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吃水餃,有人倒上半碗醋,吃不了直接倒掉!這樣好嗎?

四十九l


看到這個題目,我腦子忽然浮現出幾十年前,到北京出差的一幕。

那是一九七八年,第一次出差到北京。

到北京的第一次早餐是在一家飯店裡吃蒸包子。

飯桌上給客人準備有筷子,淺碗,和醋,醋是裝在一老式器皿裡的。

只見一當地中老年食客,將醋幾乎倒滿在淺碗中,然後用筷子夾著包子浸泡在醋碗中享用。

而看看其他桌,有吃完走人的,桌上碗中大多有不等剩醋。

我們當地也有蘸醋吃餃子,吃包子的,但在那個年代,多是以蘸為主,少見浸泡的吃法。

所以印象深刻,北京人會吃,但有點浪費。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包子吃餃子,尤其是吃餃子,倒上半碗醋的食客越來越多了,雖然覺的有些浪費,倒也習以為常了!


沒事聊幾句


沒錯,吃餃子倒醋的人很多都喜歡在碗中多放點醋,放醋的量往往會淹沒一個餃子。

在餃子吃完後,碗裡沒有吃完的醋,很多都被倒掉了。

這樣做的確不好,有些“浪費”。

小時候家裡買的醋三毛、五毛一包,醋的質量也不是很好,吃完餃子的醋往往被倒掉。

這些年買的醋,價格都比較貴,在家中吃完餃子的醋已經很少倒掉了!


記的30多年前我小的時候,我們全家人中只有俺爸吃餃子時“蘸調料”,俺爸蘸的調料可不全是“醋”,是“醬油、醋、香油、辣椒、味精”調製的混合調料。然後我根著俺爸學,也調製這樣的餃子蘸汁,俺媽看到我調這樣的蘸汁總要說我:“吃餃子哪裡有蘸醬油的。”我的回答總是:“俺爸都這樣蘸,所以我也要這樣蘸。”

在我小時假,俺爸調的餃子蘸汁的量總要沒過一個餃子,餃子吃完後,蘸汁全總倒掉。那時假家裡買的醋都是散裝醋,價格很便宜。到1993年前後,我們村的小賣部開始出現塑料袋裝的醋,每袋醋約400毫升至500毫升,價格五毛或一元,也就是從這時起,散裝醋開始淡出人們餐桌。

還記的小時候吃餃子調蘸汁起,每一次都是“醋”放的最多,再放點醬油、小磨香油。後來覺得醋放多太醋了,於是逐漸變成醋和醬油“對半”。隨著年齡的增大,勤儉節約意識的增強,總覺得餃子吃完後剩餘的蘸汁倒掉太可惜,於是總喜歡在餃子吃完後,將剩餘的蘸汁用煮餃子的湯衝碗酸湯喝(放點蔥花、香菜、紫菜、蝦皮)。現後來不想衝酸湯了,就在調製餃子蘸料時,把醬油、醋的量減少一半。這一減少,每次的餃子蘸料都可以吃完,有時調蘸料調的少了,吃餃子的中途還會再去加些醋和醬油。也就是從這時起,我吃餃子的蘸汁再也沒有倒掉過。

我生活區域的附近有幾家餃子館,我在裡面吃過餃子,有的餃子館裡的醋並不是很酸(應該是加水了),醋放少了,沒酸味,於是總會多放一些。但也有的餃子館,買的是山西老陳醋,酸,但是味道挺好,遇到這種酸時,我總會減少放醋的量!


餃子,一般家裡都愛做“肉餡”的,大肉也好、羊肉也好,煮出來的餃子都挺香,人們在吃餃子的同事,為了緩解口中香膩的味道,總愛調製一些以“醋”為主料的蘸汁,來緩解餃子的香味。

倒半碗醋吃餃子,的確有些浪費,可以先少倒點醋,中途醋沒酸味時,再添加,這樣就可以避免浪費。或者,吃完餃子的時候,用碗裡的醋加餃子湯,再放點蔥花香菜,衝碗湯喝,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費!


人在風上走


這樣的人我遇到過,同事約好都一起來我家聚聚,然後包餃子吃。其中一個一女孩就直接給自己到了半碗陳醋,我家碗不小直接就是半瓶醋[捂臉]我以為她是喜歡出醋那也無所謂,可吃完飯後我看她那半碗醋也沒下去多少就是為了吃的時候餃子在醋裡洗個澡方便,剩的小半碗只能倒掉不知道她在家是不是也這樣浪費[笑哭]


幸福的二哈貓


首先我覺得吃餃子不蘸醋真是等於白吃了,醋簡直是餃子的靈魂。

我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吃醋,每次吃餃子是放那種醋精,特別的酸,能吃醋這一點真是特別隨我爸爸,蒜泥倒上白醋再加入辣椒油,夾起餃子在裡面打個滾,真是太好吃不過了,十分過癮,那時每次剩下的醋都是爸爸吃了,爸爸從來不嫌棄,也不浪費。

長大成家後遠嫁外省就再也沒人願意吃我吃不完的福根了,哈哈,所以每次吃餃子就是先少倒一些,不夠再添,但總感覺再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了,好懷念小時候啊!

所以,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倒半碗醋吃不了是有些浪費,如果是真是喜歡這麼吃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剩下的也只能倒掉了,家裡人也可以提醒一下,下次少倒一些,避免浪費。




寶寶健康廚坊


[大笑],這話題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吃餃子前,一定倒半碗醋,吃不了最後喝掉。我家所有親戚都知道我的習慣!

媽媽最怕讓我去商店打醋,一路走,一路喝,打一瓶到家時還剩半瓶![捂臉]

謝謝你,讓我想起了開心一刻!





葉舞芭蕾時


我姥爺家那塊兒(北京門頭溝)據說祖上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過來的,所以保留了很多山西的風俗習慣,最突出的當然是愛吃酸,什麼酸菜酸粥啊之類的,最明顯的當然是醋了,吃餃子當然要沾醋,不少人除了沾還拿起醋碗一口一口地喝,一頓半碗醋是常事。我過去也那樣,後來什麼生活質量提高之類的說法改用小碟了,但飯桌上必須要放一瓶醋,好方便人們添加。這樣做也挺好的,即便有人碟中的醋沒吃完也沒多少,倒了也不心疼。但若是半碗醋都倒了,那就叫人心疼了。無論多有錢生話有多好,也不要糟踏東西,老人們說的勤儉持家才是真正的王道。人如此,家如此,國也如此。


君怡966


我發現都是罵題主的。[摳鼻]好尷尬啊!我跟題主是一類人……我特別討厭吃飯的時候倒半碗醋或者醬油。明明就蘸不了那麼多,為啥非得浪費?還有每次抽紙,一抽一大堆,用不了鋪桌子上。最後都得一起收垃圾桶。不是說小氣,你要真那麼能吃醋,你吃半壺我也不說啥。我婆婆我老公每次吃火鍋,烤肉,海鮮。弄一大堆蘸料,吃剩了居然還要放冰箱留著。弄的冰箱全是調料味兒。我每次都給倒了。強調了多少次都記不住,只要弄蘸料,就得多半碗。在外面吃火鍋也這樣。我每次都讓我老公給少弄點,雖然不多花錢,但就是討厭浪費!


小魔女白鴿




jianglin1948


您好,我是瀾饞食記,美食領域青雲計劃獲得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在家吃水餃,有的人倒上半碗醋,吃不了直接倒掉,這樣好嗎?這就是赤裸裸的浪費,浪費可恥!

說到底還是個家教的問題。如果在我家我敢這麼幹,我爸早就讓我先把醋全喝了,然後站牆根反省兩個小時。正是因為有的家庭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吃什麼都吃一半,留一半。才會造成這種極端浪費的情況。



我們整個家族的家風就是浪費可恥。曾經我姑有個兒子比較寶貝,到我家說要吃炸雞,我爸就去給他買好炸好,結果這小子只吃外面的脆皮,裡面的肉全扔了。我爸訓了我姑得有一個小時。

第2次來,這孩子要吃油豆腐燒肉。都是給他燒好做好,他把肉全挑吃了,油豆腐扔了一桌子。我爸就乾脆跟我姑說,以後別來咱家吃飯了,自己要吃的東西自己還挑,我們家供不起。



為了這事兒,我姑跟我爸一度還鬧得挺不愉快。我爸就跟我說了一句話,看一個人有沒有教養,跟他吃頓飯就知道了。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沒關係,但是不要口水四濺。吃菜的時候可以每個菜都點評,但是不要只挑毛病。夾菜的時候可以只挑你喜歡的,但是不要扒拉。

但是我爸接著說這些其實都可以容忍,畢竟每個人性格不同,文化層次不同。但是經歷過飢餓的年代,對於那種刻意浪費的絕對是零容忍。不小心浪費並無不妥,比如說一不小心菜點多了,菜量大了,吃不完總比吃撐好。畢竟傷銀子總好過傷身不是嗎?我吃不了兜著走,總可以吧?



但是明明可以不浪費,卻偏偏處於某種心態,而故意為之的,這就是徹頭徹尾的無恥了。比如上面說的蘸餃子倒一碗醋的。你完全可以不夠再續,完全可以蘸完了喝掉。但你偏不非要浪費,這就是教養的問題了。

從性格上來說,這種人不易深交。他會覺得佔別人便宜,動用別人的資源天經地義。他會覺得別人都是傻子,只有他是聰明的。他會覺得,我做什麼又不觸碰法律,你道德就少來教育我,你不配。

(拒絕這種人打交道)

所以他做事會極度自私,不擇手段,絕不吃虧,見縫就鑽,見便宜就佔。出門不撿便宜就算丟,看見堆狗屎,他都想去嚐個鹹淡。這種人你願意跟他打交道嗎?

說到這裡,我想起來洛陽的湯文化。洛陽作為一座湯城,你去任何一家餐館裡喝湯都可以,是免費續湯的。你喝的越多老闆也越高興,因為那是對他手藝的認可。但是總有些人覺得自己消費了,喝不完扔在那裡,你能把我咋地?是不能把你咋滴,你還覺得老光榮嗎?這種人老闆是最煩的。

前段時間看新聞報道,有一個單縣的老闆在青島開了個羊湯店,也是可以免費續湯。結果有個白領天天過來喝湯都要續,但每次都要留下大半碗。為此老闆是個暴脾氣,直接告訴他以後不要來了。



而這個小子居然還找到記者說老闆歧視消費者。老闆說我每天凌晨1點起來熬湯,熬到7點開始賣,不光每一碗湯成本在一塊錢,而且都凝聚了我的心血。他明明喝不完,卻偏偏天天都是這樣,這種故意浪費的傢伙,我絕對不會再買給他。

你覺得誰的品德更加高尚?白領同志,你一次喝不完情有可原,但是你天天如此,你還要臉嗎?哦,就是因為你消費過了,所以隨便浪費,就和別人無關是吧?你的良心就值一碗湯錢嗎?可恥!在這裡,品德和學歷無關,只和教養相連。



人活一世,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克勤克儉,就是中華民族最優良的品德,也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寶貴靈魂所在。而浪費無疑是最可恥的,必將受到唾棄。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筆者長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現在關注我,可以使您成為餐桌上的靈魂人物。


瀾饞食記


俗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餃子!

可見這個餃子是絕對的中國口味,不沾汁的餃子是沒有靈魂的餃子,醋水調的好,餃子的口味起碼提升一大半,所以調醋水是吃餃子時候必不可少的。

一般來說,醋水的量就是一小碟。每個人的習慣都不一樣,但如果倒半碗那確實有點誇張了,吃不了直接倒掉,我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妥,浪費可恥!畢竟醋也挺貴的。而且倒入水池也會酸味四溢,不好聞!

還是那句話,吃多少,打多少,畢竟節儉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