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美 戰“疫”之情——評原創公益抗疫歌曲《最美中國臉》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最美中國臉》就是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為逆行而上、挺身而出、奔赴一線、護佑生命的特定對象——醫護人員精心創作的一首時代之歌。

這是一首由我市幾位普通作者懷著一分熾熱情懷,創作的一首平民但不平凡之作。創作者並非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專業人士:詞作者曾傳文,多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情結和生活感悟力;曲作者劉婧,為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青年幹部、也是一位熱愛音樂創作的藝術追求者;演唱者劉佳,是市歌舞劇院青年歌唱演員。這樣的組合,談不上陣容強大,但卻產生了“1+1+1+……>N”的震撼效果。歌曲從策劃、創意、作詞、譜曲、編曲、演唱、到MV製作,僅用一個星期,2月13日一經吉安廣播電視臺及其《愛吉安》《微吉安》等平臺推出後,引起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強烈共鳴,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好評如潮。2月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率先在其重點音樂平臺央廣《雲聽》予以轉發;2月16日,廣東一家中小學線上教育平臺將其列為教學歌曲;2月17日,中宣部文藝局又將這首歌曲列入“全國抗擊疫情優秀歌曲展播”,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向全國推廣,成為江西第一首入選“學習強國”平臺展播全國的抗疫歌曲。市委書記胡世忠兩次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大勝也對歌曲的創作和推出給予鼓勵和點贊,稱讚歌曲為我市贏得了榮譽,也激發了全市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信心。眾多專業人士對這首公益歌曲也不吝讚譽,認為這是一首回應時代關切、極富人情溫度、不乏藝術特色、激發磅礴力量的好作品。

關切之美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一個經歷諸多災難的民族,但是我們能在數不清的災難面前不低頭、不氣餒、不沉淪,而且愈挫愈奮、屢創彌堅。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我們發現,伴隨著每次災難,都有一大批文藝作品誕生,包括文學、朗誦、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其中歌曲是最常見、最具感召力、最直抵人心的一種表達形態,它是悲鳴中的號角,是疼痛中的撫慰,是絕望中的救贖,也是廢墟上的花朵。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各種災難中,都產生了大量的歌曲,其中不乏長久流傳的經典。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就有歌頌人民解放軍搶險救災、犧牲奉獻的歌曲。1998年抗洪,2003年抗非,2008年抗震,都有相關歌曲產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抗洪中的《為了誰》(鄒友開詞,孟慶雲曲),如今已成為一首仍在傳唱的經典。

這次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湧現出一大批抗疫歌曲,比如《天使的身影》和《無名天使》等名家作品,就集中表達出了對醫護人員、人民解放軍的崇高敬意,同時也熱情歌頌了這場“戰役”中所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除了名家作品,更多的是普通大眾或者平凡的文藝工作者自發創作的歌曲,不僅速度快、數量多,而且極具大眾化、地域化和傳媒化特點。《最美中國臉》就是這樣一首代表性作品。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作為革命老區吉安,不缺席、不退避、勇擔當、敢作為,始終與全國站在一起,與湖北武漢站在一起,在做好本地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派出醫務人員馳援武漢等重災區,540萬吉安人民與武漢人民心手相牽,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在無情的疫情面前,所有的藝術形式既要家國情懷、宏大話語,又要悲憫情懷、平民視角,《最美中國臉》就是一首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平民視角的優秀音樂作品,體現了創作者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

力量之美

生活中,帶給我們力量的東西有很多,包括一切藝術形式,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呈現,《最美中國臉》從多個維度,讓聽者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

歌詞是一首歌的靈魂載體,它成為歌曲最直接的表達形式之一。歌詞的創作有它自身的規律,有它獨特的審美要求。《最美中國臉》的歌詞並沒有華麗的辭藻、優美的修辭,也沒有深邃的哲理,它最成功之處,在於對典型意象的選取。正如歌名“最美中國臉”,五個平常的字,烙刻著深深的中國印記。

“中國臉”,代表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的中流砥柱——醫護人員的臉。這不是在平常之時我們所能看見的臉,也不是我們所能看見的平常之人的臉。這一張張臉上,凝聚著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擔當,它是中國力量、中國表情的集中體現。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難之時,世界在看中國的臉,中國在看醫護人員的臉,這張臉上具有無比豐富的表情,承載著無比厚重的分量。詞作者,正是被一張張被口罩和防護鏡勒得傷痕累累的臉所打動,也許正是這一張張讓人過目不忘的臉疊加起來,觸發了作者內心那根緊繃的弦,如一支滿弓之箭,不發不快。但如果僅僅是一張平常工作或生活中的醫護人員的臉,也許還無法帶給人如此強烈的觸動。這張臉是被疫情籠罩、被口罩遮住的臉。由此而讓詞作者找到了第二個核心意象——口罩。一場疫情,讓全民戴口罩成為一種奇觀,也讓口罩成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表達情意的一種信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款款深情,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世界。口罩,已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名詞,它被賦予了情感,寄予了信任,擔當著使命,不僅成為醫護人員“作戰”的盾牌、盔甲和戰袍,也成為每一個人疫情期間貼心貼肺的依靠。整首歌詞,在“臉”與“口罩”之間找到了那個最美的貼合點,找到了一種美學意義上的“黃金比例”,遮住的是醫護人員最堅強、最無私的付出,露出是醫護人員以命相搏、敬佑生命的人道精神和職業操守。

“你輕輕地將它戴上,奔向抗擊疫情的前沿,肩並著肩,默默地許願奇蹟出現;你輕輕地將它摘下,傷痕累累也初心不變,心永相連,用生命踐行愛的誓言。”

——“你”與“它”之間,形成了一種天然的互依關係,“你”是誰?“它”是誰?答案在每個人心中一目瞭然。“戴上”,是為了去戰鬥,猶如戰士披堅執銳,此時我們看到了一雙雙堅定的無悔的眼神,看到了一顆不變的初心、一份不怠的使命;“摘下”,是為再一次衝鋒蓄積能量,此時我們看到了一張張傷痕累累卻無比堅毅、依然帶笑的臉,彷彿傷口上開出的帶血的花。美得驚豔,美得讓人心疼。

“迎著硝煙,撲向烈焰,衝破生死的考驗,鍛造出堅強的中國臉。一個個瞬間,一道道風景線,在寒風肆虐的春天,綻放最美的中國臉。”

——沒有奇詞崛句,沒有詩境之語,樸素的語境下,湧動著強勁的動感,“迎著、撲向、衝破、鍛造、綻放”,一連串的動詞,讓我們的心也跟著跳蕩起來,讓每一個音符也跟著飛舞起來,讓每一幅畫面都跟著躍動起來,由低沉到勇敢,由思考到堅定,由考驗到豪邁,意蘊豐富,很有表現力。“美”從中來,作者情不自禁將這樣的臉定義為“中國臉”,是的,這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臉”,還不夠,作者還把“最美”兩個字賦予了這一張張代表危難之中不改聲色的“中國臉”。這不僅是讚美,更多的是致敬,向春寒中綻放的“最美中國臉”致敬,向洪流中挺立的“民族脊樑”致敬,激發出澎湃心底的藝術感染力。

表達之美

聽《最美中國臉》,給人最大的感觸,也許就是整首歌曲從旋律和音符中透露出來的人情溫度和直擊心靈的音樂美感。

我們注意到,此類歌曲的一個突出文化特徵就是“戰時文化”特徵。所謂“戰時文化”特徵,就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通俗淺近、重詞輕曲和追求短平快。許多歌曲一聽就知道是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錄製的,不是大樂隊、大錄音棚的大製作,因為詞曲作家們沒有條件去做那麼細緻的工作,只有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歌曲創作出來、錄製出來、傳播出來。《最美中國臉》雖然也是在這樣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小製作作品,但它並不顯得粗糙、直白、簡單,而恰恰展現了精細、別緻、飽滿的特點,可見創作者的用情之苦、用功之深。正如一朵“戰地黃花”,並不嬌豔華貴,卻散發出催人奮進的質樸清香。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就特別喜歡。聽了兩遍,就能跟著旋律哼唱,隨即轉發給朋友試聽,也是所見略同,紛紛轉發,瞬間火爆微信圈。

除了歌詞,這首歌的譜曲、編曲、演唱、錄音、MV製作等各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可圈可點,達到了藝術上的水乳交融。歌曲的主旅律是深情的,含蓄中張揚著奮進之力和崇敬之情。曲作者精準地把握了時代大主題下的主旋律創作風格,採用了經典的民族調式,以弱起開頭,中速節奏,突出樂句間的“呼應”關係,正波型旅律貫穿始終,呈現出流暢、細膩、動情的藝術特色,體現了紮實的專業功力。尤其讓人稱道的一點是,曲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此類歌典的大眾化傳唱特點,沒有為藝術而藝術,在譜曲時設置高難度,而是讓一般聽眾,數遍後就能跟著傳唱。因是疫情當前,創作難以聚集協同作戰,編曲者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中利用電腦完成的,演唱錄音合成也是在普通錄音室剪輯的,這些都沒有影響創作者激情的迸發,靈感的揮揚,專業的精湛,從而讓這首歌的感染力瞬間轉化為大眾化的共鳴度和影響力。

一首歌的演唱,往往影響著這首歌的傳唱。儘管《最美中國臉》的演唱者,並不是名家大腕,但她的聲線特點和情緒把控能力,非常契合這首歌的風格,經過短時間準備之後,就進入錄音棚,一氣呵成,一錘定音。在音準、節奏、咬字、情緒、表現力等各方面,都做到了與曲風的完美匹配,一經推出,即受到大眾的喜愛。

還有一點值得一說的是,歌曲MV的製作也做到了精美、精良、精確,每一幀畫面都經過精挑細選,每一個鏡頭都與歌曲內容相得益彰,尤其是當一張張堅強的中國臉、一個個醫護人員與病魔搏鬥的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時,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觸電般的印象,甚至讓人潸然淚下。讓整首歌曲的詞曲內容都得到了更為豐富和直觀的表達,為歌曲增了色、添了彩。

世間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最美中國臉》的創作,是因為有一份文化初心在召喚,有一種公益使命在驅動,有一腔藝術靈感在爆發,創作者們以這樣一種形式,表達吉安人們對武漢和全國抗擊疫情的有力“聲援”。相信,當疫情散去,春暖花開,這首充滿美的力量的歌曲,將為這場特殊“戰役”留下一份珍貴的“音樂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