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停課不停學”,如何教怎麼學

新冠肺炎疫情讓春季開學時間一再延遲,學生們被困在家。為了儘可能消減延遲開學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3月9日起,湖南省不少地市州組織中小學生進入新學期學習的“停課不停學”新階段。

線下的學校生活被複制到了線上,既滿足了部分學習剛性需求,也產生了“水土不服”。幾天來,“老師變身‘十八線主播’手忙腳亂”“家長成‘助教’,疲於各種打卡”“上課如看電視,孩子易走神”“師生感情聯繫紐帶斷裂,互動性不強”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凸顯。

“停課不停學”,究竟該如何教,怎麼學?它真正要教會學生什麼呢?

都很累,但教學效果卻不確定

上課之前,不少家長對上新課表示歡迎。“孩子小,學習習慣的培養正處於關鍵期。如果只是‘打醬油’式的複習鞏固,顯然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長沙市一名初一的學生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

正式上課之後,陳女士卻感覺到了力不從心。她說:“孩子沒有手機,需要我用手機不停地為他打卡,上下課簽到、收發作業等等。一個人學習,兩個人都忙。”

小學生家長更累。衡陽一位小學五年級家長李女士說,如果孩子上課她不坐在旁邊“陪讀”,孩子經常聽課走神。“有一次,我讓他自己聽完一節課,然後問他都講了什麼,他茫然地說沒記住。”

根據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互聯網+教育”研究團隊近期發佈的《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教學數據調研報告》顯示,由於各種原因,有13.29%的家長不能配合學校在線教育教學。缺少家長這個重要的“助教”,在線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老師也並不輕鬆。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錄播、直播的線上教學技術,也給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光是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直播平臺,湖南師大附中高三數學備課組的老師,就花了整整一天時間來篩選。“我們需要事先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平臺的各種操作,不然,在直播課上跟學生互動就會手忙腳亂。”備課組組長劉東紅說。

“錄播課程只有30分鐘,卻需要無數個線下30分鐘才能製作完成。”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江灣小學教導處主任唐傑靈說,錄播課程不僅需要像公開課一樣,備課和講授無數遍地推敲,還需要進行錄製和剪輯。“這也是最難的地方。”唐傑靈告訴記者,視頻模糊不清,或者哪句話磕巴了,又或是道具突然“失控”了,這些狀況讓一節課要拍上10多遍才能完成。

即使很累,但教學效果卻不確定。“線上教學我們用的是統一資源,不可能照顧到每所學校的實際學情。學生到底聽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們目前還不能真實地瞭解。”長沙市芙蓉區一位小學老師告訴記者,這也給以後的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多“作業”。如何瞭解學生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應該採取何種“補課”措施,這些新的難題帶給各位任課老師不小的挑戰。

同時,在線教育是直接以千萬師生家庭為單位開展實施的。農村家庭電腦擁有率過低,加之父母外出務工對小孩智能電子產品使用的影響,在線教育對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家庭仍具有巨大的挑戰性,農村地區在線教學效果與城市地區也存在較大差距。

是挑戰,也是教學方式改變的契機

“高三學生的學習是剛性需求,我們很早就著手研究線上教學了。”湖南師大附中高三數學備課組組長劉東紅說,老師們迅速行動起來,學技能、重設學習模塊,無論是微專題、慕課的錄播,還是在線答疑直播教學,正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雖然辛苦,但劉東紅覺得這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契機。“這段時間,我和同事都發現,相比傳統課堂,線上教學有很多優勢。”劉東紅說,網絡平臺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容量,老師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直播課堂討論區的大容量也讓更多學生參與實時互動,微信群QQ群的建立讓老師和學生可以直接點對點的幫扶指導。這些都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了進一步滿足。

“這些新奇的線上教學體驗,是我20多年從教生涯裡從沒感受到的。我想,在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會經常運用這些。”劉東紅說。

邵陽武岡思源實驗學校也以此為契機,大力促進老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早在兩年前,我們就建成了智慧學校,但是真正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老師大多是年輕老師,佔比不到50%。這次線上教學的開展,我們安排了一對一的輔導,全體老師都掌握了信息化教學手段。”校長唐聖斌說。

讓學生直接受益的,還有網絡平臺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此次初中部的線上課堂,我們採用了北京四中網校的教學資源,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和北京的學生同上一堂課,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學識和視野。”唐聖斌介紹。

全省各個市州也組織了名校名師錄播在線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免費開放。“給我們上課的都是郴州市各個名校的名師,他們的課講得很生動,也很有趣,我很喜歡。”郴州市安仁縣宜溪學校初一的小艾同學告訴記者。

“線上教學的開展,其實也是教學方式轉變的良好契機。教與學在時空上雖然發生了分離,但教育本質沒有變,老師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知識講授者,而且還要變成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不能停留在被動接受網課教學上,而要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知識的建構者。”湖南省教科院教研員彭瑋婧說,這就倒逼著老師想一想,如何培養學生在沒有人監管下的自學能力,還要考慮藉助互聯網環境重構師生之間的良好關係。

彭瑋婧建議: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好學習目標,激勵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網課的課時與過去的課時相比有縮減,但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給學習內容做減法,而是要基於現在的教學時長,重新建構教學目標,更不能因為擔心網課效率不高,就丟給學生一堆學習任務或一堆學習內容。另外,這次疫情下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提升自學品質和訓練自學能力,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老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法指導的研究和錘鍊上,一要具有可操作性,二要有針對性。

家長作為學生居家學習的主要支持者,也急需獲得指導與幫助。“停課不停學的倡導和行為,要立足於密切家校聯繫,共創育人環境,而不是單純為了課程內容學習。”劉東紅說,學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與學習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從目前來看,家校合作比較好的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好一些,“我們並不倡導家長來‘陪讀’,而是配合學校來培養學生的自律和自學能力,這才能讓學生受益終身。”

學習,不侷限於課本內容

疫情打破了安穩的日子,但疫情本身也是一本活生生的“大書”。延期開學背景下,如何將疫情中的世界萬象整合為孩子們學習的課程資源?如何讓孩子們在家也能像在學校一樣,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

湖南師大附中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學科知識融合,進行了一系列校本課程開發的新嘗試。關注時事新聞,學會理性發聲,黃寒雋老師以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為例指導學生撰寫時評;飛沫傳播和氣溶膠傳播的運動學是怎樣的,楊一鳴老師巧妙將物理知識與新冠肺炎結合起來;向陽老師結合生物學科內容,精細解讀新冠病毒;成子通老師採用歷史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探尋歷史上重大瘟疫的始末,引導學生分析瘟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疫情帶來的深層思考》一課上,該校黨委書記黃月初說:“把疫情變成教材,讓災難成就歷練。我們是想告訴同學們:在這場疫情防控戰鬥中,你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

跳繩、做操、疊被子、洗衣服、打掃房間、學會做飯……延遲開學期間,武岡市紅星小學引導學生居家鍛鍊、學做家務,用行動承擔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一個多月堅持下來,孩子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三年級學生家長張先生說,相比學科知識的學習,這樣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更能幫助年幼的孩子成長。

益智遊戲、親子游戲、在線遊覽、優秀電視節目、優秀紀錄片、科普影片、公益課堂、閱讀書目……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第二附屬小學為孩子們送上了內容豐富的“宅家自主學習大禮包”,受到學生家長的歡迎。

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蔣昌忠一番動情的話語,在網絡上流傳:“疫情,是最鮮活的教材;災難,是最深刻的課堂。這次疫情,帶給了教育加長版寒假,也給了教育一個反思窗口期。作為教育人,要從災難中學會成長,從大疫中找到不足和教訓,並以此為起點,讓疫情轉化為變革教育的嶄新力量,直面過去存在的問題,調整教育未來發展的著力點,更好地迴歸教育本真,打好教育底色,寫出教育新的奮進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