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讀《矛盾論》有感(上)

不談玄學,只說乾貨

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讀《矛盾論》有感(上)

前幾期我們談了,外部世界是流變的,信息海洋鋪面而來;看似可獲取的信息更廣泛了,其實更加碎片化,更復雜化,“謠言四起”。信息化衍生的信息互聯時代,加速了這個感知。不信?你拿起手機。用今日頭條或淘寶,刻意的點某個領域的內容;AI就會根據標籤化,經過算法,為你推薦喜好“內容”,現在已經做到了千人千面。其實我們就是這樣被各種信息潛移默化改造的。只是技術發展,讓這個過程加速,更直觀展示到面前而已。因為主觀,而算法迎合你的主觀,久而久之,你就變得更主觀了(或極端、碎片化)。。。可怕的過程,這其實是一個畫地為牢的過程。信息互聯帶來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極端者越來越多,而且很容易聚集一起(因為通訊方便),如果被別有用心者利用,輕則捲入龐氏騙局、被割韭菜;重則參與暴亂,破壞秩序。其實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裹挾進入某些莫名其妙的聚集,俗稱烏合之眾。

每個人因為不同人生經歷而產生了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這些組合成了不同的“信念系統”。一件事發生了,落在不同人的眼中,經過“信念系統”加工,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結論。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其實同時還有很多你忽略的也在同步發生。如果能相對全面一點,可能結論要靠譜多了。

各種“信念系統”往往還牽扯到信仰問題,這個。。這裡不談玄學。只是用一種世俗的態度、工具屬性的角度來談談,如何構建自己相對穩固的思維模型。要生存下去,要不停的和外部世界發生聯繫,不斷做出各種反應,就需要藉助一些思想工具。馬克思哲學就是一種思維工具,而《矛盾論》是馬克思哲學在中國的實踐。(感嘆偉人當年的智慧)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實事求是”。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重要的事情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情都是難做的。下面我們來看看《矛盾論》的主要思想。

矛盾論就是談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包含了六個部分:

1、兩種世界觀,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形而上學的世界觀;

2、矛盾的普遍性。如果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幻想無矛盾的時刻或階段,是絕對幼稚的。

3、矛盾的特殊性。每個矛盾都有它區別於其他矛盾的特殊點,不能一概而論。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具體過程要具體分析,具體變化要具體分析。

4、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問題由多種矛盾構成,這些矛盾中有一部分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方面。主要矛盾是這個階段決定性的力量,也是方向性的力量;

5、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矛盾的雙方或者多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矛盾雙方互相影響,轉化,貫通。矛盾的鬥爭無所不在,是互相轉化和前進的動力;

6、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對抗往往是質變臨界點時的表現形式。

這裡簡單概括一下,有興趣的可以看原著,相信會有更深的認知。這裡再次重申一下,我本人也信奉佛陀教誨,尊重每個人的信仰,也無意冒犯任何信仰。但這裡,我僅僅用一種中國人特有的世俗觀念,工具屬性,來淺談這個思維工具的個人理解。

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信仰、家訓等,這些智慧保障了我們生存至今。只是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些古老的智慧受到了嚴重衝擊,新觀念層出不窮。新信息帶有迷惑性,如果沒有一個可靠的思維工具,難免迷失。但是工具就是工具,輔助我們的心智成長,不用神化,更不要神話,否則就變迷信了。違背了科學的初衷。

我們這裡先談談兩種世界觀,畢竟世界觀是我們信念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種世界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這種世界觀解釋不了事物之間屬性的變化,一種事物為什麼會轉變成另一種事物。一種是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發展是對立的統一。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我們經常陷入一種困境,那就是患得患失,無所適從。不自覺的接受了某些“自我設限”,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有句話說得好,“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可見方向的重要性。如果你接受“唯物主義辯證法”這個工具的話,它清楚的指明瞭一個方向。簡單說,想要改變“現狀”,是從改變自己,改變思維方式開始的。因為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過內部因素來影響未來變化的,改變的形式就是“量變產生質變”。

其實人生最可怕的是平淡,一生中成功或者失敗都是很少數的時刻,(所以說,天天倒黴其實也不容易)而佔據90%以上的時間裡都是平淡,它消磨人,毀滅人,當然也成就人。

任何努力、堅持本身沒有意義,是你賦予了它精神內涵,才有了意義。唯物辯證法指明瞭方向,當你開始修煉自己,怕是時間都不夠用,又怎麼會覺得平淡呢?這個精神狀態將幫助你對抗這個可怕的平淡。精進自己,一旦你準備好了,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因緣和合,必然有新的成就。(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