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等作家怎麼寫出來那麼多好小說,都是經歷還是自己想的?

兩個小不丟兒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題主問:金庸古龍等作家怎麼寫出來那麼多好小說,都是經歷還是自己想的?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在倪匡的《倪匡談金庸》中找到答案,倪匡是金庸的摯友,兩人好似手足,金庸的作品很多段落都有倪匡代筆(部分為亦舒代筆)並非完全是金庸寫作。

▲(金庸與倪匡)

我個人是比較尊重和佩服金庸先生的,有幸在前些年當面見過他老人家,更跟倪匡老先生有過少許交流。金庸不善言談,說話磕磕絆絆,別人問他問題,好半天才給予答覆,他是那種口才不行但文筆超強的人。

而倪匡卻是那種無話不談的人,說話語速極快,快到你聽不懂他說什麼。

想要了解金庸先要了解他的家世,那可不是常人所能堪比的,家庭環境造就出人才,這種話真實不虛。金庸自述,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憑藉文筆賺到的錢花都花不完。後來因為梅汝璈先生的緣故,他機緣巧合到了香港,起初也並沒想到要寫小說,更沒想過要寫武俠小說。

▲(第一個好像是陶傑、依次是金庸、蔡瀾,倪匡)

至於為何寫武俠小說,緣由是受了他的同事、坐在他對面的梁羽生所影響。至此開始在他的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

事實上開始他的寫作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好,只不過那個時候寫小說的人少,誤打誤撞給了他機會,開始的《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並未一下火爆起來,直到第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才真正讓他出名。

而這三部作品在後來正式出版時全部做了大改,很多地方跟最初版本不一樣。比如射鵰,其中郭靖喜歡的第一個女孩子叫做秦南琴,而非華箏,更非黃蓉。最初版本我看過一些,文筆跟後來沒法比。

倪匡說過,金庸不是神仙,經常有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急得抓耳撓腮,不過他的團隊很厲害,那幾個從臺灣請來的寫作高手,這個幫他寫一點,那個幫他寫一點,這部書就算出來了。尤其是到了寫《天龍八部》的時候,金庸用了三年多時間才寫完,期間不少人為他代筆,後來正式發行之前,由金庸親自刪減修改,才得出一個正式版本。

至於靈感,多數時候是參考別人的書,甚至是電影,比如《基督山伯爵》、《羅密歐與朱麗葉》,甚至於黑澤明的作品,都給金庸帶來一定啟發。當然,這隻能說是從中借鑑經驗,跟抄襲無關。

而古龍最初寫出的東西純粹被當做兒童讀物,根本提不起人們的好感,後來奠定了自己的浪漫主義風格之後,才開始有了受眾群。期間通過倪匡的關係,他的作品在金庸的報社刊登連載,一時間打開市場,讓他很快成了名人。

古龍自己說過,自己要感謝三個人,那就是倪匡、金庸、文雋,要沒有他三人,自己不會出名這麼快。▲(古龍與倪匡)

古龍寫作靠的是酒,有酒就能寫出好作品,沒酒連寫都不寫,隨意灑脫的浪子性格,助他寫出佳作。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別人代筆,他有自己的團隊,很多作品是借了他的名氣,而他一個字也沒寫。

倪匡說過,寫作是要憑藉天分的,該著你吃這碗飯,你就能成名;不該你吃這碗飯,還是另謀高就為妙!


大獅


說起金庸和古龍兩位大作家,可以說無人不知,他們給我們創造了一代武俠經典,比如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三少爺的劍》”等。但是我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疑問,他們是怎麼寫出那麼多好小說,這邊以金庸為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原因:

第一,金庸出身書香門第,讀書比較多為以後寫武俠小說打下基礎。

金庸出身書香門第,所以他從小就比較喜歡讀書,而他的父親更是每天把報紙上的武俠小說剪下來給他看,使他對武俠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又熟讀《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書,並且在上大學期間,在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這些都為他以後寫小說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二,把歷史上真實的內容和自己虛擬的內容相結合,使自己的小說更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

我們前面說了他讀了很多書籍,自然包過歷史書籍,所以在他的筆下,把歷史朝代上的真實人物,和小說中所虛構的人物,虛實疊加,相映生輝,栩栩如生,讓他的武俠小說,更加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作為讀者也更容易接受每一個故事,甚至包括武功中的一招一式,都不會讓人產生虛無縹緲的感覺。

第三,金庸對中國武術的有所研究,所以可以創造出那麼多的武術功法,把這些寫進小說裡更容易吸引讀者。

金庸非常瞭解,並認真研究過很多中華傳統武術。所以他可以憑藉自己對武術的鑽研,以及天才的想象力,再加上他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底,創造出來那麼多的功法比如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等。這些看似虛假的招式寫在小說裡,讓讀者覺得更加逼真。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古龍等作家能寫出那麼多好小說,原因可以用梁羽生的話來概過:“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許家那個人


來談談查良鏞和他的那部最特殊的作品。

得益於青年時代在在中央圖書館掛職,查良鏞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圖書管理員都不簡單啊),說他學富五車是沒有爭議的(我一直懷疑他是以自己為原型杜撰了隱匿在藏經閣多年的掃地老僧)

1955年,在《大公報》工作近10年的查良鏞,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了《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

也正是這一年,查良鏞第一次以“金庸”為筆名,寫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第二年,他又寫了《碧血劍》。而後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做起了專職編劇。

應該說,此時的金庸,寫書的目的很純粹——賺錢。

不過沒想到,寫著寫著,反響越來越好,呼聲越來越高,粉絲越來越多。

與其給大公報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於是,金庸叫上幾個小夥伴,於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

這一年,他在《明報》上連載了《神鵰俠侶》。

從這一刻起,人到中年的金庸,發奮寫書是為了自己的“明報大業”。

40歲之後,金庸寫武俠小說,開始在創作方面做一些嘗試,試圖把武俠小說創作推上另一巔峰,並且通過武俠小說表達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極大的相關性。

大家知道,1960年代,大陸發生了不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多次波及到香港。比如逃亡潮、文革、六七暴動等等。這些時代大事都將金庸深深地捲入其中。他甚至在1963年,通過《明報》和陳毅進行了一場關於“要核彈還是要褲子”的著名隔空辯論。

尤其在文革爆發後,作為社評家的金庸,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大陸的局勢。1967年,受文革影響,香港爆發了“五月風暴”,街頭每天都充斥著極端暴力行為。而金庸執掌的《明報》從一開始便堅決反對左派的暴力行動,因此他還上了左派的“暗殺名單”。於是,他不得不遠走新加坡,並開始創作那部蕩氣迴腸的作品——《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通篇都是在描寫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非黑即白與暴力是一對兄弟,這種極端同時在《笑傲江湖》的兩個舞臺上演著血雨腥風和爾虞我詐,一個舞臺叫名門正派,一個舞臺叫日月神教。我們可以看到,名門正派的嶽不群可以為了一本武林秘笈而大開殺戒,我們也可以看到邪教中人東方不敗和任我行為爭盟主之位,反目成仇干戈相見,而任我行重掌“朝陽神教”,兇相畢露,對異己之士趕盡殺絕。裡面的角色,為了地位,為了權力,變得虛偽,變得喪心病狂,變得不擇手段。


唯獨男主角令狐沖,是億個瘋狂塵世中清者自清、傲者自傲的孤獨英雄。他是權力鬥爭的渾濁之音中一個最不協調的音符,是人們心中的政治企求。可能也是權力鬥爭中的一個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沖是金庸第一次不以幫主、盟主、武林至尊而杜撰的主角。金庸所刻意塑造的令狐沖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武林俠客。這位令狐沖個性獨立,有情趣,甚至是個情聖;但他講義氣,還是個英雄。他可以一手抱著心愛的女人,一手揮劍而戰;他我行我素,總是按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外間的評議;他有時也會在武林中長劍揮舞,但卻時常撫琴長唱《笑傲江湖》,憧憬沒有鬥爭、沒有權力的隱居生活。查良鏞在他身上,寄託著一種強烈的道德意識:雖然無勢無權,但也可以忠於自己的原則,傲然過自己的生活。

這本武俠小說,其實一點都不武俠,更像是在在刻畫一個個鮮活的政治人物。我們可以看做是金庸把強烈的政治意識和人生閱歷滲透到書中。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到底什麼才是江湖?也許,金庸是想告訴我們: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就有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利,這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如此,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是如此。

這,就是江湖.....


感謝耐心閱讀,若您對歷史文化和電影娛樂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謝謝!


四象八卦


小說創作最大的源泉當然是想象力,但想象力成長的土壤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想象力這個東西很奇妙也很複雜,它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總是會有些由頭,如果你沒見過大象你怎麼也想象不出大象的樣子,所以想象力一般來源於自己的經歷這種經歷可能是讀書也可能身邊的真人真實,就比如風清揚這個人其實是吳清源,金庸眾多小說裡的表哥據說都是按照徐志摩的樣子描寫。

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是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人,這樣才能夠持續不斷的構思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同時一個優秀的作家也必須有足夠的生活經歷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實際讓人信服的作品。金庸的創作很多都是結合歷史事件,所以他的小說讀起來很多具有真實代入感,古龍的小說很多都是寫的虛幻江湖俠義所以他的小說讀起來讓人很是飄渺。但是他們所創造的人物很多都具有真是原形,讀者讀起來會發現這個人性格好熟悉,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摸黑的人


那肯定不是經歷!

我覺得每個男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那都是他們想象出來的世界!

英雄救美,馳騁江湖……此類種種都是男人心目中十分美好的想象。

既然在生活中已經不可能了,那就發揮一下想象,寫出那麼多好文章出來了。


半個村姑


頭條有許多答題高手,這一點相信文友們都多有緣遇過。雖然筆者也有不止一次被人如此稱呼過,但自知文筆無何?過多的時候平淡餘多。

都知道,寫文章的事多諳於靈感顯現,暢意來時妙語連珠,心隨靈動不可收拾,精彩一段也並非難事。

寫文立案始於心致,這也許和大多數人遭遇過的情況類似。沒感覺時,即便是搜腸刮肚也難有產出,更別說寫長篇大論能夠堅持下去。

文人的惰性天性如此,寫文章需要的是動力、信念和執著。

查先生古先生早期的境況應該也是如此,只不過是後來找準了方問,緣分到了夠好的機遇。

清苦如文人,動力於名聲。

幾千年走癢下的傳統,先功名,後利祿。命運的驅使認同,多少人中途放棄?多少人苦餘悽清?

不管怎樣,總是代代有人心在焉。吾乃讀書人,無意與俗論。

儘管所題所作一文不值,儘管狗屁不是難有幸運,但依然如故偏執妄念,代代傳神!

醉語惜文,情予知音……


醉語老湯


哪有那麼多經歷,這些都是作者比較喜歡這一類的書籍,本身自己的思維模式,想象力也特別豐富,但想要寫出來的東西也要富有邏輯性,所以就會多讀書,人類的文明都在史書上了,你讀過的書,不一定你都記得,但那些書都已經融為你的血肉,在你的筆下,在你的氣質裡,在你的臉上,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多讀書是沒錯的,讀的書多,知道的就多,許多知識混合在一起也就造就了武俠世界


歲月饒過誰Q


金庸先生,古龍先生,主要是靠勤奮,査家本身是大戶人家,因為我的外公媽媽是查家的,而且是查濟民的親姑媽,金庸是查濟民的侄子,所以嘛我知道點情況,從小金庸(查良鏞)天生聰明好學,後來解放前在上海報社工作,為了吸引人注目看報。每天寫一篇武俠小說文章,積累起來,厲害了,洋洋灑灑大作,作品不是平空而來。是通過辛苦筆作,努力構思而成功的!


審山


你瞭解過他們的家族結構嗎?我不想說太多,免得有人不喜。

千里馬之所以叫千里馬,那是因為有伯樂,有人識馬,若中上等之馬出身帝王之家,那他就是千里馬,而且比千里馬還千里馬!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古有臥龍鳳雛足以名天下,今這二人又何止千萬?



浮生寄清風


金庸和古龍那都是武俠小說的大家,兩個人都寫了非常多的武俠小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金庸比古龍寫的要好,他的武俠小說,不僅有宏大的歷史背景,而且還有眾多的人物,而且每一個人物,那都是有血有肉,讓人看過後,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相反古龍的小說,在這方面就稍稍要欠缺一些。可能我這樣說,有很多人會不同意了,認為古龍比金庸寫的要好,他的小說有江湖氣息。其實說白了,古龍的小說非常的粗糙,很多的小說,還都是由別人代筆。金庸就不一樣了,他的那些武俠小說,那全部都是自己親自所寫。僅從這一點來說,那金庸就要比古龍好。

可能這樣說太過於片面了,難以服眾,下面就來舉一個例子,拿出兩人最為著名的一部武俠小說來比較,這樣高低就能立馬判斷出來。

個人認為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射鵰英雄傳》,古龍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多情劍客無情劍》,那麼來看看這兩部小說,有沒有可比性?

如果單單從這兩部小說來看,那真的沒有多少可比性,金庸的這部小說不僅有對於歷史的思考,還有金庸對於人性的探索;儘管在人性方面,古龍也做了思考,但是總體上來說《多情劍客無情劍》還是要比《射鵰英雄傳》差上一大截。

《射鵰英雄傳》可以說是一部皇皇鉅著,在這方面《多情劍客無情劍》就要遜色許多,要是把《射鵰英雄傳》比喻成是一頭老虎的話,那麼《多情劍客無情劍》無疑只能算得上是一隻小鳥。無論是在寫作的手法上,還是在對於人物關係的處理,那古龍都是無法與金庸相比。

金庸學識淵博對於歷史知識和典故,那是信手拈來,古龍就沒有這麼高的文學素養,他的整部小說裡,大部分的情節,那都是使用對話,撐起了這部小說,顯得有點乾瘦,不夠飽滿。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那就完全不一樣,他的敘事行雲流水,古龍的敘事還只是和一個小學生寫作文一樣,一筆一劃還處於模仿的階段。也正是這種模仿的階段,使得古龍無法把小說寫得很宏大,只能是用幾個人物,再加上一些描寫,把整個故事給撐起來。這種撐就使得他文筆不夠深厚,如果一個人寫小說,完全是靠對話支撐的話,那麼這與寫戲劇是沒什麼兩樣。

古龍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人物不夠生動,讓人覺得那些人物,不夠真實,不夠立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讀過了古龍的小說之後,頭腦裡無法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金庸的小說每一個人物,那都是非常的生動,而且那麼多的小說,完全沒有重複,只要讀過了他的那些武俠小說,那頭腦裡一定是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