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告狀村”到“致富村”的蝶變

——記代縣新高鄉沿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增龍的先進事蹟

從“告狀村”到“致富村”的蝶變

圖為張增龍(左二)與鄉領導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在一起

位於代縣新高鄉西南10公里的沿村,是個涉礦村,過去村企矛盾較為突出,是遠近聞名的“告狀村”。如今的沿村,村民們依託酥梨種植、汽車運輸、在選廠打工增收致富,成了產業興旺、鄰里和睦、鄉風文明,人均年增收一萬多元的“致富村”。從“告狀村”到“致富村”的蝶變,離不開沿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增龍的艱辛努力。為此,張增龍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2019年度模範駐村工作隊長”。

沿村全村人口487戶130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88人。2019年4月,新高鄉黨委書記張國文、鄉長王曉軍找到了在新高鄉教育辦公室工作的張增龍,希望他作為從沿村走出去的“文化人”,能扛起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的重任,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非貧困戶穩定增收。張增龍說:“造福桑梓、振興沿村,我義不容辭!”

酥梨種植一直是沿村的傳統產業,沿村酥梨遠近聞名。回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之後,張增龍乘著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的東風,與包片鄉黨委副書記劉豔、村黨支部書記張全貴、村委主任張文科和村脫貧攻堅聯合工作隊隊長戴富才共同商議,決定振興酥梨種植這一傳統種植產業。在大家的努力下,沿村酥梨種植面積從800畝擴大到1300畝,通過套袋種植,減少了病蟲害、提高了品質和產量,2019年全村酥梨實現了畝產500公斤的大豐收,按照每公斤兩元的價格陸續銷往大同、陝西等地,讓村民們看到了傳統產業迸發出的新希望。

從“告狀村”到“致富村”的蝶變

圖為張增龍(左三)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去年11月,沿村婦女張巧玲成立的代縣昌盛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水稻長勢喜人、顆粒飽滿、喜獲豐收。合作社還可帶動20多戶貧困農民通過參與栽植、收穫水稻每年增收3000多元。張增龍與村兩委合計,為全村60歲以上的村民每人購置一袋大米,一方面讓大家吃上了本村的優質大米,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支持了張巧玲,體現了村裡鼓勵“致富能人”發展產業的決心。

沿村周邊有大小鐵礦石選礦廠8個,當上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之後,張增龍和村兩委幹部積極鼓勵村民到選礦廠打工,並聯系選礦廠優先錄用本村村民,打工的89人每年最低增收1.5萬元。同時,依託沿村的地理優勢,組織村民成立了鐵礦石運輸隊,現有拉礦車90餘輛,每輛車年收入可達10萬餘元。

此外,沿村還將15萬元扶貧項目資金入股代縣富昕織襪廠,5.5萬元入股代縣富昕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分紅1.64萬元,入股織襪廠可帶動12戶24人脫貧增收。村民們還通過光伏產業分紅1.8萬元,帶動10戶15人脫貧致富。2019年,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41.18萬元。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張增龍積極組織村民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100名村民參加廚師培訓班,6名婦女參加襪子縫頭機培訓,60名婦女報名襪子包裝培訓。依靠一技之長,使他們成了脫貧路上的巧手能人。

現如今的沿村,南有花果樹,北有稻花香,中間是米糧川,全體村民在張增龍和村兩委幹部的帶領下,正描繪著奔向小康村的藍圖美景。來源:代縣網宣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