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藝考“線上測評”打頭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關高校均推遲了藝術類專業校考工作。3月12日,教育部針對此事作出部署,為防止校考引發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和聚集,原則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各地各高校要及時發佈招生簡章和相關考試時間安排,讓考生和家長充分知曉。


 ◥原則上高考前不組織校考
  2019年12月11日,教育部發布《嚴格規範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類型招生工作》,明確提出:從2020年起,除了經教育部批准的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仍可單獨組織校考,其他高校的美術學類和設計學類專業將不再組織校考,而是統一使用省統考成績。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校考,大多為知名院校。此前它們多次推遲校考時間,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均在此列。
  然而,3月12日,教育部再次發出通知,對藝考安排進行部署:原則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對於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勵先通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進行初選,在高考後再組織現場校考。
  這意味著,今年校考推遲到高考後,還將面臨諸多重大改革。
  “按照今年藝考的規模,如果加上陪考的家長,赴校考者預計將有200萬人左右。”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表示,“如果仍按過去的規模流動趕考,這200萬人無疑會給正處於吃勁階段的抗擊疫情工作帶來嚴重後果。”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這種方式免去了以往許多考生和家長長途奔波“趕考”和“陪考”的情況,減少了交通、住宿等開支,方便了考生及其家庭。

 ◥改為分級報考、兩次篩選
  政策出臺後,藝考生們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文化課複習上。但是,對於藝考改革本身,隱憂還在。有人會問,這次藝考政策變化的是疫情影響下的權宜之計,還是代表某種長遠趨勢?
  “我國高校藝術類校考一直存在規模過大、重複多、效率低下、公眾質疑其公平性等方面的問題。”胡向東直言,“縮減校考專業和規模卻並不只是單純為了抗擊疫情而被迫採取的措施,它是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發展的大勢所趨。”
  “嚴格控制現場考試規模的實質是由直接報考、一次篩選改為‘統考+校考’的分級報考、兩次篩選,具有實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胡向東認為,政策改革的指向是將藝術類考試分為省統考和少數專業校考,考生先通過省統考合格線並達到一定成績線,才具有報名校考的資格,這就可以通過有效篩選縮減過大的考試規模。
  截至目前,全國僅有河南省個別專業的統考測試尚未完成,其他省市的藝術類專業省考均已結束,基本可以為各高校提供考生的專業測試成績。
 ◥延期校考將在高考後舉行
  從目前看,“省考成績”將作為大部分院校錄取的參考標準,但是對於名牌藝術類院校來說例外。

  2月,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如果用省聯考的成績作為錄取分數,“對很多考生不太公正,而且每個學校的要求也都不一樣。”
  對此,教育部稱,對於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勵先通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進行初選,在高考後再組織現場校考。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部分高校在藝術類專業招生和高水平藝術團招生中,對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方式開展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的探索積累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這些高校對使用這類方式選拔的學生進行了持續性跟蹤調研,進一步印證了這種選拔方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高校兜底,確保考核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中國傳媒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8所學校已經發布最新藝考方案。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從未大範圍使用的技術手段,將在今年藝考中出現。在這次非現場遠程考試中,如何防範作弊,最令人關注。
  教育部要求,高校科學制定非現場考核方案,確保考核公平公正:考生提交作品時,不得進行編輯處理;運用人臉識別等技術措施加強對考生身份的核驗,採取隨機抽題、實時交流等方式,嚴防“替考”;對所有錄取的考生,在開學後三個月內進行復核、複測。

  “即便是有人可能存有僥倖心態,但要明白,作弊行為在考試監控系統中很容易被發現。此外,一旦此前提交的作品、信息與考後現場測試信息不符,將失去當年甚至未來幾年的考試機會,有誰會敢冒這個風險。”國家教育考試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說。
  相關考生可向高校提出申請,由高校出面協調生源所在地招生考試機構,為考生免費提供視頻作品錄製服務等。高校不能對考生說“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不能對高校說“不”。
  “高校進行兜底保障的目的是,保證廣大藝考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胡向東說藝術類招考體系又是一項長期性工程,需要建立並完善一個長期性、追蹤性、數據化的藝術校考質量監測系統。”


今年藝考“線上測評”打頭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