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相比於李鴻章是怎樣的存在?

xiaoZ彈史


曾國藩說李鴻章一輩子拼命做官,言外之意是李鴻章為官有道。而如果跟晚清另一名臣張之洞比起來,其實李鴻章還是差點意思。在晚清那幾位名臣中,論真正會做官,張之洞當屬第一人,正因為如此,他受到的批評不多,而且最得善終。

李鴻章能起來,歸根結底還是逢亂世,踩著曾國藩的肩膀掙得了戰功,張之洞不同,他是踏著標準的官場階梯上去的,相當聰明,相當不容易。

同治年間,清流是朝廷一景,人稱“青牛”,經常激清揚濁,譏諷時政,抨擊權要,尤其好跟那些辦洋務的地方督撫為難。但清流也常因為敢諫而弄丟烏紗帽,總之混清流,一般是叫好不叫座,可張之洞初入官場時雖號稱青牛“牛角”,但他這個牛角卻並沒有因好頂人而丟官,反倒是贏得了官場名聲,步步高昇,這在當時的官場,簡直是鳳毛麟角的奇蹟。

張之洞是怎麼做到的呢?

有人評價說,這個青牛的牛角,不但沒有把人抵痛,有時還正好搔到癢處,用現在的話說,此人的情商極高,辦事會變通。

舉兩個張之洞前期的事例。

1875年,四川東鄉縣知縣孫定揚違例暴斂,激起鄉民眾怒,進城申辯,而孫定揚反誣鄉民造反,四川提督因此不分青紅皂白率兵進剿,燒屋毀寨,殘殺無辜四百多人,釀成特大冤案。案發之後,由於事牽西太后特別寵信的四川總督吳棠,任憑言官怎麼彈劾,朝野上下如何沸騰,就是平反不了。

而張之洞出面,則十分聰明地繞開了吳棠,將直接責任人孫定揚頂罪,結果立竿見影,冤案平了,大家皆大歡喜。

又比如1880年,宮中出了件惹得朝野大譁的事件,事情雖不大,卻關乎慈禧太后的臉面。

有一天,慈禧太后讓太監給她妹妹(醇親王福晉)送幾盒食物,可是送東西的太監沒按規矩攜帶腰牌,宮中也沒有事先跟守門的護軍打招呼,結果護軍不放行,太監恃寵跟護軍吵了起來,憤激之下摔掉食盒,跑回去報告慈禧太后說是護軍無禮,不僅不讓他出去,還砸了東西。

慈禧太后聞言勃然大怒,立即下令罷免護軍都統,並將當值護軍交刑部拿問,欲辦重罪。

此事由於事關已有跋扈之勢的太監,所以自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以下,反應強烈,一致認為慈禧太后處置不當,可是慈禧太后因為臉面想要幾個護軍的腦袋,也是事出有因,結果這事就結了死結,僵在了那裡。

張之洞是怎麼解這死結的呢?

他不像眾多諫官那樣一上來就把矛頭指向太監的跋扈,暗示慈禧太后寵信太監,人家從慈禧太后的自身安全出發,引嘉慶朝林清事件為前車之鑑,說明宮門護衛制度嚴格是有必要的。如此入情入理地解這死結,既讓慈禧太后覺得有理,又讓慈禧太后有臺階下,最後護軍得以保全性命,涉事的太監也受到了懲罰,又是一個皆大歡喜。

可以說,這階段的張之洞,既有博取名聲的魄力,又有贏得事功的能力,絕非吳可讀那樣以死犯諫的言官可比。

外放之後,張之洞做官的目標策略亦務實而高明,他不再以博取名聲為第一要務,而是換成了博取封疆大吏的事功,但有一條,不管是博取名聲,還是贏得事功,都得以保住身家性命為首要前提。

正因為如此,在封疆大吏的任上,他才能把洋務辦得有模有樣,以至於過了半個世紀,毛主席還說中國的重工業不能忘了張之洞,論洋務功業,他是不輸李鴻章的。

但與此同時,遇到亂世的官場漩渦,他又能做到毫髮無損,不壞前程。

戊戌變法時張之洞的表現就是鮮明的例證。實際上,張之洞是支持變法的,但支持的同時他又時刻關注慈禧太后的臉色,絕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當慈禧太后翻臉,發動政變,殺掉戊戌六君子時,他才沒有受到任何牽連,依舊好官照做。

戊戌變法後,張之洞又親手撲滅了自立軍起義,毫不手軟地殺掉了自己的學生唐才常。不久,他又在武昌識破了導致官民恐慌的“假光緒案”,將有宮中太監配合,長得很像光緒的冒牌貨押回北京,從而避免了慈禧太后的一次統治危機。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連同所有人都認為張之洞是死心塌地的保後派的時候,他卻在北方鬧義和團,慈禧太后公然向所有列強宣戰的關鍵時刻,聯合李鴻章、劉坤一,大搞起東南互保來。

有野史說,抗命之時,幕僚草擬奏章上有這樣的話:臣職守東南,不敢奉詔。張之洞言道:這老寡婦得嚇她一下,改成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這說明了什麼?

張之洞的忠是有底線的,慈禧太后是主宰時,他是保後派;慈禧太后自身難保時,他是保己派。還是那句話,身家性命是第一位的。

說到身家性命,張之洞還有一點亦很精明,他不像李鴻章、曾國藩那樣願意為清廷鞠躬盡瘁,揹負罵名,簡而言之,他把名聲看得很重,無論是眼下的還是身後的。

因為是這樣一個心態境界,所以在晚清那個洋人牛氣沖天的時代,他堅決不跟洋人交涉談判,不像李鴻章,拼命做官,每遇危局就站出來跟洋人談判,最後背了多少年也洗不掉的“漢奸”罵名。

這一點,當然可以說張之洞滑頭,但張之洞為了名聲,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從曾國藩開始,到李鴻章,內心都有掌控軍隊,做軍閥的想法,但張之洞不,他也努力練兵,但卻不把軍隊看成是自己的夾袋中物。

所以,從兩江總督任上調離時,他把辛辛苦苦練成的自強軍留給了劉坤一;回到湖廣總督任上,他又練成了湖北常備軍,1906年調京入軍機時,再次交了出去。

晚清有這樣一種評價,說張之洞有學無術,袁世凱不學有術,岑春煊不學無術,其實,看懂張之洞,他不僅有學,而且有術,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高級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身家性命、身後名節、不朽事功,哪個都不能少!

所以論境界操守,他其實又比揹負罵名的李鴻章差點意思!


黑句本



李鴻章是清末著名的大臣,也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全世界經常稱他為“李中堂”,因為他是第二個孩子,人們也稱他為“李二先生”。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海軍部的創始人和指揮官,洋務運動的領袖和晚清的重要大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西式海軍北洋海軍部。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加強西化,但他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他和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作為他們進步的標誌。

他在實際外交和救國工作中做出了應有的努力和貢獻。當然,也不乏其他人的批評。 指責他逃避戰爭,過分關注沿海防禦,放棄新疆邊境防禦。 指責他是叛徒,並在他手下籤署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 然而,邊肖認為他完全被羞辱了,沒有辦法談判,並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和張之洞被稱為清末四大著名官員。 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用今天的話說,他們都是同事。

李鴻章參加科舉考試時,曾國藩是他的客廳,後來成為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比左宗棠大2歲,比李鴻章大10歲。左宗棠和曾國藩同輩。他們是同一個朝代的大臣,學會互相欣賞。左宗棠是曾國藩的幕僚長,所以這三人都是為清朝工作的重要官員。慈禧太后肯定了他們三人的能力,給予他們很高的權利和信任。張之洞是南洋公使,屬於洋務地方勢力。基本上,沒有友誼,只有同事。左宗棠擅長計劃,擅長軍事,喜歡出人意料的舉動,但他更傲慢,對自己的才華也有點驕傲。

李鴻章的特點是頭腦聰明,善於解決複雜的情況,辦事果斷,不怕討論,頭腦敏銳,這是他曾經喜歡的。他們四人支持從鴉片戰爭開始到1911年晚清革命的70年模式。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這在當時都是一種模式。此外,他們都清楚地認識到了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支持洋務運動,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創新。否則,清朝的歷史可能會更糟,更早被毀滅。


未央籃球


張之洞在行的是經濟建設,經世致用。看他辦的漢陽造,解放戰爭時候都在發揮作用


如果說得有道理請關注


張之洞與李鴻章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同為晚清權臣,同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一個身兼北洋大臣,一個身兼南洋大臣。一個建立了漢陽鐵廠,一個組織了北洋水師;一個是當朝探花(同治二年)清流領袖,一個是一生戎馬操勞,著名賣國條約的簽訂者,確實很難比較。一個兩袖清風,一個家財萬貫,但是名利名利,名還在利前。貪名也是貪。

走向共和:張之洞的洋務與李鴻章的洋務,同是花架子差別這麼大一

張之洞新學學堂講《中庸》,才能用錯地方就是一個笑話。高明莫過於中庸,有些事卻中庸不得。

走向共和:張之洞的洋務與李鴻章的洋務,同是花架子差別這麼大一

前期我們講過張之洞辦的一件大事漢陽鐵廠,張之洞自言:“這滿頭的花發有一半是為漢陽鐵廠白的。”漢陽鐵廠張之洞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一點也不比李鴻章對水師付出的少,結果呢都是花花架子,鐵廠倒了不過一省危急,水師爛了可是國殤!

漢陽鐵廠其實是拍腦門決議。張之洞辦實業只考慮自己一廂情願根本不顧及事實與國情。眾所周知中國是煤炭大國,對於燃料張之洞很放心,鐵礦石呢?中國的鐵礦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貧鐵礦多,另一個是多元素複合礦多,也就是說把鐵礦變成鐵水過程有些麻煩。

我們這位大人呢,張之洞以中華地大物博無所不有為理由直接拒絕了提前化驗鐵礦石然後購買高爐的提議,結果呢,結果生產出來的鐵水質量不過關,不符合辦鐵路,軍艦的要求賣不出去漢陽鐵廠開辦之後一直虧損,據官方統計每個月的虧損達八九萬兩銀子。沒辦法只能聘請外國專家查找原因。二次返工,就是這位大人的智慧!

走向共和:張之洞的洋務與李鴻章的洋務,同是花架子差別這麼大一

外國來的技術人員對鐵廠進行了考察對辜鴻銘(此時是張之洞的幕僚)說,世界上鍊鐵的技術有兩種,第一是呈酸性法,冶煉含磷量低的鐵礦石,第二是程滷性法,冶煉含磷量高的鐵礦石。漢陽鐵廠是按英國呈酸性法置辦的高爐,但是用的鐵礦石含磷量偏高,也就是高爐與鐵礦石不符,解決辦法就是重新置辦高爐。

走向共和:張之洞的洋務與李鴻章的洋務,同是花架子差別這麼大一

外國專家很憤怒,但是辜鴻銘很悠閒風輕雲淡全然不放在心上告訴外國專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外國專家說這是哪個白痴的決定,辜鴻銘回答不是白痴是我們的總督(張之洞)大人一手操辦的,從廠址的選擇,原料的來源,機器的購置,以及人員的安排都是張之洞親自決定的。外國人說,我看總督大人充滿了東方人的智慧怎麼會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

辜鴻銘無法回答,但是我可以,就像張之洞在新學學堂講《中庸》,智慧用錯地方了,不懂就不要裝懂,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辦這樣才不致於出狀況。

走向共和:張之洞的洋務與李鴻章的洋務,同是花架子差別這麼大一

漢陽鐵廠的選址根本就是個笑話,建在能看到煙囪冒煙的地方,結果錯誤的選址煤炭供應不上去,四座高爐只有一座能正常開工,鐵水質量不合格鐵材賣不出去,月月虧損八九萬!在李鴻章的運作下,戶部停止給漢陽鐵廠撥款,張之洞沒有辦法進了李鴻章下的“套”官督商辦,這是一種體制的勝利。


另一個影視小片段


張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漢族重臣,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他從小就極為聰慧,加之勤奮好學,所以十六歲參加科舉,中順天府解元,二十八歲參加殿試,一鳴驚人,成為慈禧太后欽定的探花郎。此後一路為官,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位極人臣。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是清流派官員中,少有的支持洋務革新,並將其付諸於實踐的人。洋務運動期間,創辦了諸多實業,如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張之洞為晚晴做出的貢獻,儘管清朝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木業無法磨滅。就算到了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仍然在某些方面有著影響力。

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們四位同樣都是漢族人,在清朝為官時,為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而清王朝之所以還能勉力支撐那麼多年,離不開他們四人的盡心竭力。這四位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受人非議的地方。而在四人中,常常拿來與張之洞相比的,便是李鴻章。

說到李鴻章,想來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在高中歷史中,考試必記的便是清朝末年與各國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在這些條約中,大部分都能看見李鴻章的身影。

李鴻章晚清重臣,道光三年出生在安徽合肥肥東縣東鄉磨店村,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因為其官職,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李鴻章是晚清漢族著名臣子之一,原名李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創辦的淮軍,與曾國潘的湘軍一道,成為清朝最堅實的軍事力量。而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水師,更是中國近代第一支先進海軍。

李鴻章生前代表清王朝,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被後世許多人斥為賣國賊。但在當時統治階級的人對其評價極高,慈禧太后稱讚其為“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生前風光,死後榮華,李鴻章去世後清朝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還為他在京城建立祠堂,成為清朝漢族官員唯一一個在京師建立祠堂之人。

這兩個人都是清朝著名大臣,都在清王朝積弊之時,貢獻自己的力量,企圖力挽狂瀾。但若真比較起這兩人來,其實兩人相差還是蠻大的。

李鴻章少年科第,一生追求的是效仿自己的恩師曾國潘那樣“經世致用”,也就是說希望通過實際行動實業救國。而張之洞,則更為具當官的典型。張之洞雖然同樣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中了順天府舉人了,但是此後三屆為避嫌都沒有再次參加科舉。直到他二十八歲的時候,才參加殿試,從而高中探花。李鴻章為官期間,看重的是實幹,而不是名聲。所以在後世留下了許多的罵名,張之洞則相反,極為重視自己的名聲。因此早在翰林院當值期間,就與當時的寶廷、張佩綸齊名。再反觀李鴻章,除了說一句抗擊太平軍,好像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東西了。

再說一個小故事,則更能看出這兩人之間的顯著差別。李鴻章代表清王朝簽訂了那麼多的條約,名聲並不好。在朝就有左宗棠、張之洞兩人與之較勁。公元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王朝和洋人談判,定下《辛丑條約》條例。張之洞每天都會給李鴻章發一大篇電報,每一篇至少幾千字,強烈斥責他向洋人低頭的行為。認為洋人也是有禮義廉恥的,應當據理力爭,讓洋人道歉。並且自告奮勇代替李鴻章去痛斥洋人。李回電:電報每字兩角四分太貴,無事勿再多言!這就體現了張之洞的另一個特點了,那就是特別能說,特別敢說。時人皆說張之洞有學無術,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