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交通戰“疫”一線顯光華

一場新冠疫情洶湧而來,57歲的他義無反顧選擇了人生中的最難“逆行”;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兩場戰鬥如約而至,51天的連續工作、激情參與,點亮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歲月光華。他,就是張光華,漣源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

涟源交通战“疫”一线显光华

(圖中右二為張光華指導湘運汽車站疫情防控工作)

最難“逆”行,慷慨上陣

市交通運輸系統近年流行一種“飯碗”的說法,首提者就是張光華。他總說:“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真正的飯碗,小心端在手裡。” 很巧,他新冠疫情的“戰疫”開端,就與“飯碗”有關。1月24日,除夕,上午他帶領市春運辦的同志檢查了石馬山汽車站、漣源火車站、楊市高速出口的春運情況,看到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他隱隱覺得已經連續兩個月奮戰在高鐵外部安全環境、交通問題頑瘴痼疾集中整治一線的他,可以按下工作的“暫停鍵”,和家人好好“團圓”了。於是他匆匆趕回家與家人一起吃中餐。誰料,剛端上飯碗,手機鈴聲便響起來,局辦公室緊急通知他12點40趕到局裡開會。多年的職業敏感提醒他,“出大事了”,他二話沒說,放下飯碗,帶上那個刻滿歲月光痕的舊黃包,騎著“電驢子”(這是他多年工作的標配)風塵僕僕趕去開會。議題很沉重:新冠疫情防控。分工在意料之中,誰都拗不過張光華的牛脾氣:他與另外一名班子成員負責疫情防控的日常工作,並由他聯繫“戰疫”重地漣源火車站。自此,他開始了一場他人生中的最難“逆行”:誰不知道春節是萬家團圓的節日?誰不知道他的妻子剛做完手術不過10天?誰不知道他還有一個80多歲的父親需要照顧?誰不知道50多歲的年紀屬於易感染人群?當晚,他與同事端起盒飯,簡陋地“團年”,入夜,審定方案、組織人員、調度物資……一直工作到凌晨,“守夜”不知不覺就過了。大年初一,他馬不停蹄地帶領由12名共產黨員組成的“戰疫”先鋒隊進駐漣源火車站。此後,他就像一隻高速運轉的陀螺:疫情篩選排查、交通防控站點設置、站場防疫消毒、一線防護物資調度配發、企業復工復產……。

兩場戰“疫”,驚心動魄

他親自指揮的這兩場戰“疫”,確實驚心動魄:一場是漣源火車站站點疫情防控,至今已有整整51天了,這是持久戰;一場是廣鐵集團長沙工務段換軌車間工人入住漣源的疫情防控,這是環套環、點對點的疫情“阻擊戰”。

公共交通、客運班線停運後,漣源火車站客運量短期急劇增加、傳播風險高頻運行,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防控人員的風險性不言而喻。由張光華帶領的黨員“戰疫”先鋒隊,從每天早晨6點直至當晚9點,整齊劃一地在火車站乘客出站口的通道站崗值勤,為乘客量測體溫、登記信息,向市指揮部反饋數據。他們共量測體溫10000餘人次,排查“四類人員”22名,接觸發熱病例18人,傳輸市指揮部數據信息16000餘條。

涟源交通战“疫”一线显光华

(圖中右四為張光華在漣源火車站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枯燥的數據背後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段時期,張光華覺得年紀相對偏大,身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易感染群體,有時擔心感冒發燒,感染病毒。為此,他常常自帶體溫計,隨時監測自己的體溫。有時他還會選擇自我隔離幾個小時。

大年初三,他父親不幸摔倒導致腿部骨折,在辦理完住院手術後,他便匆匆離開,趕赴戰疫一線,照顧父親的重擔全部落在妹妹身上。對此,重“孝”的他至今仍感到深深慚愧和自責。

另一場不期而遇的戰“疫”則更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3月2日,廣鐵集團長沙工務段換軌車間開始復工復產,外地455名工人將會陸續來漣入住,臨時拼湊的民工隊伍,吃、住、用、行等環節都存在疫情傳播風險,疫情防控工作非常吃力。在接到鐵路方面的報告後,他一方面指導企業制定疫情防控辦法和應急處置方案,積極向市指揮部報告,促成召開指揮部專題會議,研究對策、分解責任,落實措施。一方面,他走街串巷,幫助協調落實民工入住場所10個,並牽頭成立疫情防控指導監督組,督促企業履行疫情防控的主體責任,逐一落實吃、住、用、行等環節的防控措施。3月6日,聽說一名民工體溫超過37.3度不知去處,他通宵未眠,千方百計協助企業找到發熱病人,落實核酸檢測措施。張光華紮實的工作作風讓周邊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逐步消除了民工入住給他們帶來的恐慌心理。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賢臣”,越是艱難險阻,越是義無反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張光華以自己使命擔當,踐行著一名基層老黨員不變的情懷、恆久的初心,散發著獨特的人性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