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是對彈幕文化有很多問號?

這是環形抱枕的第4篇文章~

小朋友,你是對彈幕文化有很多問號?

形形色色的彈幕

在網絡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彈幕文化”一直是非常關鍵的研究對象,今天為大家帶來一些彈幕文化的心理學分析:

一、共情

彈幕文化中,存在一些典型的共情現象。當視頻內容所表達的感情與觀看視頻的人本身感情達成一致時,觀看者會有發送彈幕的傾向——比如在曝光“豫章書院”系列視頻中,經常有“心疼!”、“加油!”、“我們與你同在!”等鼓勵性質的彈幕內容,展現了濃烈的共情心理。

我認為,共情之所以會引發觀看者發送彈幕的行為,是出於觀看者的情感發洩需要。當人們通過觀看視頻的形式體驗到(部分或全部)共情對象的情感,哪怕不一定有與其一樣的經歷,也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與自我代入。這種同理心的積累會逐漸讓觀看者處於一種情緒化狀態之下,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方式去釋放,很可能會給心情造成過多的負面影響。特別拿“豫章書院”的例子來說,觀看者迫於現實條件約束,很難去為事件本身真正做出多大貢獻,此時往往會選擇通過發送彈幕以及“一鍵三連”等支持視頻熱度上升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為事件獻綿薄之力的需求,這樣就可以完成自身的一個情感發洩。

二、認知需求與關係需求

“彈幕學習”的概念早已被大家所熟知,在很多科普教育類視頻中,經常有“彈幕大神”以類似於助教的形式活躍在視頻當中。在考察認知需求與關係需求的時候,相關理論有“不通過主體間的互動關係,將無法形成個體理解世界的知識”,而彈幕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就是非常典型的主體間的互動關係帶來個體理解世界的知識的例子。

我認為,這種主體間的互動關係涉及了社會學視角下的主體間性,是典型的人人之間的關係帶來認知的案例。彈幕為人所產出,也為人所消費——可以說有愛看彈幕的人在,才有樂此不疲發送彈幕的人在。從這個角度看彈幕,它也承載著“人與人之間有關視頻內容進行知識交流”的工具的身份。

比較特殊的是,這個“交流”大多時候並沒有新媒體時代常見IM(Instant Message)那種生活實際時間上的即時交互性,而是更多關注在視頻定位的時間點:視頻內容放到哪,大家就集中在該內容階段集中本內容進行交流。這種關係(即交流關係)與認知的連接也因此具有了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便於大家聚焦於問題,也方便對該內容有學習需要的觀看者對問題交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索引方式,不會出現討論問題過於發散的情況。但這個優勢同樣也是劣勢,在彈幕文化中,“民間大神”們更多隻會有解釋視頻內容的行為,而較少出現發散式的知識拓展分享——而傳統課堂特別是知名高校的綜合課程中,講師教授們那些課堂裡涉及到的對知識點內容的拓展與相關批判性思維才是精華,這無疑是彈幕文化的一大遺憾。


小朋友,你是對彈幕文化有很多問號?

線下實體彈幕展廳


三、匿名態下的理想(或應該)自我

彈幕是一種不帶ID的視頻評論,具有網絡心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匿名特徵。關注到其匿名性之後,可以引起一個思考——是否很多彈幕製造者在對視頻內容進行評論或者回復其他彈幕的時候,在塑造一個網絡環境下的理想自我或者釋放一個網絡環境下的應該自我?

我決定從消極方面考慮,網絡的匿名性和社會交互性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不同自我的安全實驗室,使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上面表達並表演不同類型的自我,並且可以共享自我的不同方面(Turkle,1995)。這種匿名特徵讓人們在表現自我的隱藏面時不用擔心真實生活中社會圈的批評、反對和制裁,有效地降低了被識別的代價和危險性(Amichiai-Hamburger&Furnham,2007;Bargh, Mc Kenna,&Fitzsimons,2002;Mckenna&Bargh,2000)。

結合實際情況,我們知道彈幕中經常出現“鍵盤俠”,一旦視頻所展現的價值觀與自己價值觀有所不合,就採用消極語言對UP主進行攻擊,比如在近期知名up主“尬王李燦”與“敬漢卿”的視頻作品中,都有出現有關“10000元吃一條火腿”的視頻內容,兩個UP主彈幕裡大部分都是表示圍觀和支持,但我們要關注到彈幕中出現了“那麼多錢圖個啥,傻子”、“赤裸裸的鋪張浪費,取關了”、“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餓肚子,沒良心”等彈幕內容。關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分析,首先,匿名性保證了他們在發送彈幕的時候不會遭到別人的針對性反擊,釋放了他們本來做“文明人”的應該自我定位,他們才得以用比較直接的消極語言對up主或者視頻內容進行攻擊;其次,網絡環境下他們塑造了絕對道德品質高尚的理想自我並因此對他人有了更高的更苛刻的要求,大多數“噴子”本身並沒有濃烈的濟世情懷,但是出於塑造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偉大形象考慮,以類似道德綁架的方式對視頻內容進行了一個批判。此處有涉及到一定的正反饋效應和黑羊效應相關內容,時間限制就不做贅述。


四、總結概括

在彈幕文化中有許多不同的現象與相對應的網絡社會心理學理論,本文闡述了三種現象與其相對應的理論:同情鼓勵式彈幕與共情心理的聯繫;知識科普式彈幕與認知與關係需求的聯繫;批判攻擊式彈幕與網絡匿名性帶來的應該自我與理想自我變化的聯繫。

這裡來自四川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環形抱枕~

期待下一次與你的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