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用戶820308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主要有三點:1.糧食產量低,原因是品種老,肥料不足(只用有機肥,沒有化肥)比如,當年一畝田,算長得好了,也才能收穫三四百斤稻穀,而現在可收兩千多斤。2.以前工作累,生活苦,油葷很少,造成人們食量也比現在大很多,有些人,一歺食一斤米都不是問題。現在的人,一般二三兩米就夠了。3,現在國家每年都進口糧食,作為添補,過去基本是自給自足。但在實際生活中,並不能自足,特別是農村,在包產到戶前,缺糧嚴重,在那個時候,有錢都難買到糧食。

謝推首頁


用戶962712118707一滴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這個問題,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以前農村人們利用所有的土地種植糧食,結果每年還要度幾個月饑荒。

我父親是五十年代的人,據他講,他們小時候很少能吃飽飯的,那個時候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天天都有白米飯吃。他們小時候,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有時幾個月見不到粒米,主要靠南瓜、紅薯、蠶豆等食物充飢,而家裡兄弟姐妹多的,就算是家裡所有土地全部種上吃這些東西都供應不了,有時還要上山去挖野菜。

造成那個時候糧食不夠的原因:

一、糧食產量有限,那個時候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種的都是常規水稻,水稻畝產量只有500~600,和現在一千四五斤的畝產相去甚運。

二、肥料有限,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化肥,用的都是家裡的糞肥和用野草做的綠肥,本來糧食種子產量就不高,加之肥力不足,更是大大的影響了產量。

三、缺乏先進的疾病防控知識,那個時候水稻發病了,根本沒有什麼農藥可打,只是長蟲厲的田塊才會生石灰或茶粕餅殺下蟲。

四、生產力低下,那個時候主要是以人力為主,很少機械化的,做什麼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勞動來完成,而現在機械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以前要好幾天才能完成。

五、要納糧,以前農民種地是要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的,農民要在為數不多的口糧中省下來,上交國庫。

正是由於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造成糧食產量低下,加上要納糧,而且那個時候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家家戶戶人口都非常多,所以就造成了糧食不夠吃,年年都有幾個月荒月出現。


壞男人說小龍蝦


題主的困惑,我以前也有。後來我和老一輩的人聊天,他們是50後,他們結婚的時候,大公社運動參與了兩年,他們和我講過相關的原因,現在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品種問題

以前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畝產極低。當時的水稻都是純種水稻,每畝的產值就是400-500斤而已。並且,很多稻穀都是癟谷,也就是說它裡面是沒有稻米的。大家可以想象,這種水稻,怎麼可能養活更多的人?其實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真正是在1973年,試種是在1975年冬才真正開始的。大規模的推廣從1976年開始,後面就一直推廣直到現在了。

肥料問題

我們國家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戰爭,科技基礎比較薄弱,後期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發展比較緩慢。中國最早使用化肥是1963年開始,最初主要使用的是氮肥,最主要的品種是硫酸銨和尿素。由於技術不行,一直都是進口。中國開始嘗試生產化肥,已經是1968年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農家肥為主,而農家肥是各種元素都有,但單一的肥料含量不夠,產量較低的品種,加上肥料不充分,導致很多產量極低。

制度的問題

我們國家剛開始,實行的是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土地屬於集體,大家統一勞動,然後產量統一分配。而分配的標準是按照各自掙取得工分。一般成年勞力算一個工分,青年勞力,老人掙取0.4—0.8不等的工分。而集體的模式,導致貌似很多人都參加勞動,但依然有人出工不出力,混取工分,這個導致產出也不高。後面生產力提高了,都是國家開始分產到戶以後,才釋放了勞動的積極性,才慢慢做事有效率的。

生產工具落後的問題

國家的早期,並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類似於收割機,微耕機,等專業的設備。一般都是用牛耕田,人插秧的模式來進行農業活動的。打個穀子,也是需要人力來完成。這就導致了人的單位產出,並不多。後面農業設備,科技技術的改進,才讓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來產出比較多的糧食的。

其實老的一輩,並不是不能吃苦,相反,他們對比我們來說,比我們更能吃苦。但是受制於科學技術,品種,化肥,設備的原因,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但依然有吃不飽飯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現在的人吃飽了飯,並不是說我們真的比以前的人要聰明,只不過,他們那代人,出了兩代人的苦而已。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解答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養鴕鳥的設計師


現在一畝地麥子能建1500斤左右,從前最好一畝地也就是100斤左右。現在一畝地能賺300左右,從前100斤小麥能賣20元,兩毛錢一斤,那個時候20元能買現在1000元的東西。從前種地沒有什麼投資,20元幾乎都是淨賺。

從前種地,都是有機肥,農村叫做農家肥,從來不用化肥,也不施肥,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話費,不知道科學種田,有一句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從前莊稼,蔬菜確實無公害,從來不打農藥,也不知道什麼是農藥,靠手工捉蟲蟲,效率太低了。莊稼該受了,讓🐛吃的差不多了。

總之,科學技術落後,人腦子落後,一切都落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建那麼多糧食,關鍵科學技術發展了。


寒冰的季節


我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談談政策。農民在2006年以前是要繳農業稅的,農業稅就包括交公糧。我記得在九十年代我家是要給村糧庫交公糧的,具體多少我那時小不記得,但交公糧不僅要足稱還要質量,如果那年年景不好,糧食不飽滿那你就要用量保質。後來用錢替代公糧,直到取消農業稅。我小的時候記得有幾年發大水,田都被淹了,收成大減,我家米吃完了去爺爺家借米吃。

再談談種植。九十年代我家種的水稻都是傳統的水稻,畝產量很低,病蟲害多發,那時雜交水稻還沒普遍推廣。後來農村農業站育種站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種子了,產量就上來了。

現在我家糧食自給自足,平時家裡就父母在家吃,糧食多了還有隔年的陳糧,有人來買就賣,沒人買就拿部分陳糧做飼料餵豬餵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琪琪騎白馬


我是一個80後,遠的不說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們家就是題主說的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家一共5口人,土地有將近7畝地,從小麥6月初收穫以後再到小麥收穫的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家的小麥只能吃到4月份的時候就不夠吃了,爸爸就該借糧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來說小麥兜畝單產沒有現在的高,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錢買化肥,況且也沒有怎麼多大化肥出售,水的供應也不足以滿足小麥的正常生長。

使用化肥我記得那個時候主要是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現在大家種地都選擇使用複合肥,碳酸氫銨主要含的是單一氮肥,而鉀肥到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後期有很好的增產效果。

澆水設備和機井比較缺乏,現在咱們農村基本上能夠保證30畝地一口機井,在我小時候基本上50--100畝地一口機井,這樣的話給小麥澆水就就成為了奢望,所以就導致了小麥的單產不高。

其次就是沒有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家裡的所有的開銷基本上就靠地裡收穫的小麥來賣錢填補其他的經濟開銷。

那個時候的冬季或者農閒的時候咱們老百姓還沒有出去打工的思想呢?況且也沒有那麼工廠。

比如說上學交學費,買衣服,購買家裡生活用品等等開支也是比較大的,謝謝開支只能通過賣糧食來換錢。

第三點就是要交“皇糧”,這也是咱們老百姓每年都必須面對的,碰上欠收的年景的時候,交了“皇糧”以後家裡的糧食也是很難滿足一家人吃一年的。


豫東小農


在農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農作物的品種問題,以前的種子沒有改良,也沒有雜交,產量很低。現在的種子又是改良,又是雜交。同樣一塊地,現在的農作物產量比以前多很的。其次,由於以前生活水平低下,缺鹽少油的,大家飯量都很大,能吃。記得我媽總是講,我大舅年輕時,一個人吃掉一大盆米飯的故事。不說別的,以前家家戶戶吃飯的碗有多大,現在我們吃飯的碗一點點。





nongzhuangzhu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是農村的,這幾年才出來打工,在早十年前全國或全世界都還沒有打工的概念,我們農村一日三餐都是靠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在我記事的時候,老百姓種地除了吃就是給國家交一部分公糧外,到糧食收割的季節也就所剩無幾了,有很多都等不到收割的季節就沒有糧食了,為什麼從前老百姓那麼多人種地,還不夠吃呢,我認為在我們那個年代得人和現在是兩個概念,我們那個年代每一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這麼多人要吃,要穿,要開銷,生病要看醫生,碰到天災糧食收成也少,種種原因,需要賣一部分糧食來補貼家用,導致了糧食不夠吃的原因,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說得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給出意見,謝謝。



龐訓領


主要是產量不高,我小時候一畝地小麥就一百多斤,能過300就要見報了,就是英雄了。現在都一千多,那時化肥幾乎沒有,很少。小麥田裡都是打穴位放上化肥,不能有一點浪費,太少了。,原來水稻也就600多斤,後季稻也就二百來斤。現在同樣一畝地,是過去的幾倍,另外原來的人體力勞動多,吃的多,原來我①天要吃三斤,現在一斤都吃不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原來是我們國家糧食自己的,不進口,後來是進口很多糧食。所有這些因素。讓我們現在不愁吃!


珍珠黑月季花1


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和種子、土地肥力、種地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得交公糧有關。下降就給大家分析一下,供參考。

種子

所謂的從前,大概是指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那個時候的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由於沒有良種,產量是沒現在高的,大概普遍產量也就是五六百斤,高產田也不過是七八百斤的產量,和現在畝產一千斤左右的產量是沒法比的。如果再碰到災年,那糧食就更不夠吃了。

土地肥力

八十年代以前,化學肥料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農民意識不到使用化肥能增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用不起。那個時候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土地的產出,由於糧食的產量低,常常還不夠吃,哪有餘糧賣錢去買化肥啊!

有人就會說了,怎麼不多上點農家肥啊?答案就是農家肥也是很少的,一季下來根本就積攢不了多少農家肥。大家都知道,農村常見的農家肥來源是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人糞尿,還有樹葉什麼的。那麼時候農村做飯的燒鍋的燃料主要就是農作物秸稈,所以秸稈大部分都用來燒火做飯了,沒多少能用來漚糞。畜禽糞便也很少,因為那個時候人吃的糧食還不夠呢,哪有餘糧養那麼多畜禽,最多家家養幾隻雞鴨,大型的牲畜是養不起的,就是掃的落葉也用來燒火了。

所以,也沒那麼多的農家肥施到地裡,造成土壤越來越少貧瘠,種的糧食由於肥力不足,產量也不高,形成了惡性循環。直到化肥料大量使用後產量才提高上去。

種地技術

那個時候土地產量低糧食不夠吃,也和種地技術不高也有很大關係,沒有除草劑除草,只人工除草往往會除草不及,雜草和小麥搶營養,造成小麥產量低。聽老人說那個時候小麥播種並不是只南北行或者東西行播種的。那個時候的農民為了提高產量,認為只要多播種,產量就會高,於是播種時就南北行播一遍,東西行播一遍,導致麥苗長大後地裡密不透風,通風不好小麥還容易生病,種苗過多,需要的營養也多,但是土壤里根本沒那麼多營養,導致小麥產量很低。這都是和種地技術不行有關。

經濟發展水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才剛剛改革開放,人們的收入普遍都低,收入來源少的農村更地,說白了就是農民手中沒錢,沒錢就不可能去買肉類去吃,大概也就是過年過節能吃一次就不錯了。大家都知道肉類的熱量和營養必糧食高很多,肉食吃多了,糧食吃的就會少。那個時候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民幹活很重,糧食類食品提供的熱量少,為了有勁幹活只能多吃糧食,所以糧食往往不夠吃。

得交公糧

那個時候農民種地是得交公糧的,而交公糧也得分等級的,你的糧食等級高就按規定的量交就行了,如果不夠等級,只能多交糧食彌補等級的不足。糧食本來產量就不高,交完公糧剩下的也就免強夠吃,交的多的根本就不夠吃,碰到災年就會普遍不夠吃。

總之,雖然那個時候雖然種地的人多,土地耕種率也高,可以說“四海無閒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導致農民交完公糧後,餘下的糧食不多,很多時候都不夠吃,直到國家不讓交公糧後,化肥廣泛使用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後,農民手中有了餘糧,糧食才夠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