,就算你看不懂《野餐》,也一定会为陈升站在夕阳下给前妻唱《小茉莉》的情节感动。可在《地球》里,所有的情绪都变得隐秘而压抑,甚至连最后的深情一吻也无法彻底越过理性的障碍,获得纵情的释放。这也就注定了《地球》票房暴跌的命运。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今天我们只聊电影本身。2《地球》在结构上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60分钟是一个3D长镜头,呈现完整梦境。为了突显这一梦境的时空连续性,毕赣特意在前80分钟将叙事碎片化,割裂镜头间的关系,整个过程像是抛出一块块拼图,以期观者在最后的梦境中把一切重组。这确实给观影带来了一定门槛。而且遵循艺术电影的原则,影片没有任何一个单纯为“交代”而存在的镜头,更不会像《盗梦空间》那样,让小李带着女孩进入梦境并讲解造梦的规则。通通没有,毕赣就是依靠镜头语言来铺陈信息的,这会给主动的观众带来极大的探索乐趣,自然也会成为被动观众的噩梦。那么前80分钟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我这里无意重复情节,只说关键逻辑。先抛个问题吧,前面80分钟是现实还是回忆,以及有没有梦?我的答案很明确,三者都有。首先,罗纮武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凯里,循着照片的线索找万绮雯的线,是现实线。其次,所有万绮雯出现的段落,是梦。这一点影片一开始就用旁白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只要看到她,我就知道,肯定又是在梦里了。”而且紧接着的镜头,是罗纮武从床上坐起来。好,那么只是梦吗?也不对,影片还提到:“梦是忘了的记忆。”于是万绮雯的线就变得极其暧昧,它既是回忆,也是虚构,是罗纮武的想象,更可能是绿皮书里记载的情节。总之,它代表着罗纮武对于万绮雯这一形象的全部迷恋的总和。这种迷恋来自什么呢?这里就要提到那个重要道具了:母亲的照片。“照片”贯穿了前面80分钟,它首先是连贯剧情的线索,先后经历了罗纮武、万绮雯、邰肇玫、罗的父亲,最终又鬼使神差地回到了罗纮武手中。更重要的是,它被重新发现的方式,是罗在一座停滞的钟表后面找到的。这个意象十分明确。停滞的钟表,就像照片兜兜转转又回来一样,代表着一种永恒的困顿。这困顿是什么呢?是罗纮武对于过早缺位的母爱的匮乏,以及对母亲形象的迷恋。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幼儿初次面对镜子时通常是在母亲的怀抱,因尚不能分辨外界,幼儿会误以为母亲和自己是一体的,由此落下终生的恋母情结。对于罗纮武来说,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和一个养蜂人私奔了,只留下一张模糊的照片。于是罗纮武对母亲的幻想和渴求就落在了这张照片上,这是镜像迷恋的一次转移。后来,罗纮武遇见万绮雯,很快就爱上她,则是镜像迷恋的又一次更迭。尽管在别人眼里,两个人其实一点也不像。但对于罗纮武来说,万绮雯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背影。也正因如此,他为了得到万绮雯,不惜杀人,在万失约后,独自逃亡。这一情节很像希区柯克的《眩晕》,讲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女人,甚至极端点说,他只是爱上了自己的欲望而已。好,由此我们可以说,前80分钟就是一次精神分析的梦呓式独白。万绮雯的线,是罗纮武潜意识里的“本我”。那里面藏着无尽的欲念,没完没了的黑夜,潮湿的矿洞,野外交合,所有标记为绿色的欲望符号也都在其中,包括绿裙子、野柚子、绿皮书、摇曳的水草。以及一次谋杀。若把黑帮老大左宏元代表的男性权力理解为一种父权的话,那么罗纮武的杀人本身就带有“弑父娶母”的倾向。而罗纮武12年后再次寻找万绮雯的线,显然是他的“自我”。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个自我正处于一种深深的矛盾之中。再看个细节,此时母亲照片中的脸被烧了,形象丢了,那么罗纮武仍未逃脱的镜像迷恋,也只能再次通过找寻万绮雯来获得。还有一点,前80分钟你都可以按上面两条线来梳理,只有一个段落比较特别,那就是备受诟病的“白猫吃苹果”。它不属于万绮雯的梦境线,也不属于罗按图索骥的现实线。那么它更可能是什么呢?是罗在内心里构建出的一个画面。那个画面的主角是白猫正在咀嚼他的痛苦。这个痛苦里,既有白猫失去父亲的痛苦,更有一层是罗纮武负疚的投射,之前正是他的疏忽导致了白猫惨死,而在寻仇的过程中,他又爱上了仇人的情人。所以白猫带有批判的凝视,构成了罗纮武的“超我”。他一直活在这种审判里。于是,《地球》的剧情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前面80分钟,毕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备受欲念驱使(本我)、也备受道德谴责(超我)的男人(自我)。而后面60分钟,则是这个男人用一场更深层、更立体的梦境,完成了“三我”的最终调和。3好了,接下来终于可以进入60分钟的梦境了。梦,就像是做梦者布置的犯罪现场,表面不留痕迹,实际暗藏玄机。不过有了之前的线索,其实这个梦并不难理解,虽然从现实到梦境发生了多次折射,但目的很明确,帮助这个男人解释和接受所有的过去。那么这个梦有几层?至少有三层。影片也随着罗纮武不断地下沉,来为我们直观展示了梦境的层次。第一层,当然是矿洞,也就是整个迷宫的入口。这里的门上画着迷宫的地图,象征着罗纮武整个潜意识的脉络。而在一个洞口里,罗纮武发现了带着兽骨面具的少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发现的过程:罗纮武拔掉了插在洞口的乒乓球拍,之后少年露出头来。“乒乓球拍”很明显是父亲的符号。不管是少年球拍上的老鹰图案预示着白猫的父亲,还是曾经罗纮武说过的,要教自己的孩子打乒乓球,都清晰地暗示着这一点。那么发现少年的过程,你可以理解为是交合与生育过程。在影片中当然是一种“重生”。因为少年很显然是死去的白猫与万绮雯打掉的孩子的综合体。而从旅馆的段落,我们知道万绮雯很可能是天生没有生育能力的,那么她谎称自己和罗有了孩子并且打掉,也就很可能是谎骗罗帮自己杀人的说辞。尽管如此,在罗纮武的内心仍然残存着执念,他希望这个孩子真的存在过,他希望自己与万绮雯的爱情不是阴谋,而是真实。所以在梦的第一层,他通过与少年打乒乓球,变相地消解了对白猫的负罪,也履行了身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成为了一个男人。还记得那条叫凯里的狗吃了鸡蛋吗?在故乡,罗纮武曾丢了男人的尊严,远走他乡。而这次回来,他终于在梦里重新握起象征阳具的乒乓球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像少年送他坐索道时说的,“你一个大男人,怕什么!”沿着索道下滑,罗纮武进入了梦境的第二层:台球室。在这里,他终于要面对内心最隐秘的欲望了。而整个过程也像他初见万绮雯时一样尴尬,虽然在梦里万绮雯已经改名为凯珍——凯里的珍宝,象征着罗纮武要拿回的珍贵记忆——但她还是说出了同样揶揄罗的话,“你这个开场也太老套了”。而罗纮武这次不再像之前,只是一个追寻着女神背影的男人,而是变得极其主动。他先是赶跑了捣乱的混混,之后完成了现实中没有兑现的承诺。万绮雯曾经对他说过,“如果我找到了野柚子,你要完成我的一个愿望。”而在第二层梦里,这个愿望被凯珍说出,“我想坐飞机离开这里。”于是之后,那个超现实的飞行段落上演了,而开启这次飞行的,仍然是有着男性象征的乒乓球拍。随着这次飞行的落地,梦也来到了第三层:野柚子歌厅。还记得罗纮武在这场梦的最开始做了什么吗?烧掉母亲的照片。是的,这场梦的关键就是这个男人能否从对母亲的迷恋中挣脱出来,重新获得爱情。那么烧母亲照片的动作,就像是进入迷宫的入场券,也是这场仪式的揭幕。于是后面发生的一切就非常清晰了。在那个隐喻着潜意识边缘的铁栏处,罗纮武送走了象征母亲的红发女,并借红发女的一句“我牵挂的人,他还小,很快就会忘了我”,释怀了母亲的遗弃。也只有真正告别了母亲,他才能够迎接一个更纯粹的女人。然后,他再次找到凯珍。这时凯珍的身上已完全不见母亲的踪影,她只是一个青春女子,是甜美的爱情对象。两个人来到失落绿皮书的房子,那是潜意识的最深处。在这里,过去已被一把大火烧成了废墟,罗纮武念动咒语,房子开始旋转,两人在墨绿的夜色里深情一吻。这时镜头重新找到了烟花,那烧不尽的烟花。原来,刹那也可永恒。若这一夜真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罗纮武久将永远停在这个梦里,不再醒来了。4欲望是现实的创伤,而梦是欲望的出口。其实在梦境的最深处响起的那首歌,已经透露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全部秘密。那首歌叫《墨绿的夜》,歌词是这样写的:墨绿的夜隐隐约约展露着独特的美它带给我们飘渺的思想无远弗届人们都睡了人们都在自己的梦里悠悠地徘徊寻找他们期待明天小小的希望和平凡的憧憬也许能够实现罗纮武说,“明天,我一定要找到那个女人。”不知现实是否如他所想。也不知地球最后的夜晚过后,是否还有明天。无所谓了,这不是一道在残破的现实和虚幻的美好之间的单选题,它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独属于梦境的美而已。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和小鸟一样,总在我胸口跳伞。在知乎的问答里,有人问“如何评价毕赣的《路边野餐》?”毕赣用这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呢?我想可能是波拉尼奥的这首诗吧:只有高烧与诗歌带来影像。只有爱情与回忆。不是这些道路,或平原。不是这些迷宫。最终,我的灵魂遇见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