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壓4000多噸加工鴨,疫情之下山東這家企業的出路在哪裡?

  一隻鴨子的生長週期約為45天,由於2019年禽類加工市場銷售增長,山東一家大型肉食品加工企業對2020年的市場判斷比較樂觀,所以在年前簽訂了大量訂單。



  訂的這些鴨子在今年1月、2月開始出欄,上游鴨場供應不斷,而下游的批發商大多數沒有營業。企業負責人李先生說,他的企業現在積壓了有4000多噸加工後的鴨子,算下來有4000萬元。“我們既不能延遲復工,也不能停工,但現在就是在虧錢。

  李先生說,今年1、2月份公司虧損約3000萬元,而去年同期的盈利為2000萬元。他預計3月份還要繼續虧,一季度差不多要虧損3500萬元。

  員工復不復工都很難

  上述這家大型肉食品加工廠成立有20多年的時間了,是山東當地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目前有肉鴨宰殺加工、飼料加工、獸藥生產、種鴨飼養、雛鴨孵化、寵物食品加工、果蔬種植加工、面米食品加工等多個板塊。

  肉鴨宰殺加工是工廠的主營業務,受疫情影響也最大。正常時期,僅肉鴨宰殺加工就有3000名員工。李先生稱,由於去年工廠銷售比較好,原計劃擴大產能,多建幾個生產線,再招500個新工人。

  計劃沒有變化快。現在肉鴨宰殺條線的復工率為70%,復工員工約2000人。年前公司原計劃是正月初八復工,因為疫情推遲了一個多星期才拿到復工批覆。部分工人沒有按時返回,工廠想盡一切辦法動員外地工人復工,並承諾他們在工廠人身安全有保障。“工人的工資和去年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了,我們要為員工集中供餐、採購防護用品、購買消毒設備等,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李先生說。

  工廠著急復工的原因是鴨子不等人。這些年來李先生的工廠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產業鏈,有多個鴨子養殖基地,還和周邊的農戶簽訂了大量訂單。去年12月份、今年1月份放養的鴨子在1、2月份已經長大,工廠必須回收,急需工人開工。

  但是復工後又有新的問題。加工後的肉鴨主要是銷往國內的熟滷製品企業以及商超、農貿市場等一級供應商。而現在多數滷製品企業線下門店關閉;商超、農貿市場的營業率也沒有完全恢復,需求很小。

  李先生稱,現在庫存壓力大,比春節前多積壓了4000多噸貨物,相當於壓了4000萬元。“只要疫情不結束,出貨問題解決不了,只能先和客戶聯繫著,暫時還不考慮價格戰。

  除了養殖基地外,李先生所在的公司,上游有兩個孵化場,分別是種鴨和養殖鴨的,這幾年已經有了規模效應。春節後因為疫情影響,正在壓縮這個板塊的規模。此外,加工廠與農民養殖戶在今年的訂單也暫時減少。也就是說,位於產業鏈上游的農民收入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一季度預估將虧損3500萬


  “政府和銀行給我們很多幫助,我們用抵押品拿到了幾千萬資金。”李先生稱,即便這樣,公司的現金流壓力還是很大,好在目前全國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也有好轉的跡象了,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李先生稱,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金融機構都在企業復工中做了很多事情。例如,一家國有大行了解工廠的困境後,一天之內就以較低利率把1000萬元貸款放了下來。

  “最近有幾家銀行聯繫我,但最後沒有結果。因為銀行需要抵押物,但是我們現在能抵押出去的東西全都抵押了,沒有東西可以再拿去抵押了。”李先生稱,三五百萬的信用貸款滿足不了企業需求,但太大金額的信用放貸銀行也不放心批。
  李先生說,目前,工廠依然現金流緊張。今年前兩個月,工廠虧損了30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是2000萬元,預計3月份虧損會減少。但是,今年一季度整體將虧損3500萬元左右。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下半年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但對上半年的經營業績比較悲觀。

  當下,李先生期盼獲得財稅幫助。2月11日,山東省政府發佈《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恢復農業生產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稱,在受疫情影響較重的“菜籃子”產品主產區,各級切塊分配下達的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優先用於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恢復生產等。這也給了企業很多幫助。


  但是在李先生看來,走向正軌的根本是疫情得到控制,消費回暖。只有那時鴨脖、飯店、農貿市場才會有生意,工廠的壓力也就徹底緩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