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繫心態到底是不求上進還是另一種豁達?

流MIANG兔大叔


佛繫心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只有自己才知道。

有些人借這個佛繫心態,去逃避,不願意去面對,以一種得過且過的方式去應對,過一時算一時,這種心態當然不可取。因為這種心態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的那種活力和張力。這樣的心態不會帶來生存的愉悅,和內心真正的滿足平靜與豁達。

而又有些人,他們確實比較豁達,並不在意自己的得與失,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著慈悲,內心也有無窮的力量。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可以叫做佛祖在世吧!

所以,除了自己以外,別人很難去評判,這種佛繫心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人生需要修行的心態,事來則應,物來識破,是一種境界。


慧姐誠全


佛繫心態,這個詞現在經常被提及,你會發現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兩個極端,一種認為它是不求上進,一種認為它是人生豁達。

一提到“佛系”,我們想到的畫面可能是青煙繚繞,青燈古佛,是再大的事都激不起來某人的一點心裡波瀾,這樣的人容易在體制內誕生,體制有孕育佛系的土壤。

這類人在體制內永遠是不急不躁,永遠是不爭不搶,同事們會覺得這類人是好人,修為好, 人生境界已經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當自己事業遇到瓶頸甚至挫折時,我們會羨慕甚至效仿這類人的做法做派。當自己的事業處於上升期,春風得意馬蹄疾時,我們可能會鄙夷這類人的作風,認為他們是失敗者,是懦弱者,不敢直面競爭。

領導們會覺得這類人,是沒有人生目標,創造不出人生價值,一般不會重視,甚至對這類人工作不滿意時,只能苦笑的搖搖頭,說一句——他佛系。

對於佛系者自己而言,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你必須承認,有一類人是慢熱,這是性格所致,是他們的氣質類型所決定了的,他們對什麼都不關心,安貧樂道,榮辱不驚,能夠這樣活一生,其實也挺幸福 ,沒有什麼可以擊倒自己,只是這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後天佛系無礙乎兩種,一種是遭遇大挫折,看開看透一切,用通俗的話說——心死了。這類人可能是真正的強者,他們有大才學,但憤世嫉俗從而躲進小樓成一統。這類人也可能一無是處,但內心自大,被現實所不容後,只能罩上佛系的外衣自我標榜,尋求庇護。

後天佛系,另一種是品嚐過了人間繁華後的本我回歸,當你擁有過全世界後,才發現沒有什麼是比心靈的寧靜更可以讓自己舒緩的了,這類人底氣十足的去佛系,去規劃後半生,去享受慢生活。你看看當今商界頂級者,大多最後是這樣的歸宿。

所以,佛繫到底是為什麼,有這麼重要嗎?人生苦短,選擇什麼樣的存在方式都可以,開心就好。





北葵向暖1


佛繫心態到底是不求上進還是另一種豁達?

我認為是另一種豁達。

我所理解的“佛繫心態”,並非是一種不求上進。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壓力,我相信沒有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對待生活的初心就是自甘墮落,隨波逐流。就連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選擇與世無爭的態度也需要為生存付諸努力。

對每個逆水行舟的人來說,不求上進是以退為代價的,不想爭取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的代價是做另一份薪水較少的工作,不想爭取一段感情的代價是獨自面對生活。不求上進的代價是降低自給對生活的期望標準,是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豁達,可以理解為灑脫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但是,“佛繫心態”之於我,則是另一種豁達。我的“佛系”其實與大度和寬容無關。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之下有太多的無奈和力不從心,許多時候並非是不求上進,而大多都是求而不得。即便是無論努力與否結果無異,也不願否定所做的付出。

那如何來平復心情安撫自己重新振作呢?給自己一個“佛系”的標籤吧。命中有時終須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可能就是所謂不同於“豁達”的“另一種豁達”吧。可誰又不是在下一個機會來臨的時候奮起直追呢?


願每一位“佛繫心態”卻力爭上游的人,都能有真正豁達的資格。

謝閱,祝順意。



一紙情話半世流離


我覺得是另一種豁達吧!

不求上進的人是那種,沒有理想信念,沒有信仰,沒有追求的人,整天得過且過混日子,六神無主毫無期盼。

而佛系的人不代表不上進,只是他們懂得知足,不去做一些無謂的爭搶,享受的是另一份生活的美好[可愛]



一零記


問:佛繫心態到底是不求上進還是另一種豁達?

答:我個人覺得是另一種豁達。不求上進是個貶義詞,而佛系最多算是一箇中性詞,它沒有貶義。

佛繫心態是面對什麼都不爭不搶,有也行,沒有也行。看淡一切,順其自然。有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覺。

不求上進是個人不想努力,不想有所作為,不願奮鬥。

佛繫心態之所以不求輸贏,不論結果,是因為看透了,頓悟了,想開了,達到了另一種思想境界,整個人不是消極而是豁達的。


滴笛


佛系,網絡流行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主要意思是指無慾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該詞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之後網絡傳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網絡詞語。

其實這類人的心態就是順其自然,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生活,但是也不等同於都不求上進,相對來說是一種豁達吧,什麼都能看開了。這樣反倒沒有那麼多閒氣。


天海雲濤


佛系在我這裡的解釋是慾望上無慾無求,脾氣上沉穩平靜的解釋。

我是不鼓勵年輕人佛系的。你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齡段,50歲以上60多歲,那你再說你要佛系的生活,倒是一個好的養生辦法。

但是年輕人你還沒入世就要出世,這有點說不通,你起碼要體驗過生命的蓬勃,年輕的熱烈,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激情,才過來說你要歸於佛系才好,否則感覺有點懶和不求上進的意思。


喜歡秋天桂花香


就只是一種心態


念善成仁


開宗明義,概念先行。 “佛系”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可以不吹不搶、不鑽營奪利、不諂媚奉承的隨性、豁達;另一種,也可以是對待競爭、壓力等時候的逃避、怠慢。“佛系”於青年人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態度,隨時可以改變,但“佛系標籤”是一種固化的形容,一旦擁有便很難擺脫。我方更加看重的是標籤效應為成長帶來的固化影響,判斷標準為佛系標籤能否使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我方觀點:

1.標籤本身具有的大眾普遍性,使得擁有“佛系標籤”變得一模一樣。“佛系標籤”強調隨性、和氣,曾經“有個性”、“張揚”、”桀驁不馴”在“佛系標籤”下個性變得圓滑、桀驁不馴變成了和氣生財,有特點變成了了無稜角。因為“佛系標籤”使得我們的行為方式開始固化、個性開始趨向統一。在個性張揚的青春階段,“佛系標籤”於成長無益。

2.“佛系”被標籤化後,會輕易成為人懈怠、不思進取的擋箭牌。“佛系”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佛系”一旦被標籤化,對事態度便會從一開始的“看淡一點”變為“喪”。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想生存就必須接受生活的洗禮和摧殘。 “佛系標籤”會使得在面對生活的不公時選擇逃避、不思進取。

3、根據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佛系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佛系標籤相一致,由此可見,佛系安慰作用的發揮是通過不斷降低原本標準來達到的,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見一斑,基於佛系標籤對青年人成長帶來的利處是可替代的,但弊端一旦出現,則危害不可估量,因此佛系標籤對人的成長是弊大於利。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佛系標籤”式的人生,就是放棄了對生命地燃燒,任其腐朽卻無動於衷,於成長何益?綜上所述,我方堅定地認為:“佛系標籤”對成長的弊大於利

尤其是青年人正是應該努力奮鬥的一代人,我們不願看到大家受到標籤化帶來的傳播效力影響,事事隨緣,不思進取。這樣缺乏激情的青春還有何意義,作為一個有為青年,必定要是熱血的,未來的路也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個性張揚的年紀,卻硬要探索人生之大忍大讓的境界,撫平稜角,收起個性,聽起來,莫不令人捧腹。人生的機會是有限的,事事隨緣,怎樣才能更好的抓住機會?最該奮鬥的年紀不去奮鬥,在最應該思考的年紀不去思考,與魯迅所說“哀大莫過於心死”如出一轍,這對我們的成長有何利?

“佛系”心態教會我們面對壓力和挫折要學會看淡打擊,調整心態迎難而上。而“佛系標籤”則與“佛繫心態”南轅北轍。

“佛系”一詞最初的來源只是人們對枯燥乏味高節奏生活下的一種釋放,本身與宗教無關,跟大乘佛性所言“萬生皆有佛性不同。

“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佛系標籤”與“佛系”大相徑庭,標籤效應將“佛系”本身的弊端成倍放大。


情感馬車


讓病毒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