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吃水饺,有人倒上半碗醋,吃不了直接倒掉!这样好吗?

四十九l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子忽然浮现出几十年前,到北京出差的一幕。

那是一九七八年,第一次出差到北京。

到北京的第一次早餐是在一家饭店里吃蒸包子。

饭桌上给客人准备有筷子,浅碗,和醋,醋是装在一老式器皿里的。

只见一当地中老年食客,将醋几乎倒满在浅碗中,然后用筷子夹着包子浸泡在醋碗中享用。

而看看其他桌,有吃完走人的,桌上碗中大多有不等剩醋。

我们当地也有蘸醋吃饺子,吃包子的,但在那个年代,多是以蘸为主,少见浸泡的吃法。

所以印象深刻,北京人会吃,但有点浪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包子吃饺子,尤其是吃饺子,倒上半碗醋的食客越来越多了,虽然觉的有些浪费,倒也习以为常了!


沒事聊几句


没错,吃饺子倒醋的人很多都喜欢在碗中多放点醋,放醋的量往往会淹没一个饺子。

在饺子吃完后,碗里没有吃完的醋,很多都被倒掉了。

这样做的确不好,有些“浪费”。

小时候家里买的醋三毛、五毛一包,醋的质量也不是很好,吃完饺子的醋往往被倒掉。

这些年买的醋,价格都比较贵,在家中吃完饺子的醋已经很少倒掉了!


记的30多年前我小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中只有俺爸吃饺子时“蘸调料”,俺爸蘸的调料可不全是“醋”,是“酱油、醋、香油、辣椒、味精”调制的混合调料。然后我根着俺爸学,也调制这样的饺子蘸汁,俺妈看到我调这样的蘸汁总要说我:“吃饺子哪里有蘸酱油的。”我的回答总是:“俺爸都这样蘸,所以我也要这样蘸。”

在我小时假,俺爸调的饺子蘸汁的量总要没过一个饺子,饺子吃完后,蘸汁全总倒掉。那时假家里买的醋都是散装醋,价格很便宜。到1993年前后,我们村的小卖部开始出现塑料袋装的醋,每袋醋约400毫升至500毫升,价格五毛或一元,也就是从这时起,散装醋开始淡出人们餐桌。

还记的小时候吃饺子调蘸汁起,每一次都是“醋”放的最多,再放点酱油、小磨香油。后来觉得醋放多太醋了,于是逐渐变成醋和酱油“对半”。随着年龄的增大,勤俭节约意识的增强,总觉得饺子吃完后剩余的蘸汁倒掉太可惜,于是总喜欢在饺子吃完后,将剩余的蘸汁用煮饺子的汤冲碗酸汤喝(放点葱花、香菜、紫菜、虾皮)。现后来不想冲酸汤了,就在调制饺子蘸料时,把酱油、醋的量减少一半。这一减少,每次的饺子蘸料都可以吃完,有时调蘸料调的少了,吃饺子的中途还会再去加些醋和酱油。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吃饺子的蘸汁再也没有倒掉过。

我生活区域的附近有几家饺子馆,我在里面吃过饺子,有的饺子馆里的醋并不是很酸(应该是加水了),醋放少了,没酸味,于是总会多放一些。但也有的饺子馆,买的是山西老陈醋,酸,但是味道挺好,遇到这种酸时,我总会减少放醋的量!


饺子,一般家里都爱做“肉馅”的,大肉也好、羊肉也好,煮出来的饺子都挺香,人们在吃饺子的同事,为了缓解口中香腻的味道,总爱调制一些以“醋”为主料的蘸汁,来缓解饺子的香味。

倒半碗醋吃饺子,的确有些浪费,可以先少倒点醋,中途醋没酸味时,再添加,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或者,吃完饺子的时候,用碗里的醋加饺子汤,再放点葱花香菜,冲碗汤喝,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费!


人在风上走


这样的人我遇到过,同事约好都一起来我家聚聚,然后包饺子吃。其中一个一女孩就直接给自己到了半碗陈醋,我家碗不小直接就是半瓶醋[捂脸]我以为她是喜欢出醋那也无所谓,可吃完饭后我看她那半碗醋也没下去多少就是为了吃的时候饺子在醋里洗个澡方便,剩的小半碗只能倒掉不知道她在家是不是也这样浪费[笑哭]


幸福的二哈猫


首先我觉得吃饺子不蘸醋真是等于白吃了,醋简直是饺子的灵魂。

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吃醋,每次吃饺子是放那种醋精,特别的酸,能吃醋这一点真是特别随我爸爸,蒜泥倒上白醋再加入辣椒油,夹起饺子在里面打个滚,真是太好吃不过了,十分过瘾,那时每次剩下的醋都是爸爸吃了,爸爸从来不嫌弃,也不浪费。

长大成家后远嫁外省就再也没人愿意吃我吃不完的福根了,哈哈,所以每次吃饺子就是先少倒一些,不够再添,但总感觉再也吃不出以前的味道了,好怀念小时候啊!

所以,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倒半碗醋吃不了是有些浪费,如果是真是喜欢这么吃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剩下的也只能倒掉了,家里人也可以提醒一下,下次少倒一些,避免浪费。




宝宝健康厨坊


[大笑],这话题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吃饺子前,一定倒半碗醋,吃不了最后喝掉。我家所有亲戚都知道我的习惯!

妈妈最怕让我去商店打醋,一路走,一路喝,打一瓶到家时还剩半瓶![捂脸]

谢谢你,让我想起了开心一刻!





叶舞芭蕾时


我姥爷家那块儿(北京门头沟)据说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所以保留了很多山西的风俗习惯,最突出的当然是爱吃酸,什么酸菜酸粥啊之类的,最明显的当然是醋了,吃饺子当然要沾醋,不少人除了沾还拿起醋碗一口一口地喝,一顿半碗醋是常事。我过去也那样,后来什么生活质量提高之类的说法改用小碟了,但饭桌上必须要放一瓶醋,好方便人们添加。这样做也挺好的,即便有人碟中的醋没吃完也没多少,倒了也不心疼。但若是半碗醋都倒了,那就叫人心疼了。无论多有钱生话有多好,也不要糟踏东西,老人们说的勤俭持家才是真正的王道。人如此,家如此,国也如此。


君怡966


我发现都是骂题主的。[抠鼻]好尴尬啊!我跟题主是一类人……我特别讨厌吃饭的时候倒半碗醋或者酱油。明明就蘸不了那么多,为啥非得浪费?还有每次抽纸,一抽一大堆,用不了铺桌子上。最后都得一起收垃圾桶。不是说小气,你要真那么能吃醋,你吃半壶我也不说啥。我婆婆我老公每次吃火锅,烤肉,海鲜。弄一大堆蘸料,吃剩了居然还要放冰箱留着。弄的冰箱全是调料味儿。我每次都给倒了。强调了多少次都记不住,只要弄蘸料,就得多半碗。在外面吃火锅也这样。我每次都让我老公给少弄点,虽然不多花钱,但就是讨厌浪费!


小魔女白鸽




jianglin1948


您好,我是澜馋食记,美食领域青云计划获得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在家吃水饺,有的人倒上半碗醋,吃不了直接倒掉,这样好吗?这就是赤裸裸的浪费,浪费可耻!

说到底还是个家教的问题。如果在我家我敢这么干,我爸早就让我先把醋全喝了,然后站墙根反省两个小时。正是因为有的家庭对孩子小时候娇生惯养,吃什么都吃一半,留一半。才会造成这种极端浪费的情况。



我们整个家族的家风就是浪费可耻。曾经我姑有个儿子比较宝贝,到我家说要吃炸鸡,我爸就去给他买好炸好,结果这小子只吃外面的脆皮,里面的肉全扔了。我爸训了我姑得有一个小时。

第2次来,这孩子要吃油豆腐烧肉。都是给他烧好做好,他把肉全挑吃了,油豆腐扔了一桌子。我爸就干脆跟我姑说,以后别来咱家吃饭了,自己要吃的东西自己还挑,我们家供不起。



为了这事儿,我姑跟我爸一度还闹得挺不愉快。我爸就跟我说了一句话,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跟他吃顿饭就知道了。吃饭的时候高谈阔论没关系,但是不要口水四溅。吃菜的时候可以每个菜都点评,但是不要只挑毛病。夹菜的时候可以只挑你喜欢的,但是不要扒拉。

但是我爸接着说这些其实都可以容忍,毕竟每个人性格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但是经历过饥饿的年代,对于那种刻意浪费的绝对是零容忍。不小心浪费并无不妥,比如说一不小心菜点多了,菜量大了,吃不完总比吃撑好。毕竟伤银子总好过伤身不是吗?我吃不了兜着走,总可以吧?



但是明明可以不浪费,却偏偏处于某种心态,而故意为之的,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了。比如上面说的蘸饺子倒一碗醋的。你完全可以不够再续,完全可以蘸完了喝掉。但你偏不非要浪费,这就是教养的问题了。

从性格上来说,这种人不易深交。他会觉得占别人便宜,动用别人的资源天经地义。他会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只有他是聪明的。他会觉得,我做什么又不触碰法律,你道德就少来教育我,你不配。

(拒绝这种人打交道)

所以他做事会极度自私,不择手段,绝不吃亏,见缝就钻,见便宜就占。出门不捡便宜就算丢,看见堆狗屎,他都想去尝个咸淡。这种人你愿意跟他打交道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洛阳的汤文化。洛阳作为一座汤城,你去任何一家餐馆里喝汤都可以,是免费续汤的。你喝的越多老板也越高兴,因为那是对他手艺的认可。但是总有些人觉得自己消费了,喝不完扔在那里,你能把我咋地?是不能把你咋滴,你还觉得老光荣吗?这种人老板是最烦的。

前段时间看新闻报道,有一个单县的老板在青岛开了个羊汤店,也是可以免费续汤。结果有个白领天天过来喝汤都要续,但每次都要留下大半碗。为此老板是个暴脾气,直接告诉他以后不要来了。



而这个小子居然还找到记者说老板歧视消费者。老板说我每天凌晨1点起来熬汤,熬到7点开始卖,不光每一碗汤成本在一块钱,而且都凝聚了我的心血。他明明喝不完,却偏偏天天都是这样,这种故意浪费的家伙,我绝对不会再买给他。

你觉得谁的品德更加高尚?白领同志,你一次喝不完情有可原,但是你天天如此,你还要脸吗?哦,就是因为你消费过了,所以随便浪费,就和别人无关是吧?你的良心就值一碗汤钱吗?可耻!在这里,品德和学历无关,只和教养相连。



人活一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克勤克俭,就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品德,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宝贵灵魂所在。而浪费无疑是最可耻的,必将受到唾弃。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澜馋食记


俗话说的好,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饺子!

可见这个饺子是绝对的中国口味,不沾汁的饺子是没有灵魂的饺子,醋水调的好,饺子的口味起码提升一大半,所以调醋水是吃饺子时候必不可少的。

一般来说,醋水的量就是一小碟。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但如果倒半碗那确实有点夸张了,吃不了直接倒掉,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妥,浪费可耻!毕竟醋也挺贵的。而且倒入水池也会酸味四溢,不好闻!

还是那句话,吃多少,打多少,毕竟节俭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