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旅遊業疫情結束後是否會報復性增長?

明媒體


工薪階層應該都要忙著掙錢,沒有報復性增長的資本。經濟條件好的應該會有,畢竟都憋這麼久了嘛!


小彩愛旅行


增長是會有的,但是不會是報復性增長或與旅遊頁無關


2003年的非典時期,使當年旅遊增長率直接比2002年下降了13%,當年攜程梁建章也曾說過:“對於旅遊業來說,傳染性疾病是極大的風險。沒想到,那場SARS差點讓整個行業停止運轉。”


而此次的新冠疫情,對旅遊行業,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中國旅遊研究院綜合有過數據測算: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


而疫情爆發前,按照2019年增幅推算,預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旅遊總接待人數將達4.5億,佔全國總人口近32%的旅遊人次。


而因為一場疫情,這些都成為了各個OTA需要緊急處理的退票訂單。一向繁榮的市場,在肺炎的陰霾下,都成了泡沫。


這時候網上有些聲音說道:“當年非典過去,全國旅遊增長速度高達24% ,這次新冠疫情過去後,就是旅遊業觸底反彈報復性增長的時候了!”


那在疫情結束後,旅遊業到底會不會報復性的來一波增長呢?我認為,疫情完全過去以後,增長是會有的,但是不會是報復性增長或與旅遊業無關。


原因有二:


1、時間:

雖說今人們收入高了,生活的質量也高了,可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卻少了,大家選擇出行的時間,依然是各種小長假大長假,平時還是日常加班,日常通勤極少可能會出現,因為很久沒有出去玩,而請假辭職突然出行的可能。


同時,大家都知道許多城市旅遊都是是有季節性的,一個旺季過去了,有些景色與表演可能就沒了,得等下年。所以即便是對於有強烈出行需求的人來說,更要等待合適的時間,眼前最近的假期是五一,但是我和身邊的好多人瞭解了一下,在被疫情支配了幾個月後,大家還是不敢輕舉妄動,都沒有出行計劃。


2、經濟:

在疫情的停工停業期間,大多數企業、個人都是“只花錢不掙錢”的狀態,而旅遊,尤其是那些長途旅遊,卻不是像出門吃一頓飯一樣,花幾十幾百就能滿足的需求。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疫情後,是從最基礎的衣食住行需求開始恢復,然後才會逐步走向旅遊這些滿足精神享受的需求。


所以,以“非典”時期為參考,行業所以回暖是必然,但不足以說明旅遊業會出現報復性增長。


優遊大灣區


我個人認為,是不會的

①.因為經過這個疫情,有一部分人群會動用積蓄來維持生活,還有之前是月光族,或者手頭不太富裕的人群,更是雪上加霜,緊巴巴的度過,又何談花錢出去旅遊

②.之前是小康生活或者更加富裕的人群,經過一個多月的沒有經濟來源,是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影響他們的就會是時間或者機會

因為一個多月企業或者工廠沒有運作,肯定會為了維持工廠的正常運作而把之前一個月少賺的錢再補回來,所以放假的機會和時間都會縮減,因為一個月的停歇,全國各地都需要時間來彌補漏洞

③.學生人群也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來源,現在的學生都是在家進行網絡授課,開學以後會進行週末補課和縮短假期來學習知識,怎麼可能有時間去旅遊

一部分人群因為金錢,一部分人群因為時間,所以不可能會出現報復性增長,只可能是維持原有量或者下降





任家老李頭


疫情過後,旅遊業恢復持謹慎樂觀態度

(一)國民經濟發展夯實了旅遊消費的物質基礎

按照全球休閒與旅遊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當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就將進入休閒消費、旅遊消費的爆發性增長期。2019年國民經濟數據出爐,我國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達10276美元。

根據《中國旅遊消費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 2018年國內居民出遊力指數達到17.8%,旅遊消費大眾化已成為趨勢。城市出遊力指數是指該城市居民旅遊消費支出佔該城市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

家庭消費支出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支出比例,已經大大超過了生存型消費支出的比例,我國消費結構從總體上已經從生存型向發展和享受型過渡,這為旅遊消費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二)即使處於經濟衰退期,旅遊消費依舊是增長趨勢

美國1981-1982年連續17個月經濟衰退,失業率達10.8%,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5%,但美國 1979-1984年國內旅遊消費年均增長 9.1%,旅遊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1974-1984年均增長32.0% 。法國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兩次經濟危機,居民出遊率仍保持增長。

從我國國內情況看,我國自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經濟下滑,各項經濟指標都在下降,但全年國內旅遊消費8749億元 ,比上年增長12.6%。2009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1.09億人次,比上年春節黃金週增長24.7%;實現旅遊收入509.3億元,增長23.1%。

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能在美感陶醉中獲得精神愉悅,在廣聞博見中得到充實自我的精神滿足,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釋放情感的慾望。讓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減壓,調整好狀態,重拾信心,養精蓄銳投入下一步的工作。旅遊消費能產生精神的愉悅,具備心理安慰作用。

因此,即使在經濟危機下,人們需要保持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需要保持信心,對旅遊這種精神產品的需求不僅不會降低,而且還會提高。

以下有幾點建議(個人意見可忽略)

(一)更加註重本地遊客,充分挖掘國內市場

疫情過後,勢必很大地影響境外來客人數。所以,我們應更加註重國內市場,刺激國內需求。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國內旅遊市場需求容量龐大,而且增長潛力日增。

疫情過後,人們會更加重視健康,將旅遊活動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裡,在寒假,在暑假,在節假日,在帶薪假期,甚至在週末,越來越多的人寄情于山水,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所以,我們應更加充分地挖掘國內旅遊市場、以國內遊客作為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更加註重本地遊客的需求。

(二)注重培育農村居民的旅遊消費 ,深挖旅遊下沉市場

(三)降低門票價格,發揮門票價格的牽引作用

這裡就不多說了


大b


以個人膚淺水平認為:旅遊業報復性消費短時間以內基本無望出現,實施報復性消費需具備兩個核心要素:消費能力與消費信心。隨著疫情全球化,估計超過50%的消費者基本沒有報復性消費的慾望與能力。

1、首先從消費能力來看。最近幾年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特別是中小微、個體工商的生存空間減弱,贏利空間有限。 非體制內的老百姓在住房按揭、子女教育、養老醫療方面捉襟見肘,待業者眾,收入減少甚至負債,壓力可見一斑。尋常百姓除保障基本生活開支之外, 現金儲蓄力不強,消費能力必然降低,說得直白點,就是腰包裡的盤纏不夠了,談何去旅遊“報復”。

2、再次從消費信心來看。我覺得需取決於國家今後的“三駕馬車”運行情況及鼓勵中小微、實體工商,提升就業、民生、三農等。只有企業收益,就業增加,民眾收入、收益渠道增多,物價穩定,負擔減輕,旅遊消費信心自然就會有了。

當然隨著疫情的逐步結束,各種利好的旅遊政策出臺,以及各行各業的恢復、回暖,假以時日,有條件、有餘錢的民眾肯定會去往青山綠水中暢遊。





故裡山人


1:咋報復啊,不得上班嗎

2:那得有錢才能報復

3:你把假都耍完了哪裡來的假去旅遊

4:我肯定先報復餐飲業

5:我覺得並不會,大部分人還是要忙於處理工作的,我更相信秋季旅遊可能會有可觀的增長

6:不會吧,第一沒有錢,第二疫情過後看到人群也不太敢去吧

7:年假都扣沒了還欠假呢上哪報復去

8:假期要還的,都預支到明年的假期了

9:不會 這個是蝴蝶效應。大家現在都是隻消費生活必需品。

10:已經找到了呆在家的樂趣

11:口袋沒錢了,還到哪去遊玩!賺錢要緊

12:不會,雖然疫情過去,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至少在過去半年左右會考慮旅遊

13:疫情導致很多人生意虧損或者直接失業 損失比較多 病毒好了後 別人都忙著賺錢呢 哪有那麼多人旅遊 只有暑假期間 有錢有閒的學生可能會出去

14:不會,第一假都被扣完了,沒有假期用了。第二,收入驟降,誰還有閒心去旅遊

15:先把我的機票錢退我再說




Ccao1994


這次疫情也讓人們看透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更多的人都會感悟到生命的無常、都會珍惜當下,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善待自己,讓自己的人生不再有遺憾。所以疫情過後很多人都會給自己一個理由,帶著家人,帶著心愛的人去遊歷大江南北。

同樣各地政府為了旅遊企業的復甦,都會陸續推出很多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高速過路費,減免景區門票等來刺激旅遊市場,因而也會帶動旅遊市場逐步的活躍。

由於長時間的“宅”家生活,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做美食的,搞精搞怪的,總之能想到的,該做的都折騰得差不多了,多數人都處在萬般無奈的焦慮和壓抑狀態中,所以疫情一旦結束,“憋壞”的人們都會將原本被遏制的情緒和各種需求迸發出來。壓抑已久的“報復性消費”的強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旅遊行業在疫情結束後二至三個月將會然會迎來爆發性的增長,但這種增長是有漸進過程的。從疫情的角度考慮,我認為湖北以外的其他疫情不嚴重的省份會以省內遊為主,這個階段旅遊市場不會太熱,相對是自駕遊會多一些,跟團的會很少,畢竟人們在疫情剛結束後還是會減少與人接觸,會有一段時期的觀望期和心理適應期。


一個分享者


旅遊行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性,它反映的是經濟發展水平,滿足的是廣發人民群眾的享受方式,由於疫情的封鎖,所有人都被關在了家裡,早已經厭煩了居家隔離的現狀,早就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蘭看看美麗的風景,所以,隨著疫情的結束,後續的旅遊業會有一個大的爆發式增長,不過,疫情以後的旅遊業也會發生改變。第一:出行方式的改變,家庭自主式出遊居多,自駕遊盛行,跟團出遊率減少,一個家庭或者幾個朋友約起一起出去玩,大家熟悉減少病毒的影響。第二:景區選擇更加偏向小眾景點,大景點人多不安全,小景點人少安全又好玩,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第三:政府會加強對景區和旅行社的管控,避免大規模的感染,降低風險。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讓廣大遊客放心安全出遊!


明月愛李白


增長是會有的,但是不會是報復性增長或與旅遊頁無關

2003年的非典時期,使當年旅遊增長率直接比2002年下降了13%,當年攜程梁建章也曾說過:“對於旅遊業來說,傳染性疾病是極大的風險。沒想到,那場SARS差點讓整個行業停止運轉。”

而此次的新冠疫情,對旅遊行業,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中國旅遊研究院綜合有過數據測算: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

而疫情爆發前,按照2019年增幅推算,預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旅遊總接待人數將達4.5億,佔全國總人口近32%的旅遊人次。


玩世不恭v587


有數據顯示2003年的非典,使當年旅遊增長率比2002年下降了13%,而2004年全國旅遊增長速度高達24% 。雖然現今人們生活成本高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又少了許多,因為疫情的影響,企業面臨困境,員工面臨失業,整個經濟下滑都會給旅遊業帶來影響。但分析目前市場的生力軍大多數都是離退休人員,有著穩定的收入。只有他們才有時間有閒錢出門旅遊,其他的上班族除了長假是沒時間的,更別說那些拖兒帶崽的人群了,所以能旅遊的還是會旅遊,沒時間的還是沒時間。再者旅遊支出在社會消費結構中佔有的比重本來就不高,因此旅遊的報復性反彈必然會出現。



這次疫情也讓人們看透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更多的人都會感悟到生命的無常、都會珍惜當下,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善待自己,讓自己的人生不再有遺憾。所以疫情過後很多人都會給自己一個理由,帶著家人,帶著心愛的人去遊歷大江南北。

同樣各地政府為了旅遊企業的復甦,都會陸續推出很多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高速過路費,減免景區門票等來刺激旅遊市場,因而也會帶動旅遊市場逐步的活躍。

由於長時間的“宅”家生活,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做美食的,搞精搞怪的,總之能想到的,該做的都折騰得差不多了,多數人都處在萬般無奈的焦慮和壓抑狀態中,所以疫情一旦結束,“憋壞”的人們都會將原本被遏制的情緒和各種需求迸發出來。壓抑已久的“報復性消費”的強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旅遊行業在疫情結束後二至三個月將會然會迎來爆發性的增長,但這種增長是有漸進過程的。從疫情的角度考慮,我認為湖北以外的其他疫情不嚴重的省份會以省內遊為主,這個階段旅遊市場不會太熱,相對是自駕遊會多一些,跟團的會很少,畢竟人們在疫情剛結束後還是會減少與人接觸,會有一段時期的觀望期和心理適應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9305c9351dd4c70bd60e3279d5052e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