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为什么没有回援秦国,在岭南自立为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大马哈鱼12


------------图片镇楼------------

图片截取自《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前半部分是汉文帝致信赵佗,后半部分是赵佗回信汉文帝。这段文字,大概率是南越国和汉朝之间关系的最全面体现。

聊赵佗,首先要搞清楚汉朝和南越国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汉朝。所以,从汉朝说起。


第一,刘邦是一个迷

各种记载也好、传说也好、故事也好,对刘邦有诸多的描述。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纯属无知的扯淡。刘邦不同于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的,最特别的一点是:“父母不可考”。“父母不可考”不是后世的结论,而是当时的结论。是刘邦当皇帝时,汉朝官方给出的结论。诺大一个刘汉皇族,无法考证皇帝的父母是谁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真相是:“刘邦父母是谁,不方便公开”。所以,刘邦是一个迷。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邦对秦朝是非常优待的。善待秦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子婴,承袭秦朝制度,承袭秦朝服饰等等。还有更匪夷所思,甚至想起来很恐怖的事。

刘邦登基之后,非但没有封养父刘老太翁(相当于现代称呼的刘伯伯,既没有名字,不代表养父姓刘)为太上皇,反而让刘老太翁到骊邑养老。骊邑是秦始皇亲自设立的一个“特区”,专门管理秦始皇陵建造和保护的。刘老太翁到骊邑是养老、还是给秦始皇守陵?网友自己猜吧。总之,刘邦对秦朝之好,远超于我们的想象。但是,一如刘邦的父母不可考,刘邦对南越国的好,也是不可理喻的。刘邦死后,汉朝和南越国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是情理中的事。比如吕后,就很敌视南越国,直接发动了剿灭之战。只是打败了而已。


第二,赵佗也是一个迷

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六国复辟、报仇秦朝,在中华大地上席卷。身为秦军的赵佗,居然遮断五岭,佣兵自重,不回救秦国。秦朝覆灭后,更是自立为王(秦已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吕后对南越国搞“经济封锁”,赵佗立马兵刃相见。抢了财货之后,转头又攻打南越,吞并南越诸国。实在是匪夷所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汉朝原本就应该忙下来南越国。而,赵佗称王本质上就是挑战刘汉皇权,汉朝为啥不发兵剿灭了南越国?打不过。

汉朝经济封锁,赵佗已经挥兵攻击了。两家都撕破脸了,为啥不打了?汉朝打不过南越国,南越国为啥不打汉朝?匪夷所思。


第三,汉文帝很务实

汉朝没有剿灭南越国的能力,甚至军事上逐步压缩南越国的能力都没有。而南越国拥有精兵强将,却忙着收复南越诸国、诸部落。汉朝传承至汉文帝,已经是第五任皇帝了。前四位皇帝期间,汉朝与南越国之间文的、武的,都尝试过了。打不过南越国、赵佗又是一个迷。汉文帝很聪慧,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于是,就有了陆贾的南越国之行。

“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汉文帝致赵佗书------------

汉文帝的诏书有三层意思:其一,简述了高皇帝刘邦以后的权力更迭,申明了自己即位的种种原因;其二,通报了对挑起汉粤争端的长沙将军的罢黜,通报了对赵佗故乡祖陵的修治;其二,表示了恢复汉粤关系,并两家罢兵的真诚意愿,以“吏日”(有人提出)的口吻,试探性提出“服岭以南(长沙以南),王自治之”,也就是说,愿意与南粤赵佗结威松散的诸侯自治关系,实际便是恢复到战国时代楚国对岭南的自治状态。


第四,赵佗回信袒露心声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羊、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粤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赵佗回书汉文帝------------

1、听说老夫父母的父母都被你们掘了,兄弟宗族都被你们杀了,我才改号称帝的(别找我麻烦,是你们汉朝先惹我的)。

2、老夫定百邑拥有千万里之地,军队百万多。(如此强大的实力)却屈尊以臣子的身份尊汉朝。你以为是咋回事?

3、老夫没成为汉朝的臣子,急的“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


为什么呢?所有这一切的原因就一句话:不敢背先人之故!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隐藏了多少历史的风云奥秘!

一个不能无视的历史事实是:南越国最终自己覆灭之后,汉朝收回的南越国是“定白邑之地,东西南北书千万里”的南粤国。

若非赵佗,汉朝即便收回南越国,也要面对“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

”的局面。


这,就是赵佗不回救秦朝,反而在岭南自立为王的好处。


沧桑短笛


道路险阻而遥远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是赵佗等人的野心。第三则是当地越人土著的威胁。

作为县令的赵佗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秦乱,他的上司任嚣病得快要死了。“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