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不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一種干預?

育航KIDS


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一種干預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無權去要求將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不管孩子在什麼年齡段,分享是孩子自發性行為,自主行為,而不是我們要求和強制下父母主觀行為。而且由家長主導的孩子“分享”行為是對孩子自我成長的一種傷害行為。

為什麼說由家長主導的孩子“分享”行為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傷害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分享這個美德行為。

我們為什麼會提倡分享,希望孩子懂得分享?

一是因為這個是我們傳統的美德,我們希望孩子繼承,相對於自私的行為分享的行為更加值得提倡。二是因為分享所帶來的利益價值,我們分享快樂能夠收穫多一份快樂,我們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可以換取我們所缺的物品,增加我們物品擁有量,當然在某種場合下,我們分享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實現共贏,所以我們會提倡分享行為,因為分享這個行為是有利益收穫的。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分享學會交換,獲取更多的快樂和學會雙贏與合作。

為什麼不提倡教育孩子分享行為?

分享的行為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在提倡分享的時候,我們過多的注重分享的結果,忽視分享的過程。如果我們將分享這個行為做個過程分解,你會發現,所有分享的第一步驟,最重要的步驟是“尊重”,所有不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分享,都是他人自私的索取,作為孩子為什麼要求滿足他人的索取而忽視自己的需求呢?所以不要去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如果我們希望她們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首先要經過她們的允許,如果她們不同意,我們也沒有必要強制孩子去做分享。

我們太過尊重孩子的意願會不會讓孩子太過自我,養成自私的行為?

孩子天生是無私的,在育兒成長路上,我們需要教導孩子不是一味的無私,而是要學會自私,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從認識自己需求的過程裡去感知他人的需求,才會做到更好的分享。而且尊重孩子在分享行為上的主導權力,是幫助她們發展好自我意識的重要支持。

什麼叫做分享?就是將自己的東西分與他人共享。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自己的東西呢?在我們孩子發育階段有個物權意識階段,在自我意識發育同時,她們也同步進行自我物權意識的發育,她們需要建立對自己物品有使用和控制的權力,而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出來干涉,強制要求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的話,她們內心會很焦慮,她們會有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我自己的東西做不了主,為什麼你們要幫我做主,那這個零食和玩具是我的嗎?為什麼我沒有使用的權力?這個疑惑會讓他們對自己物權意識的建立產生紊亂,對自己產生懷疑,不自信,如果過多的干涉,會讓孩子覺得沒有什麼是自己的東西,所以會產生一切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後期甚至會出現亂拿他人物品的行為,因為她們無法判斷什麼是自己物品,什麼是他人物品。所以我們家長對於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不要多加干涉,要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權,讓她們建立好自己的物權意識,學會辨識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

但是分享是一種美好的社交行為,我們該怎樣引導孩子分享呢?

(1)尊重孩子個人意願,做個觀察者

屬於孩子的物品,我們在引導孩子分享的時候,首先尊重孩子意願,如果孩子還沒有完全感受到自己玩具和零食的快樂,沒有達到自己的滿足感,我們先不要去引導孩子,在旁邊做個默默的觀察者,當孩子對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感受到足夠的滿足感的時候,她們會很激動也很願意來跟你分享的,這個時候我們再站出來輔助孩子,告訴她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可以邀請其他人來跟我們一起享受,在這個時候我們再跟孩子一起去分享零食和玩具,對孩子來說不僅學會一種社交技巧,同時也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分享行為後的價值,會對自己更加認可。

(2)允許分享失敗

我們有的時候分享是不被接納的,可能別人不喜歡我們的零食或者玩具,這個也是我們需要去引導孩子學習的。並不是所有的分享都會被接納,但是被拒絕不代表我們分享的行為沒有意義,我們是要去引導孩子肯定自己行為的價值和接受分享的所有結果。

結語

在我們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時,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物品自主權下進行,這才是我們正確的分享教導方式,在分享孩子零食和玩具的行為裡,孩子才是主導者,而不是我們父母。

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分享的鵝 | 90後育兒小寶藏,專注於早期教育,深耕母嬰行業。做專業的育兒知識輸出,讓父母更懂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

免責申明:本文分享內容純屬個人論點,僅作參考,如果我分享的內容有誤,請留言於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熱愛生活熱愛分享的鵝


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是正確的社交干預,但是一定要有個度,讓孩子瞭解什麼是物權,不能一味的分享.

舉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是發生在我同事身上的,她有兩個寶寶,老大是哥哥,從小媽媽就教育他要學會分享,自己的東西要捨得拿出來給其他寶寶玩,就這樣日積月累的引導,哥哥長大了,現在的性格中就缺少了那種自己的東西一定要爭回來的個性,很多事情表現得無所謂的態度,不爭不搶,這樣真的不太好吧!

現在這個同事二胎生了個女兒,她意識到了教育的欠缺,在分享方面做了調整,在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會引導女兒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可以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如果女兒不願意,她也不會強求,而且會告訴女兒,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作主,可以和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一起玩,回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玩具帶回來,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我覺得這樣做沒有錯,我也很認可她的引導方式,可以分享可以互相交換,但要知道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健康寶貝兒們


大寶2歲左右,下班回家常聽母親唸叨,“大寶越來越自私了,讓她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一會,她立刻把玩具藏在了身後。”

母親很想讓大寶擁有“分享”這種美德,我卻堅持讓大寶做自己。

每次母親帶大寶出門,她都會主動把大寶的零食分給其它小夥伴,讓大寶學會分享。

有一次朋友帶她的兒子來我家玩,母親又一次當著大寶的面把大寶最愛的棒棒糖拿給了朋友的兒子。大寶的情緒終於崩潰了,在我懷中哭的上氣不接下氣,一直對我說“那是我的,我的”。



孩子為什麼不分享呢?

絕大多數2-3歲的孩子,表現出的“自私”,其實正是自我意識的強化表現。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2-3歲時,主要應以“自私”為主,這是建立自主意識、存在感、掌握各種生存技能的重要基礎。要讓孩子分清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也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



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每次帶大寶出門玩耍時,我都會讓她帶上她自己最喜歡一個的玩具。遇到她想玩其它小朋友的玩具時,我會讓她試著交換。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我會告訴她,玩具是她自己的,她有權決定給不給其它小朋友玩耍。她不同意,我尊重她的意願。她同意,我會告訴她這是分享的快樂。

當她想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時,小朋友拒絕給她玩。我會告訴她,當別人不願意分享玩具給她玩,說明那個玩具對別人很重要,我們不能私自去動,更不能生氣。當別人願意給你玩具玩,這就是被分享的快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的引導,孩子會越來越積極的分享自己的東西。


蜀部九爺


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家長擔心孩長大以後會變得自私自利很自我

一味地分享沒有自己維護權利的意識家長又擔心孩子受欺負沒主見

所以需要平衡

我女兒小時候出門從來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每次都會大哭大鬧,一開始我總是覺得孩子太不懂事,總是逼她,後來我發現,她不願意你再怎麼強烈要求她都不接受,很委屈很無助。所以以後每次在外邊,她不願意我也不會強求,但是回家以後我都會跟他說,小盆友喜歡你才會想借你玩具玩一下,如果你分享給他,他會很開心,你會得到一個好朋友,以後你們可以交換玩具,你可以試著借給他玩一會,如果你不想給他玩了,可以主動要回來,好好說話就可以。現在我女兒表現還是挺好的,所以不要太苛刻對小孩子,理解方式不同,慢慢來


你說什麼叫幸福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小孩子應該懂得分享,但是如果他不願分享也不能強迫,我家孩子是隻要有小朋友來我家,不管是吃的玩兒的全都拿出來,老底都拿出來,別的小朋友到我家成晌玩兒都不會打架,掙東西,我家的一到別人家就不行了,他去了別的小朋友家,人家這不讓玩,那不讓碰,每次我都特別生氣,有時候我就特別想教我兒子說如果別的小朋友不讓你玩他的玩具,下次他來咱家了你也別讓他玩你的,但是我又不能這樣教。


小蝌蚪吖


一、我不認為這種行為它是一個干預,如果它是一個干預教育的所有方法都不再適用。為什麼我們要提到教育?因為教育是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行為方式的引導。孩子處於幼兒期很多行為方式需要我們家長的引導和輔助。這種引導和輔助稱作教育。


二、孩子需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這是正常的交往活動。其中就牽涉到分享的問題。其中分享就涉及了一個正面管教的兒童物權敏感期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對自己的東西有一個清晰的界限。“我的就是我的,他的就是他的,都有自己的秩序敏感期和萬事有其規律的觀念。


三、《正面管教》強調學會分享是一種很難掌握的技能,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技能訓練、大量的練習和大人的極大耐心。


三、尊重孩子的行為規範,適當的引導孩子分享

首先,瞭解幼兒的感受,尊重幼兒的選擇。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不必強求,小心適得其反。長期強迫孩子去遷就別人去討好他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個性和想法。所以孩子有自己的意識開始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分配。



其次,不要亂給孩子貼上小氣和吝嗇標籤,因為如果有餘才會懂得分享,如果孩子自己都不能對擁有的東西有滿足感就不願意分享。這不是吝嗇的問題而是物權意識的覺醒。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你越說孩子小氣那他潛移默化就會越來越小氣。


再次,交換物品,公平公正。如果孩子願意可以跟孩子做交換的遊戲。分享縱然是好事但是交換就更有意義。這是得到的過程,孩子會身份的開心。


再來,和孩子講關於分享的故事和繪本提升孩子的”共情力“。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直到分享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意識的讓孩子和懂得分享的孩子交往。孩子就會越來越有意識去分享。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最後,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在家做分享的小遊戲。分享糖果,餵食法,交換遊戲等。


更多育兒方法,請關注,小魚兒與小王子。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小魚兒與小王子


讓孩子去分享......這當然是一種干預。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孩子被迫去分享,會覺得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不了主,分享是不快樂的。

分享是一種美德,但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分享。

如果有人硬搶孩子的玩具,搶不過,還大哭,難道也要勸孩子去分享嗎?當然不能。如果這時候你勸孩子去分享,你的孩子以後也會搶別人的玩具,因為他覺得搶可以玩到別人的玩具。

引導孩子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讓孩子知道,是否分享主動權在自己手裡,不想分享沒有錯。

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外面玩,一個小弟弟走過來,很有禮貌地問:哥哥,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最後,兩個人很開心地玩了起來,還成為了好朋友。他媽媽走過來跟我說:她跟孩子說,你自己去問哥哥。哥哥給你玩,你要謝謝哥哥;如果不給你,不要不高興,因為玩具是哥哥的。

這個媽媽做得很好,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分享。還讓孩子體會到了分享後 帶來的快樂。

尊重孩子的物權,不去幹預,由孩子自主選擇是否分享,才能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孩子才能收穫分享的喜悅!


小咘媽媽


“寶寶,把你的小火車給弟弟玩一下,一會弟弟就還給你了。”

“媽媽,我不要。”

“為什麼不給,小孩子要懂得分享。”

“媽媽,不要。”

“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你不給弟弟小火車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媽媽,我不要。”

我們經常在外面聽到媽媽和孩子這樣的對話,媽媽是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可是這樣的分享最好不要,這就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干預。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1、孩子在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逐漸形成,這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佔有的意識,玩具是我的,零食也是我的,在我們大人看來一般的東西,在孩子的眼裡卻是特別重要的,所以孩子不願意分享。

2、孩子的權利得不到尊重,大人常常強迫孩子分享,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命令時的要求孩子分享。

3、太小的孩子更本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分享,但是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基本到七八歲以後就會變得大方,樂意分享自己的東西。

4、大人對孩子錯誤的引導導致孩子不能理解分享的意義,覺得分享就是“再也拿不回來”、“壞了”、“沒有了”等等。

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分享?



1、大人正確認識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在有自我意識以後,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就會表現的特別“自私”,所以兩個孩子之間因為玩具、零食爭搶是很正常的。

2、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當孩子不願把自己的玩具給其他孩子玩時,家長會千方百計讓孩子拿出玩具,更有過分的會罵孩子,打孩子。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種方式,這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分享。

3、鼓勵孩子分享。看到孩子把玩具拿出來時,多表揚孩子,可以告訴孩子“你看,你給弟弟小火車玩,弟弟多開心,你是不是也很開心”,因此讓孩子喜歡上分享。

4、尊重孩子的分享權。讓孩子分享玩具時徵求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要強求,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寶寶玩具是你的,但是哥哥特別想玩一會,你可以把玩具給弟弟玩嗎?”



如果孩子出現出佔有意識,不想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大人要是過渡強調孩子分享,就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干預,大人要了解孩子的“自私”原因,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有自主分享權。


曉曉的心願


我認為,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並不是對孩子正常社交的干預。

首先,社交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小朋友們也不例外。而分享,無疑是讓孩子快速打開社交的一種好的方式。當兩個陌生小朋友相遇,分享零食和玩具可能會讓兩個小朋友以令人咂舌的速度熟悉起來。

其次,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並不是強迫孩子必須去分享。我們一定要理解小朋友關於玩具和零食歸屬權和佔有慾的這種本性。

零食和玩具之於孩子,可能就像房子或者車子之於成人。如果有人對我們自己說,把你的房子、車子跟我一起分享吧。又有幾個成人能夠接受了?

孩子們在社交過程中,經常會不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有的時候,可能我們會礙於面子,或者因為小朋友如果不分享進而擔心他長大以後會不會也這樣等等,而強迫孩子時。這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地換位思考。

我經常會想象,假如現在我3歲,爸爸媽媽把我最喜歡的零食給了別人,嗯,我一定會嚎啕大哭的。

最後,願意分享,一定是在爸爸媽媽的長期堅持下,最終顯現的成果。記得我兒子2歲左右的時候,也從來不願意分享。之後,在家裡,在拿到任何可以分享的食物,我們都會和他說:你願意和我們分享嗎?又比如當我們拿到一個桔子,剝開之後並不是整個都給他,而是分享給他之後,大部分留給自己。

慢慢地,他明白分享零食、玩具,並不意味著失去,而是意味著有更多不同的零食可以吃,有更多的玩具可以玩兒,也可以交到更多的小朋友。現在的他,拿到一袋新餅乾之後,分享已經成為他習慣性動作啦。

希望這個答覆對您有幫助,謝謝!


小巷深處幽


是的。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時會有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步學會區分“我的”和“你的”界限,會和你說“不”。有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進行干預,比如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說,你的玩具讓小朋友玩一會,你要學會分享之類的話。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聽話就會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當有的孩子不願意時,他會不給,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尷尬,就會半哄半搶的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這樣的話你的孩子可能會哭鬧,最後誰都玩不成。因為玩具或者零食本身是孩子的,說明這是孩子的私有物,孩子有權決定到底要不要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吃。

其實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相信我們的孩子能處理好這種事情,這也是我們孩子社會交往的第一步。可能我們的孩子剛開始不會願意分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會主動將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小朋友呢。有些事情必須孩子自己經歷過,他才會知道怎麼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