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匪淺:先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教育才更順暢

每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李女士都會語重心長的跟孩子講道理。她一直認為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孩子真正改正問題,可是孩子聽完了之後卻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雖說李女士總是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但孩子彷彿是強打著精神聽自己的媽媽唸經一樣。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父母都因此而感到困擾。為什麼孩子往往聽不進去自己講的道理呢?

受益匪淺:先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教育才更順暢

01、費盡唇舌無果,只因與孩子腦思維有關

具體形象思維受到了限制,因此使得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去聽任何道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表示過,孩子的心理成長在7歲前是比較具象化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無法聽進去直白的說教理念。所以在這段時間下,孩子只能對具體事物表示理解,對於抽象化的理念只能算是誤打誤撞,並不能夠更輕易的理解關於抽象化的理念。

在日常或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用舉例子的方式來印證這個問題。就好比我們拿出了三個東西,分別叫A、B和C。A的個子比B高,B的個子比C高,那麼誰才是個子最高的呢?孩子可能一時半會答不上來。可是我們當拿出三個物體的時候,孩子立刻就能回答出來到底是哪個物體會比較高。

關於這樣的問題,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也做過一個這樣的例子。這位心理學家問孩子:“3+2等於多少?”孩子聽到了之後並不能做出任何解答。接下來心理學家問道:“你有三個蘋果,媽媽這個時候又給了你兩個蘋果,現在你有幾個蘋果?”孩子不假思索的直接說道:“5個!”

由此可見,對於幼年時期的孩子來說具象化的東西更容易被理解,可父母們卻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一套來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才進步緩慢。不論是講道理還是抽象的教育方法,這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説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受益匪淺:先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教育才更順暢

02、那麼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


1.教育趣味化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方法,因為有很多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時候,根本就不懂得使用一些方法,所以導致教育孩子時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根本就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有些家長即便是總是跟孩子講一些大道理,但也仍舊沒有辦法讓孩子去理解。會發生這種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在給孩子教育的時候,內容太過於無聊,導致他們根本就不會認真的仔細的去思考,也不會將這些道理和自己所做的事情聯繫到一起。所以這樣的話,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出現任何作用,甚至還會因此出現很多使家長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所以家長要懂得教育孩子時,我們應該要將教育趣味化。並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明確的指出孩子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去改正,才能讓我們的教育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小孩子都愛看動畫片,其實動畫片主要存在的目的,不是誘導小孩子,而是教導小孩子。因為動畫片中有很多的道理都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傳達給孩子的,遠比我們要講大道理好很多。所以給孩子看動畫片,也是一種趣味教育孩子的方式。

受益匪淺:先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教育才更順暢


2.讓孩子自己選擇


很多家長都害怕孩子做錯事情,也總是喜歡去幹預孩子的決定和選擇。所以導致孩子因此做了某些事情,總是沒有按照父母所預期的那樣去完成,甚至經常讓父母失望。也許很多家長都認為是孩子無能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但實際上家長有沒有想過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呢?


家長有沒有想過是自己干預了孩子的決定,替孩子做了選擇,才會導致這種事情發生呢?我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其實我們並不是主導的位置,我們和孩子處於平等的狀態。如果家長一直都將自己擺在孩子的上方的話,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會起到教導的作用,孩子也無法更好的去接受父母的教導。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雖然他們的選擇可能是錯誤的,但這正是他們成長的一次機會。

受益匪淺:先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教育才更順暢


3.榜樣作用


尤其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只要道理到位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在教育孩子時,這樣的方式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們不應該去逼迫孩子,而是要讓孩子變得自覺起來,這才是家長教育孩子真正所達到的目標。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以聽逼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完成一些行動,不如起到榜樣的作用。我們在生活中要求孩子之前,父母應該要自己先達到。又或者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故事或者是虛擬一個人物,讓孩子去將這樣的人物當作是榜樣。一旦孩子在心目中有了榜樣,這個時候榜樣的作用遠比父母的教育要大很多。


其實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難的事情,但前提是我們一定要掌握辦法,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對於那些永遠找不到辦法,只會用固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家長,教育孩子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所以有的時候家長與其去責怪孩子,不如試著尋找教育孩子的真正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