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提起張家屯,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知道:人人圍著土地轉,收成全靠天打算。祖祖輩輩把地種,光景日月一個樣。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66歲的黨志祥是張家屯村村民,說起以前的生活,他默默嘆了口氣,“光景恓惶成甚了,一家人住在爛窯裡,婆姨看病沒錢,娃娃上學沒錢,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還是不夠花。”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當然,這些都是老皇曆了。如今的黨志祥家,喂牛、養豬、種地,產業發展多面開花,村集體年年能分紅,夫妻二人享受慢性病免費醫療政策,黨志祥還是村裡的護林員,一家人也如願住進了安全放心的新窯洞,2019年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3976元。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張家屯村第一書記賀國學

“張家屯村2017年之前沒有村集體經濟,80%以上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耕地大量閒置,村莊“空殼”,集體“空心”,民居“空巢”,“三空”現象嚴重。2016年村民人均純收入6800元,僅為全市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4%,是一個典型的以傳統小農經營為主的貧困村。”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變化就在這幾年,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張家屯村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核心,以產業精準扶貧為依託,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貧困群眾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蘋果、養牛、養雞、水產養殖、設施大棚等特色產業,2019年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25.98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9304元。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種地維持不了生計,50多歲的劉建設只能帶著患病的妻子收廢品。在政策扶持和村幹部的鼓勵下,劉建設依靠5萬元扶貧貸款養起了牛。如今,他養的牛已經發展到了15頭,各種收入一年算下來有3萬多元,好日子終於有了盼頭。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村民劉建設

東奔西走收破爛的日子再也不用過了,人遭罪不說,還掙不了錢,現在通過養牛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我們也不用到處跑了,回家掙錢的的感覺就兩個字:踏實。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與貧窮告別,張家屯人迎來了好日子。三年前,村集體經濟空空如也;三年後,村集體賬戶上有了20多萬元的存款。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山上建起了養牛場,果園一個連一個,新房一排接一排,村巷道路硬化“全覆蓋”,自來水通到了院子裡,清潔公廁乾淨整潔……如今張家屯的變化,恐怕就是土生土長的張家屯人自己也說不清,他們常常感嘆“做夢也想不到張家屯能有今天”。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脫貧只是第一步,張家屯人的好日子還在後頭。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村”張家屯的“變身計”

張家屯第一書記賀國學

“今年,我們將繼續堅持脫貧攻堅扶貧帶貧不動搖,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擴大村集體經濟,發展養牛、百畝葡萄園、蘋果、大棚、水產養殖,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同時,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為把張家屯村建設成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