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是对弹幕文化有很多问号?

这是环形抱枕的第4篇文章~

小朋友,你是对弹幕文化有很多问号?

形形色色的弹幕

在网络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弹幕文化”一直是非常关键的研究对象,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弹幕文化的心理学分析:

一、共情

弹幕文化中,存在一些典型的共情现象。当视频内容所表达的感情与观看视频的人本身感情达成一致时,观看者会有发送弹幕的倾向——比如在曝光“豫章书院”系列视频中,经常有“心疼!”、“加油!”、“我们与你同在!”等鼓励性质的弹幕内容,展现了浓烈的共情心理。

我认为,共情之所以会引发观看者发送弹幕的行为,是出于观看者的情感发泄需要。当人们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体验到(部分或全部)共情对象的情感,哪怕不一定有与其一样的经历,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与自我代入。这种同理心的积累会逐渐让观看者处于一种情绪化状态之下,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去释放,很可能会给心情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特别拿“豫章书院”的例子来说,观看者迫于现实条件约束,很难去为事件本身真正做出多大贡献,此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发送弹幕以及“一键三连”等支持视频热度上升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为事件献绵薄之力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完成自身的一个情感发泄。

二、认知需求与关系需求

“弹幕学习”的概念早已被大家所熟知,在很多科普教育类视频中,经常有“弹幕大神”以类似于助教的形式活跃在视频当中。在考察认知需求与关系需求的时候,相关理论有“不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将无法形成个体理解世界的知识”,而弹幕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就是非常典型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带来个体理解世界的知识的例子。

我认为,这种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涉及了社会学视角下的主体间性,是典型的人人之间的关系带来认知的案例。弹幕为人所产出,也为人所消费——可以说有爱看弹幕的人在,才有乐此不疲发送弹幕的人在。从这个角度看弹幕,它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有关视频内容进行知识交流”的工具的身份。

比较特殊的是,这个“交流”大多时候并没有新媒体时代常见IM(Instant Message)那种生活实际时间上的即时交互性,而是更多关注在视频定位的时间点:视频内容放到哪,大家就集中在该内容阶段集中本内容进行交流。这种关系(即交流关系)与认知的连接也因此具有了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便于大家聚焦于问题,也方便对该内容有学习需要的观看者对问题交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索引方式,不会出现讨论问题过于发散的情况。但这个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弹幕文化中,“民间大神”们更多只会有解释视频内容的行为,而较少出现发散式的知识拓展分享——而传统课堂特别是知名高校的综合课程中,讲师教授们那些课堂里涉及到的对知识点内容的拓展与相关批判性思维才是精华,这无疑是弹幕文化的一大遗憾。


小朋友,你是对弹幕文化有很多问号?

线下实体弹幕展厅


三、匿名态下的理想(或应该)自我

弹幕是一种不带ID的视频评论,具有网络心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匿名特征。关注到其匿名性之后,可以引起一个思考——是否很多弹幕制造者在对视频内容进行评论或者回复其他弹幕的时候,在塑造一个网络环境下的理想自我或者释放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应该自我?

我决定从消极方面考虑,网络的匿名性和社会交互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不同自我的安全实验室,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上面表达并表演不同类型的自我,并且可以共享自我的不同方面(Turkle,1995)。这种匿名特征让人们在表现自我的隐藏面时不用担心真实生活中社会圈的批评、反对和制裁,有效地降低了被识别的代价和危险性(Amichiai-Hamburger&Furnham,2007;Bargh, Mc Kenna,&Fitzsimons,2002;Mckenna&Bargh,2000)。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知道弹幕中经常出现“键盘侠”,一旦视频所展现的价值观与自己价值观有所不合,就采用消极语言对UP主进行攻击,比如在近期知名up主“尬王李灿”与“敬汉卿”的视频作品中,都有出现有关“10000元吃一条火腿”的视频内容,两个UP主弹幕里大部分都是表示围观和支持,但我们要关注到弹幕中出现了“那么多钱图个啥,傻子”、“赤裸裸的铺张浪费,取关了”、“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饿肚子,没良心”等弹幕内容。关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分析,首先,匿名性保证了他们在发送弹幕的时候不会遭到别人的针对性反击,释放了他们本来做“文明人”的应该自我定位,他们才得以用比较直接的消极语言对up主或者视频内容进行攻击;其次,网络环境下他们塑造了绝对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自我并因此对他人有了更高的更苛刻的要求,大多数“喷子”本身并没有浓烈的济世情怀,但是出于塑造自己在自己心目中伟大形象考虑,以类似道德绑架的方式对视频内容进行了一个批判。此处有涉及到一定的正反馈效应和黑羊效应相关内容,时间限制就不做赘述。


四、总结概括

在弹幕文化中有许多不同的现象与相对应的网络社会心理学理论,本文阐述了三种现象与其相对应的理论:同情鼓励式弹幕与共情心理的联系;知识科普式弹幕与认知与关系需求的联系;批判攻击式弹幕与网络匿名性带来的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变化的联系。

这里来自四川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环形抱枕~

期待下一次与你的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