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現代化的今天,工業化的流水線,似乎讓一切複製都變得輕而易舉,只要一個模具,你就可以大批量生產同一種商品,然而科技真的是可以創造、複製甚至代替所有的美嗎。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在幾千年前存在一門陶瓷燒製的技藝,直道今天,現代的科技的手段都沒有辦法將它完全複製,這個就是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柴燒製陶的歷史從人類運用火,燒製泥土器物就開始了。在中國沒有發明瓷器前,我們所燒製的都是陶器。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中國古陶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中國古陶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中國古陶


中國從原古制陶到夏商周再到漢唐前後,是中國(不加缽,草木落灰釉)柴燒的起源到高峰。因為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日本學習了中國漢唐以前的“陶土(不加缽,草木落灰釉)柴燒”技藝,一直髮展到今天。如:日本的備前燒,樂燒陶等。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到宋朝前後開始上釉加缽燒製陶瓷,這與宋朝的科技文化及宋人對器物審美的變化有關,認為器物的色彩勻稱無斑點瑕疵為美。隨之柴燒(不加缽,草木落灰釉)的技藝在中國主流的陶瓷市場上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所以說“柴燒”-- 中國陶瓷歷史的文化“斷層”,我們每個人應該對,最貼近生活最原始的柴燒陶瓷有重新的認識,讓遺忘千年柴燒歷史受到更多人的認知與傳承。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隨著國內經濟文化的復興,接下來隨之的流行及追捧的必將是柴燒陶瓷,然而國內的柴燒文化確是“海歸”產物,就現在說起柴燒與身邊有一定文化及對陶藝有所瞭解的朋友聊起多是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然而絕跡千年的中國柴燒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傳承發揚光大。近代的臺灣因為清政府的無能,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同胞的生活習性,陶瓷文化與日本的柴燒陶藝文化發生碰撞,近30年臺灣陶藝人把改良後更符合人們使用及審美的臺灣柴燒發揚光大。臺灣柴燒基本可以分為幾大類:巖燒、備前燒、信樂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巖燒是臺灣比較特殊的一種燒成法:燒製之前取深海岩石,將其碾碎成粉狀,再經過過濾,按一定比例加入制好的泥料中,攪拌融合一體,再進行製作坯體。由海岩石富含微量礦物質,和泥坯相融合,在柴窯長時間高溫燒製的狀態下,灰燼、坯體會形成色彩斑斕的釉色變化及豐富肌理呈現。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備前燒最基礎的是發亮呈色,其核心價值是“火痕流串”變化豐富的顏色,比較常出現的顏色是紅色、橘色、一些火痕的亮銀色、粉金色、光耀色。再上去的顏色則為焦黑色、紫金色、粉金色、黃銅色、一些難以看到的顏色,再則是其他變化的顏色,呈現另一種不同的層次美感。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信樂燒是將器皿覆蓋上落灰後進而高溫燒成,產生色澤變化多端的自然釉面。本來只有未上釉的坯體,燒出來直接是上釉的結果,光亮又滑嫩,像是水晶一樣的透明。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起初臺灣柴燒所選泥料一般來自日本瓷土或者臺灣本地的高嶺土、瓷土等,由於礦物質較為單一,化學反應後色彩變化也較為單一。沿用至今,當代陶藝家在原有基礎上對泥料配方進行了調整,如添加深海岩石等,燒成的陶製品顏色豐富,色彩鮮明,肌理層次感強。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中國的建水古龍窯,依山而建,猶如臥龍盤踞,全長132米,是目前在用最長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龍窯,這種最早出現於商代的龍窯,在建水仍保留著多條,已薪火相傳幾百年,至今仍幾乎每個月都會燒一窯陶器,稱得上是“陶瓷活化石。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現代柴燒可分為上釉燒和不上釉燒,兩種燒法各有千秋各有特點,不上釉燒主要用薪柴作為燃料,不需要加任何的藥釉,它的色澤完全來自於土、火、灰之間的交匯和融合。窯內烈火流竄,火從哪個部位竄過,直接就決定著燒出來以後陶瓷製品的紋理和顏色。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木柴燃燒生成的落灰,還依附在土坯上,形成色澤溫潤,層次多樣的自然灰釉,一爐柴燒陶瓷,可能需要好幾天的燒製,這個過程當中匠人是不可以離開的,每隔兩三分鐘他就要投一次柴,晚上還要睡在窯邊,一窯要燒掉5000公斤的柴,直至出窯前,連匠人都不知道它會燒成什麼樣子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上釉的柴燒作品,是在坯體上施上調好的釉料,部分為了防止木灰的染汙,得先放入匣缽內,再裝入窯內進行燒煉。它的特點是先施釉,要的是釉料在柴燒之後的表現,釉面通常會較為均勻,它無法有天然灰釉那種隨機性、不勻稱性。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有人說柴燒就是一種未完成的美,手藝人做一半,老天爺做一半,柴燒不僅僅是新柴的燃燒,更是人和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機器創造了電窯和氣窯,但是依舊取代不了柴燒的地位,如果從技法的難度和工藝的複雜性來講,柴燒和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茶瓷沒有辦法來相比,柴燒的髮色和質感,是不取決於人,只取決於火和灰,人的意志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最終成品的方向,但是並不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柴燒是一種非常非常原始的表現形式,器型也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但是從成品的多樣性來看,柴燒給人帶來驚喜和藝術的享受,遠比任何一個窯口的陶瓷來的更加豐富,相比幾乎接近工藝品的現代陶瓷,柴燒是器本天成,妙手偶得的色彩更能夠讓人愉悅。

有一種工藝,流傳了幾千年,都未曾消失:柴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