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縣亭子頭村重拾老手藝!老人用巧手來“編織”新生活

唐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在鳳翔縣柳林鎮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年詩篇: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

詩中的“亭子頭”指的就是今天鳳翔縣柳林鎮亭子頭村。如今的亭子頭村是柳林鎮東大門,與西鳳酒廠毗鄰,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伴隨著“鳳酒”的發展,該村群眾釀酒、製作酒容器工藝歷史悠久,薪火傳承。

3月16日,記者在鳳翔縣亭子頭村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忙著製作酒海,細長的荊條、兔兒梢在王西田老人雙手間上下游走,交叉翻轉,不一會兒酒海的底座就已見雛形。

凤翔县亭子头村重拾老手艺!老人用巧手来“编织”新生活

“我們正在給柳林酒業製作酒海,是按高2.9米、直徑2.2米的標準做的,做好後能裝8噸酒。”76歲的王西田說,他從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做酒海。

“編制酒海是亭子頭的祖傳手藝,做一個成品起碼需要60天。”談起酒海的製作,亭子頭村村委會主任王栓明如數家珍,“酒海是會呼吸的儲酒容器,是用荊條編製成的圓形大簍子,主要經過編制、裱糊、搽蠟塗封三道程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製作比較麻煩。光給荊條“掃茬子”就得兩次,裱糊下來要用180張麻紙、60層,還要用到豬血、石灰等材料,最後用菜油、蜂蠟等塗抹表面,使其平整光滑,密實無隙。”

特殊的製作工藝,使酒海呈現出一個神奇的現象:“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西鳳酒獨特的鳳香以及“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淨悠長”特點正緣於此。

“柳林鎮現有36個村子,多年來,掌握並堅守‘籠藏’手藝的人大多出自我們亭子頭村,生產的酒海銷往寶雞、延安、漢中、玉門等地。”亭子頭村黨支部書記陳乖讓說。

凤翔县亭子头村重拾老手艺!老人用巧手来“编织”新生活

為了傳承好老手藝,發揮好村子毗鄰西鳳酒城的地域優勢,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2019年9月,在縣鎮村各級關心支持下,亭子頭酒海加工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傳承發展酒海製作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合作社成立後,就接到首個生產訂單:為柳林酒業加工8噸酒海10個。

為了打好“第一仗”,迎來開門紅。合作社從去年臘月就開始備料,“年前從千陽運來荊條,2月10日又從柞水買回裱糊用的麻紙,原計劃正月初十開工,但由於疫情影響,3月6日才上工,現在幹活的有13個人,都是本村村民,工資每人每天120-150元不等。”王拴明說。

59歲貧困戶陳秋寶因一場車禍導致身體殘疾,幹不了重活,“已經幹了十來天了,活不重,還在家門口,一天能賺80元,方便很!”陳秋寶說,合作社照顧他,讓他幹些力所能及的輕活雜活,還讓老師傅們給他教手藝。

凤翔县亭子头村重拾老手艺!老人用巧手来“编织”新生活

“我十五六歲時就跟著爺爺、伯父他們學著做酒海子,手藝傳到我這已經是第三代了......鎮村支持成立合作社,我覺得這是好事,積極響應,不但入了股,還要擔起了擔子和責任。”44歲的王海軍是合作社理事長,掌握酒海製作全套工藝,後來由於市場不景氣,改行做了廚師,還經營過農機。合作社成立後,他重操舊業,一心撲在合作社的運營上。他說,“目前,我們做的這10個容量8噸的大海子,每個售價16000元,4月底就可以完工,跟西鳳酒廠的合作正在洽談之中。”

“做酒海是我們村的特色產業,我們一方面要把這門手藝傳承好,另一方面要推陳出新,開發2.5、5公斤等不同容量的“小酒籠”產品,適應市場個性化需求,同時要把合作社發展壯大,把更多村民和貧困戶吸收進來,通過務工和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談到未來的打算,王海軍信心滿滿。

(LJ)

通訊員範寶軍 王永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