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為什麼沒有回援秦國,在嶺南自立為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大馬哈魚12


------------圖片鎮樓------------

圖片截取自《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前半部分是漢文帝致信趙佗,後半部分是趙佗回信漢文帝。這段文字,大概率是南越國和漢朝之間關係的最全面體現。

聊趙佗,首先要搞清楚漢朝和南越國的關係,首先要搞清楚漢朝。所以,從漢朝說起。


第一,劉邦是一個迷

各種記載也好、傳說也好、故事也好,對劉邦有諸多的描述。比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純屬無知的扯淡。劉邦不同於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的,最特別的一點是:“父母不可考”。“父母不可考”不是後世的結論,而是當時的結論。是劉邦當皇帝時,漢朝官方給出的結論。諾大一個劉漢皇族,無法考證皇帝的父母是誰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真相是:“劉邦父母是誰,不方便公開”。所以,劉邦是一個迷。這一點毋庸置疑。

劉邦對秦朝是非常優待的。善待秦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子嬰,承襲秦朝制度,承襲秦朝服飾等等。還有更匪夷所思,甚至想起來很恐怖的事。

劉邦登基之後,非但沒有封養父劉老太翁(相當於現代稱呼的劉伯伯,既沒有名字,不代表養父姓劉)為太上皇,反而讓劉老太翁到驪邑養老。驪邑是秦始皇親自設立的一個“特區”,專門管理秦始皇陵建造和保護的。劉老太翁到驪邑是養老、還是給秦始皇守陵?網友自己猜吧。總之,劉邦對秦朝之好,遠超於我們的想象。但是,一如劉邦的父母不可考,劉邦對南越國的好,也是不可理喻的。劉邦死後,漢朝和南越國之間的關係急轉直下,是情理中的事。比如呂后,就很敵視南越國,直接發動了剿滅之戰。只是打敗了而已。


第二,趙佗也是一個迷

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六國復辟、報仇秦朝,在中華大地上席捲。身為秦軍的趙佗,居然遮斷五嶺,傭兵自重,不回救秦國。秦朝覆滅後,更是自立為王(秦已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呂后對南越國搞“經濟封鎖”,趙佗立馬兵刃相見。搶了財貨之後,轉頭又攻打南越,吞併南越諸國。實在是匪夷所思。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漢朝原本就應該忙下來南越國。而,趙佗稱王本質上就是挑戰劉漢皇權,漢朝為啥不發兵剿滅了南越國?打不過。

漢朝經濟封鎖,趙佗已經揮兵攻擊了。兩家都撕破臉了,為啥不打了?漢朝打不過南越國,南越國為啥不打漢朝?匪夷所思。


第三,漢文帝很務實

漢朝沒有剿滅南越國的能力,甚至軍事上逐步壓縮南越國的能力都沒有。而南越國擁有精兵強將,卻忙著收復南越諸國、諸部落。漢朝傳承至漢文帝,已經是第五任皇帝了。前四位皇帝期間,漢朝與南越國之間文的、武的,都嘗試過了。打不過南越國、趙佗又是一個迷。漢文帝很聰慧,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於是,就有了陸賈的南越國之行。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漢文帝致趙佗書------------

漢文帝的詔書有三層意思:其一,簡述了高皇帝劉邦以後的權力更迭,申明瞭自己即位的種種原因;其二,通報了對挑起漢粵爭端的長沙將軍的罷黜,通報了對趙佗故鄉祖陵的修治;其二,表示了恢復漢粵關係,並兩家罷兵的真誠意願,以“吏日”(有人提出)的口吻,試探性提出“服嶺以南(長沙以南),王自治之”,也就是說,願意與南粵趙佗結威鬆散的諸侯自治關係,實際便是恢復到戰國時代楚國對嶺南的自治狀態。


第四,趙佗回信袒露心聲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粵吏也,高皇帝幸賜臣佗璽,以為南粵王,使為外臣,時內貢職。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高後自臨用事,近細士,信讒臣,別異蠻夷,出令曰:‘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與牝。’老夫處闢,馬、羊、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也。高皇后聞之大怒,削去南粵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敢發兵以伐其邊。。老夫故敢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處粵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復故號,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趙佗回書漢文帝------------

1、聽說老夫父母的父母都被你們掘了,兄弟宗族都被你們殺了,我才改號稱帝的(別找我麻煩,是你們漢朝先惹我的)。

2、老夫定百邑擁有千萬裡之地,軍隊百萬多。(如此強大的實力)卻屈尊以臣子的身份尊漢朝。你以為是咋回事?

3、老夫沒成為漢朝的臣子,急的“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


為什麼呢?所有這一切的原因就一句話:不敢背先人之故!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隱藏了多少歷史的風雲奧秘!

一個不能無視的歷史事實是:南越國最終自己覆滅之後,漢朝收回的南越國是“定白邑之地,東西南北書千萬裡”的南粵國。

若非趙佗,漢朝即便收回南越國,也要面對“且南方卑溼,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粵,其眾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

”的局面。


這,就是趙佗不回救秦朝,反而在嶺南自立為王的好處。


滄桑短笛


道路險阻而遙遠是一個大問題,其次是趙佗等人的野心。第三則是當地越人土著的威脅。

作為縣令的趙佗遇到了歷史性的機遇:秦亂,他的上司任囂病得快要死了。“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