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慎獨”?

去到今天


如何做到慎獨?首先我們要知道慎獨是什麼?

所謂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能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慎獨的領導要恪守道德,守住清貧,經得住無線的誘惑,不論是什麼樣的考驗都能將自己的慾望壓下去,不為之所動。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觸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要有任何貪念,不抱有任何僥倖心理,任何放縱都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不受誘惑,在各種誘惑面前可以謹慎做事,思想上恪守自己的自律的第一道防線,守住自己的第一次不犯錯,時刻提高警惕,要清正廉潔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繫,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謀略國學


“慎獨”是《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卻很少人能在該有的層面上準確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當然首先要清楚它的概念。

很遺憾的,“慎獨”基本上被解釋成了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心理行為要求,淪為諸如“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勸世格言之列。進入百度詞條,給出的也是“《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等字眼。

在我看來,只停留在道德層面,是絕大部分人對之存在的誤讀。

看來,我們必須迴歸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開明宗義談的是什麼?這裡的“性”是哲學本體論意義上的“性‘’,是天命的,是不證自明的;這裡的“道”是人類存在的規則和意義,與生俱來不可分離的,是天道帶來的人道。不管你是否有“睹”和“聞”的感知,不管你的心念是多麼的細微,“道”永遠都在哪工作。有如《聖經》創世紀所言“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顯然是對宇宙世界人生價值存在的思考,絕非道德說教的總綱。

其實我們接著下文更能準確理解:“中”是人的太初存在狀態,“和”是人和世界發生關係的合乎規律的狀態,只有“致中和”,才有這世界的合理存在和解釋。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後面用了大量篇幅所闡釋的“至誠”,才是唯一的達道途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回過頭來看“慎獨”,這裡的“慎”不是去“小心、警惕”不道德的事情,而是“認真、莊重”去對待思考你和世界的關係;這裡的“”不是你無人察覺的獨處,而是你作為人的個體如何自我觀照。

如何做到“慎獨”?《中庸》給出了標準答案:“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作為儒家思想的人的主體性,君子也好,聖人也好,絕非只是道德修養的標兵,更應是“天人合一”的踐行者。

最後想說的是:之所以多數人將“慎獨”作道德層面二非哲學層面的理解,原因有二:1.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有大量類似“五達道”“三達德”的道德修身論述,語境使然;2.只停留在割裂的字義層面,沒有從文本的整體層面去思考。

























土樓的眼


所謂的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虧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適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事情。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任何放縱卻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繫,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豫東雪巖


“慎獨”,簡言之,就是獨處時要謹慎,或者說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再深化一點,就是:在沒有外人在場、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終不做逾越道德、規則、法律的事。

慎獨,是一種自律和修養,是對法律、制度的敬畏,同時也是內心境界的昇華。

如何做到“慎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強化信念意志。無論作為黨員幹部,還是作為一般公職人員、企業人員,都要有堅強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意志品質,胸懷坦蕩、心口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有無監督都自律。

2.增強“紅線”意識。慎獨是一種修養,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是“護身符”。做到慎獨,凡事必能依規依紀;反之,勢必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而讓自己身陷囹圄。

3.提升個人修養。加強學習,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拒腐防變。把慎獨作為基本的修養和追求,不僅做到慎獨,還可以利用獨處的機會,自省自勵,達到無我、忘我、真我的境界。

總之,做到慎獨並不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安靜地待一會,真的不錯。(全網圖片)





方言菏澤


慎獨最初是個儒家概念,但是這個問題打上了心理學的標籤,所以我默認並不是討論儒家功夫論(如果是,請題主自己去看劉宗周的相關敘述,他屬於陽明心學裡面比較強調慎獨的晚明大儒)。如果不是討論儒家的東西,那麼我就隨意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道德主體為自我立法。也就是說,你對規則的遵從並非囿於社會規訓,而是自我需求。所有的規範都不是外在的強迫,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那麼就自然做到慎獨。比如有些人有潔癖,並不是別人來他家參觀他才好好打掃,而是一個人也必須打掃得一塵不染,否則自己會很不舒服。這就屬於發自內心的需要。當然,很多人並沒有那麼高的自我要求,那就降低自我要求啊,把做得到的事兒當作自我設置的規範,接納自己(當然,違法的事兒不行,不過在一個人的時候總想違法的人應該不多吧?)。換句話說,就是接納自己的慾望,儘量把它劃在你的道德範圍之內。

其次,強化自我認知,認識到自己基本是好的,並且能接受自己的“壞”。不苛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人。但是同時,又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作為成年人,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種種不足。認識是最重要的,很多東西你認識到了,就離解決它越來越近了。總的來說就是,基本悅納自我的同時,用內心的力量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對自己的情緒和心念保持覺知,但同時不要過份執著。也就是你努力去感受那份感覺,比如憤怒的感覺會讓你心跳加快之類的,但是不要執著消滅憤怒,也不要沉溺其中。讓自己的所有心念和情緒自由流動(這個很像禪修),讓另一個“我”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只要你夠明察,又不沉溺,基本上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會出大格,要相信自己的道德直覺。不要欺騙自己,最好連潛意識的欺騙也沒有,當然這個很難,不過通過鍛鍊可能是可以做到的。

一言以蔽之:降低要求,悅納自我,保持覺知,緩慢提升。







行維show


慎獨就是獨自一人的時候能夠還是嚴格要求自己,人格還是表裡如一,跟有沒有人在旁邊的時候一樣。這也代表很多人做人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都很想努力的在別人面前要做一個什麼人,帶上一份虛偽的面具,裝好人,說好話。所以也就就先很多人說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這樣的人對人不真摯,容易讓人覺得很會偽裝很虛情假意。

儒家道家都有提到過慎獨。這個詞另一方面反應了做人是做給自己看,修行修自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要學習如何做好一個人。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你在別人面前做得再怎麼好,你自己不開心有什麼用呢?你不是做自己,是做別人心裡面的影子,你覺得別人可能需要你是什麼樣的你就去做個什麼樣的。而且別人也未必能理解你或者感激你,一旦別人不領情,你反過來的是一種失落、怨恨。違背了自己去做的一些事其實傷害了自己,這種隱形的傷害你是不知道的。一個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是最累的。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為他做的一切,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壓力,自己給自己負擔。人始終容易活在別人對你看法的陰影中,自己不懂面對自己,自己得不到釋放。

慎獨還一方面指自己需要自我監督,而不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我懈怠。你真要做好自己是不分場合的,就算一個人也不會自我懈怠,也會好好利用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和機會。很多人不喜歡別人管,可沒人管了竟做些不著邊的事。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就太缺乏訓練自己的慎獨了。

慎獨也是反應一個人獨處露出小人狐狸尾巴還是你就是個君子的時候。也像一面照妖鏡,你是個什麼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那種狀態怎麼樣,都幹些什麼,一下就原形畢露你這個人了。一個人的時候對待所有行為如履薄冰,這才是真君子。



芷惜文化雜談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

何謂“獨”?單也。《說文解字》講:犬相得而鬥也。意思是說狗相遇時總是互相爭鬥(故從犭旁),它的特性就是適合獨處。而羊的品性是樂於合群,故而“群”字從羊。但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不鬥了嗎?我認為不然,他還得跟自己“鬥”。

何謂“慎”呢?從字形上看,左邊是“心”,右邊是“真”,其意顯而易見,真心也。所以《爾雅》解釋講:慎,誠也。《國語·周語》解釋:慎,德之守也。

這都是從內心裡講的,怎麼樣才能做到“誠”呢?我們到底要不要跟自己“鬥”呢?作為一個”社會人“,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經常的跟自己”鬥一鬥“的,只有時時自省,慢慢覺醒內心裡精神層面的那個”自我“,才能慢慢的做到”至誠“。當然這還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首先要在內心裡面建立一個”道德基地“,道家講”道“,儒家講”德“,我們只有符合這兩個”道、德“,才能叫真正的”誠“,不為私慾所左右。

讀書,讀聖賢之書,是走向”慎獨“的一條捷徑。

“慎獨”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自己的心上慢慢用刀子一層一層的颳去”塵埃“的修煉之旅,箇中滋味只有對自己夠”狠“的人才能體會。當然,這種痛苦之後的”快樂“也是常人所難以體會的。

慎獨,非至誠之人不能為也。


廣老師講國學


“慎獨”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字經》的“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就是講一個有修為的人,即使獨處,也不會違反應遵循的道德法則。“慎獨”,往往和自律緊密相連。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本身是一個十分自律的人,甚至有個作家說“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則的動詞”。康德的每一天都嚴格地按照自定的作息表展開各項活動,據說僅有一次例外,他在讀盧梭的《愛彌爾》時如痴如醉地讀了好幾天,真是可愛得可以。

自律使他攀上了知識的高峰,寫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歌德給他的評價是:“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

不熟悉康德的話,他的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能時時以這句話警戒自己,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愜意。遵循這般自省自律的道德法則,生活就真的美起來了。

心存敬畏,心中有法則,常常就會演繹“大愛無聲”般的美麗。電池不亂丟,收集起來後送到有人管理的電池收集箱,這樣做,因為我知道亂丟它們的危害。路上看見礦泉水瓶、塑料袋等,也儘可能的撿起來送入垃圾桶,並不需要為了得到褒揚故意為之;吃飯時儘量光盤,因為需要感謝為我們所用的每一顆菜,每一粒米,每一口肉,日本人所說的“一粒米上有七個神”,大概也是這樣的一種虔敬吧。懂得“慎獨”,心底就與頭頂的星空相融了。



遠海鶇語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下面就這個話題跟大家一起來說一下

1.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2.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3.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4.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鍊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人文世界


要做到慎獨,我感覺就是要知行合一,表裡如一。慎獨,就是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應該始終有敬畏之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白天我們穿行馬路,當有紅燈的時候我們應當停在哪裡等待綠燈,這可能有從眾心理,心想別人不闖紅燈,自己闖了,會不會引起別人的鄙視,所以我們選擇了同樣站在那裡等綠燈。慎獨就是在夜深人靜時沒有別人,沒有攝像頭,你的這個行為不會有任何人看見,但你同樣站在那裡等綠燈。

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