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放風箏。視覺中國/圖

3月春風來,藍色的天空幕布下,胖嘟嘟的“魚”、桀驁的“老鷹”,甚至還有可愛的動畫人物“哪吒”,都被一根根細如髮絲的線牽扯著有序地飄揚著。最近,南京的綠地廣場,多出了很多風箏和放風箏的孩子。

“楊柳生,放風箏;楊柳死,踢毽子。”這是抗戰前南京小學課本上刊登的諺語。不過,以前人們放風箏可不僅僅是為了休閒健身,林黛玉也曾和姐妹們一起放風箏,你知道是為了“放飛”什麼嗎?歷經千年發展,南京本土的風箏有哪些特點?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20 世紀20 年代夫子廟賣風箏的藝人

放飛“晦氣”,

掉到屋頂會被視為“不吉利”

南京放風箏的歷史已經至少有近1500年。《南史·侯景傳》中記載,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叛臣侯景圍困於南京臺城,城內外失去聯繫。手下將軍羊侃獻計,要儘快和援軍聯繫,就將救駕密詔藏在風箏下,順風向放到城外。可是,風箏剛飛出城外就被侯景發現,命士兵亂箭射下。

風箏起初用於軍事,到唐代造紙技術普及以後,就逐漸演變為休閒玩具。歷史悠久的放風箏的習俗正是起源於神靈崇拜。因為人們沒有抵禦災害、疾病的能力,所以寄希望於上蒼,幫助驅走厄運,賜予幸福吉祥,於是老南京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放晦氣”的習俗。

“遇見什麼不順心的事情或者災禍,只要在風箏上寫好自己的姓名和所謂‘凶事’‘疾病’,將風箏放上高空,然後故意剪斷提線,讓風箏墜落遠處,把一年中的所有不順心統統帶走,達到祛病消災的目的。”南京鼓樓區文化局編著的《鼓樓風俗》裡記載道。

而飄走的風箏不可以拾來重放,否則會沾上“晦氣”。如果風箏不小心落到了別家房舍上,那麼就會被視為不吉利,給這家人帶來災難。風箏的主人要帶上香燭、紙馬、酒、菜等向房主賠禮道歉。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電視劇《紅樓夢》中放風箏的場景

這在曹雪芹《紅樓夢》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就有體現。正值林黛玉、史湘雲等在怡紅院填柳絮詞,眾丫環見有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窗外的竹梢上。當紫鵑想把風箏拾起來時,探春阻止說:“紫鵑也學小氣了。你們一般的也有,這會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忌諱?”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放晦氣。”最後眾人把黛玉放起來的風箏剪斷了線,風箏飛遠了,“這一去把病根兒可都帶了去了。”

放飛“扶貧”之志,

風箏大師曹雪芹寫書教人做風箏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南鳶北鷂考工記》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不僅在小說裡借用風箏暗指了人物日後的命運,而且他自己也是一個做風箏的大師。明清時期是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風箏的形制、樣式、技術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曹雪芹創作了《南鳶北鷂考工記》,從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精通40多種風箏製作技藝,創制了“曹氏風箏”。他把流傳的風箏繪成彩色圖譜,還將扎繪技術編成了通俗易懂的歌訣,形成了對以往風箏技藝的系統總結。

他為何會就這些“奇技淫巧”寫一本書?這源於一次“扶貧”的經歷。

一次,他的朋友于景廉來訪,言談中悲傷說起家中已斷炊三日,“小兒女輩牽衣繞膝,啼飢號寒,直令人求死不得”。曹雪芹心中儘管替朋友難過,陪著掉下眼裡,但自己也困窘不堪,只有杯水車薪之力。在留於景廉住的當晚,曹無意間聽他說到,有貴公子買風箏常一擲數十金,於是連夜趕製了幾個風箏給他。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視覺中國/圖

沒想到這年除夕,於景廉冒雪而來,雞鴨魚蔬滿載驢背,興奮地告訴他,這幾個風箏賣了好價錢,可以過個肥年,故專程前來感謝。後來,他在曹雪芹的教授下以扎風箏為業,居然小有名氣,解決了養家餬口的大問題。這件事讓曹雪芹深受觸動,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幫助鰥寡孤獨廢疾者,因此,他援筆寫了這本書,希望貧者能借此能自力更生。

放飛民間藝術,

南京風箏自成一派

南京人喜歡放風箏。有資料記載每年清明時節,風箏高手都會齊聚在雨花臺放風箏。1928年清明節,南京就在雨花臺舉辦了風箏比賽,有近百隻風箏參加,造型各異的風箏滿天飛舞。“及舉首鑑賞,見鷹、蝴蝶、蜈蚣、魚、貓、飛機等滿布空中,迎風飛舞,幾可亂真!”雜文家姚穎在《京話》裡記載了雨花臺風箏比賽的盛況,見到風弱的時候,大的如百節的蜈蚣、十七丈的長龍等五花八門的大風箏雖然沒法長久飛起,但風箏本身卻惟妙惟肖、靈活生動。

都是放風箏,林黛玉的風箏還能“帶走病根”?

1936 年,秦淮青少年在中華門放飛龍頭風箏

歷經上千年的歷史,南京的風箏也自成一派。不少資料顯示,南京的風箏有“寧簡”之名,以黑、紅為主色調,富於裝飾性。南京的風箏還因形狀“大”、“小”而聞名。大者有近半個籃球場面積,小到嬰兒手掌之方寸。手藝人周學義製作過長串三角翼風箏,長度達2020 米;2004 年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期間,由南京大學部分老同志集體制作的“龍燕”風箏,面積近100 平方米。而小風箏則袖珍得可愛,手藝人孫葉青扎制的蝴蝶風箏只有6 平方釐米。

2014 年,南京風箏入選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鼓樓風俗》中介紹,金陵風箏的製作特別注重“扎、糊、繪、放”四藝,尤其講究扎制的嚴格標準:“一級風能起,五級風不折,起風不助跑,收線不沾地。”風箏藝人廣泛吸取南京皮影、刺繡、彩繪、剪紙、裝裱等諸多藝術創作手法,形成了集北雄南秀特色於一體的獨特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