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正在展現與“生物”相似的一面

宇宙中的物質分佈在大尺度上呈現出一種“蛛網”般的結構。最近一些科學家發現,這種結構竟然與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十分相似,而且這種相似還並不僅僅停留在形態上……

宇宙正在展現與“生物”相似的一面

宇宙大尺度結構模擬。Illustris

宇宙中物質的分佈不是均勻的。它們主要以相互連接的超星系團和物質纖維形態存在,除此以外就是浩瀚的虛空。

位於宇宙結構金字塔頂端的是超星系團,往下則是星系團和星系群、單一星系,以及太陽系。這個等級森嚴的結構被科學家稱為“宇宙蛛網”。

沒有人知道“宇宙蛛網”究竟是怎麼來的。人們只能通過不斷地建模,模擬這種結構的演化。

最近加州大學的天文學家和計算學家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嘗試,結果在一種神奇的生物和宇宙結構間找到了許多共同點。

這種生物就是黏菌。

宇宙正在展現與“生物”相似的一面

一種學名叫Physarum polycephalum的黏菌正在“尋找”食物。Wikipedia

黏菌是一種介於動物和真菌間的單細胞原生生物,但又常常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多細胞結構。食物充足時它們各自為政,食物缺乏時它們會集體行動。在聚集狀態下,它們擁有驚人的化學感知能力,能夠快速準確地發現食物。它們甚至還能長出“莖”,形成孢子。

黏菌擁有一種非常驚人的能力,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建立最理想的分佈式網絡,解決空間組織上的計算難題。

於是計算機專家Oskar Elek向主持該項研究的天體物理學者Joseph Burchett建言,或許可以利用黏菌,模擬物質在大尺度宇宙空間中的分佈,並將其結果可視化地呈現出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們都以為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結構。並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均勻分佈的。但是很快,超星系團被發現了,類星體群被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結構和空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們發現超星系團可以通過巨大的纖維互聯在一起。只是這種纖維很難被看到,它們是稀薄的氫。

而對於用黏菌模擬宇宙,Burchett起初是不屑的。但是後來卻被說服了。

Burchett向Elek提供了“斯隆數字化巡天”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了與37000個星系以及它們的空間分佈有關的信息。

數據被輸入到了一個能夠在三維空間模擬黏菌行為方式的算法中。結果令人驚訝。

一個“宇宙蛛網”出現了。

Burchett認為,雖然模擬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不盡然。黏菌總是試圖在前往食物所在地的過程中,找到一條最優通道。“宇宙蛛網”的演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這樣。雖然底層機制不同,但是數學結構卻是相似的。

結果令人滿意。但是說白了這還只是一種視覺呈現。研究人員於是決定更進一步,改進算法,驗證他們更高級的模型。

暗物質登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宇宙大尺度結構反映的就是暗物質在大尺度上的分佈。星系是在龐大的暗物質暈中形成的,這些暗物質暈通過長長的纖維連接在一起。宇宙暗物質總量佔到了宇宙物質總量的85%,事實上是暗物質產生的引力,決定了“常規”物質該出現在哪裡。

45萬個模擬暗物質暈的數據被輸入到了黏菌算法中,然後,一個與“非黏菌”算法模擬結果相同的纖維網絡,出現在了人們眼前。

黏菌又成功了。

黏菌除了能夠再現宇宙纖維網,還讓科學家對觀測宇宙大尺度結構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宇宙正在展現與“生物”相似的一面

哈勃極度深空。

NASA / ESA

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通過採集星系際氣體的光譜數據,對“宇宙蛛網”進行觀測。由於星系際氣體本身不發光,所以哈勃只能觀察遙遠類星體發出的光來研究它們。類星體發出的光在穿越星系際空間介質後,光譜中會留下它們的印記。

感謝黏菌,研究人員現在知道該向哪裡看了。結果顯示,在“黏菌宇宙”中存在纖維結構的地方,哈勃的光譜數據也表明那裡存在氣體,而且越靠近纖維的“核芯”,氣體的密度就越高。

Burchett表示,這是人們首次能夠從全局的高度,對星系際介質的密度進行量化研究。研究結果不但確認了宇宙學模型預言中的蛛網結構確實存在,還讓我們增進了對星系演化的認識。星系並不是孤立的,它們是互聯的一個整體。

黏菌讓我們認識到不同領域合作的潛力。宇宙學、天文學、計算機編程技術、生物學,乃至藝術,都可以相互協作,為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創意建模和數據可視化,也能夠為人們理解複雜體系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
Astronomers use slime mold model to reveal dark threads of the cosmic web, https://news.ucsc.edu/2020/03/cosmic-web.html


Revealing the Dark Threads of the Cosmic Web,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b700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