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菜籃子”守好“米袋子”公務員“變身”企業服務專員

保障“菜籃子”守好“米袋子”公務員“變身”企業服務專員

疫情期間,我市農產品供應充足

隨著返城復工人員越來越多,蔬菜等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業復工復產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成都又有哪些政策措施來幫助企業“化危為機”?近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俊國,成都市農產品市場流通協會秘書長任偉,成都市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鬍志勇,做客《新天府會客廳》系列訪談節目,講述成都正在開展的“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中,保障好民生的“菜籃子”,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背後的故事。

上午收集到的問題 下午開始解決

5日上午,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規劃園區處處長柳柬到白家食品公司“報到”。得知該公司新招聘工人健康證辦理耗時較長,影響企業復工復產後,柳柬馬上協調龍泉驛區農業農村局著手解決。當天下午,龍泉驛區中醫院組織醫務人員對白家食品公司新招聘的49名員工全部進行健康證辦理初檢,同時加快新入職員工的健康證辦理進度,目前健康證已經全部辦理。

規劃園區處處長怎麼管起了健康證辦理?在白家食品公司,柳柬的身份不是處長,而是企業服務專員。據悉,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緊抓當前關鍵時期,有序組織企業復工復產,成都市農業農村局11名領導班子成員牽頭,機關102名幹部共113人組成市級重點企業聯繫專班,帶動各區(市)縣分級分片對口聯繫,對全市411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48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工作。“轉換”身份的,還有成都市農產品市場流通協會的工作人員,“變身”成了企業的政策解讀員。

一系列在“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中收集到的問題,正在逐一解決。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會同相關部門開闢“綠色通道”,已辦理《應急物資及人員運輸車輛通行證》457個,支持涉農配送企業為社區住戶配送生鮮農產品近74萬戶次;協助12家重點農業企業獲得銀行16.983億元貸款支持……

補貼、減免都來了 復工復產不是孤軍奮戰

成都市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花中花公司)成立於2000年,位於成都市新津縣花橋街道長紹街5號,是一家專業致力於生產經營優質大米、植物油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和銷售額位居四川省大米加工行業前三名。疫情期間,為了保障市場供應,從1月27日至今,公司開足馬力,保持全天候24小時生產。

“平時一般都是利用夜間電價較低的時候生產加工,疫情期間24小時連軸轉,電費肯定比平時高出不少。”成都市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鬍志勇表示,除了用工用電費用增加,包裝材料價格也連續上漲了3次,疫情期間的成本較之前上升了百分之五左右,壓力確實不小。但很快,電費補貼、穩崗補貼、社保減免、貼息貸款都來了。“加起來差不多衝抵了7成左右上漲的成本”,很實惠很快捷,像穩崗補貼,當天申請,第二天就拿到了。“更重要的是信心,復工復產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在戰鬥”。

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胡志勇表示,原來計劃明年開始的稻穀精深加工項目二期現在已經提前開工。另外他們今年還會加大優質水稻簽約訂單面積,提高收購價格,“去年是3萬畝,今年目標是5萬畝”。

農資庫存高於往年 春耕農機夠用管用

在疫情期間,復工復產是各項工作開好頭起好步的基礎。不誤農時抓好春季的農業生產,為此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成都市農業生產服務指南》,組織技術指導小組800餘支,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

目前成都市農作物備種3470噸,供銷社系統庫存肥料7.63萬噸、農藥0.31萬噸、農膜0.04萬噸,均高於往年農資庫存水平;通過及時調增農機投放,加強裝備維修保養,組織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目前全市農機裝備數量達到30萬臺(套),確保春耕農機夠用管用。

同時,成都正在加強“米袋子”“菜籃子”建設,確保全年糧食、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565萬畝左右和26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225萬噸以上和600萬噸以上;以規模化養殖場為重點,抓好生豬復養補欄,確保全年400萬頭以上生豬出欄;同時,抓好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據悉,截至目前,全市重點農業企業537家(含飼料和屠宰企業)、48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已經全部復工復產;其中27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產能發揮率平均達到85%以上,最高達到113%;農業重點企業到崗員工4萬多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攝影記者 田宇

快評

穩住農業基本盤,

一起期待春種秋收

油菜花漫山遍野,桃花爛漫嬌豔,嫩蠶豆綠意盎然,菜市場蔬菜瓜果琳琅滿目……每一種花開的背後,都預示著一種農產品的收成;每一處綠的背後,都講述著菜籃子、米袋子的故事。

春時不待人。疫情之下,成都深入一線,組成市級重點企業聯繫專班,帶動各區(市)縣分級分片對口聯繫,開展了“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工作。以一對一、點對點的方式服務農業,以主動有為打通痛點、堵點、難點,不僅是牢牢記住“民以食為天”的古訓,更是對國民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對社會穩定根基的夯實。

服務農業,就是服務疫情防控的基本盤。民生連著民心,越是困難之際,越要重視民生。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都需要強有力的生活物資保障,這不僅關係到成都人的基本生活,更關係到社會的正常運轉。確保“菜籃子”“米袋子”不缺貨,確保復工復產企業不為“吃喝”發愁,就要求保農業保春耕,及時建立健全農業物資供應綠色通道,保障重要生活物資的運輸,還要有序組織農業企業復工復產,讓農副產品變成人們看得見、吃得上的“一粥一飯”,為城市正常運轉做好最基本的準備。

服務農業,就是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上個月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繪製了2020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藍圖。疫情之下,幫助農企復工復產,幫助農民春耕春種,穩定糧食生產,強化田間管理,可以抓住機遇補齊“短板”。除了保障全年糧食豐收,更可藉機促進農村畜牧水產養殖業全面發展,幫助相關產業建立一條科學合理的“養殖-運輸-銷售”鏈條,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萬物生長,是大地復甦的象徵;農業生產,是城市復甦的根基。種子撬開溼潤的泥土,農業撬動城市的運轉,一起期待夏秋豐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