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有沒有一句唐詩宋詞打動了你心靈,為什麼?

西行降魔


唐詩宋詞是千百年來沉澱下來的優秀文化,每句詩詞都有它獨特的美,或是呈現出一幅精美絕倫的花捲,或是體現出一種人生意趣,又或是述說出一種人生哲理。

唐宋詩詞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我最喜歡的是蘇軾的那首《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作的,那是一個春日,蘇軾與好友遊春,不料半途遇雨,同行的人都覺的狼狽不堪,甚為掃興。但是蘇軾卻不這麼認為。繼而寫下了這首詩。

官場不稱意,就連遊個春也不能遊的暢意,這種事如果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怕又是一番抱怨,或是埋怨時運不濟,或是抱怨上天不公,但是蘇軾卻仍能輕吟淺唱,將這些不稱意拋諸腦外。他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說的是雨嗎?不是。

他說的是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忽如其來的一陣雨打亂了本該是春光明媚的光景,他本該明朗的仕途也被“烏臺詩案”這陣雨給攪的一團亂,但是,他卻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他始終從容鎮定,豁達開朗。他說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是不怕的,竹杖芒鞋也好,白馬輕裘也罷,任憑這一生煙雨茫茫,他也不會低頭,他相信他的人生即使當下春風料峭,一片慘淡,終歸會還是會有美麗的事情,前方的山頭斜陽依舊美好。這一生不論是輝煌還是破落,到最後,回首一生,一切都還是一樣,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沒有誰能比誰帶走的更多,最終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個人得有多博大的胸懷,有多堅定的信念,才能如此笑對人生中的磨難低谷,得有多豁達的人生觀,才能寫出如此打動人心的詞作,讓人讀來就如醍醐灌頂。




風影寒沙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愛讀書、愛生活,不同的視角會讓你看到不同的世界。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唐詩四萬首,總有一首能夠打動我們的心靈。最近看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頗有感慨,特來與大家分享。

全詩為:

少小離鄉老大回, 鄉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年時期我離開家鄉去外面尋找未來,幾十年後等我再次回到家鄉的時候,我的口音並未改變,但是身體已老態龍鍾。家鄉早已沒有相熟之人,只有村口幾個嬉戲的兒童笑著問我:客人是從哪裡來的?

都說"揮不去的鄉愁,回不去的家鄉",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外面的世界,大學畢業之後一般都會遠離家鄉,去大都市尋找理想。

在我們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家鄉似乎很少被提起。但是當新春佳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這些遠離故土、漂泊在外的遊子,就會成為春運大軍中的一員,長途跋涉只為回到家鄉過年。

離開家才知道自己離不開家。如果說我們在外奮鬥的年輕人是一隻只的風箏,那麼家鄉就是那個握住風箏線的人,它指引著我們的方向和歸途。


海海文化閒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蘇子瞻這句話,本來就動人心魄,是我喜歡的詩句之一。人在極度悲涼的時候,才容易寫出感情真摯,悟透人生的深刻警語。六十多歲的蘇東坡即將走完人生歷程,卻偏偏又被貶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島,海南島是未經文明開化的荒蠻之地,還要經過波濤洶湧的瓊州海峽,經受風浪顛簸之苦。唐宋時期,很少有人被貶到哪裡。他的侍妾,僕人紛紛離他而去,只有朝雲陪他前往,但很快因為水土不服而離世。

中秋節到了,蘇東坡,一個人在海南,孤孤單單,不能和家人團聚,不能和朋友們歡飲達旦,不能吟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之語了。蘇軾只能一個人把盞悽然北望了。於是留下了這首《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㾿,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上片抒發人生若浮的感慨。相對於亙古不變的宇宙來說,人是多麼渺小,人生又是多麼短暫,真如做了一場大夢一般。李白曾有“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之句。轉眼之間,一年一度秋風又至,夜晚,長廊上,那片片落葉的聲響,總是令人黯然,令人心折骨驚。自然之秋,觸發了詞人敏感的心靈,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之秋,他在另一首詞中寫道“鏗然一葉”,一片悄然落下的樹葉,卻在他心中留下了鏗鏘的聲響,這是對歲月匆匆的感慨。

下片表達鬱悶淒涼的感情。酒是自己釀造的,不值幾個錢,愁悶的是沒有客人來訪。當時,政治氣候惡劣,新黨人物對元祐黨人進行瘋狂的報復打擊,還有幾個人敢與當年蜀派領袖來往。天氣常清,日月常明,可惜常被浮雲覆蓋。佛家禪宗六祖也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人性本清潔,所以煩惱都來自於客體。蘇軾用在這裡,表明自己心性本潔淨,只是遭小人讒譏陷害而已。中秋節了,我只能一人舉杯了,滿面淚痕地望著北方。



結束語:咀嚼品味蘇軾的淒涼沉痛之語,能讓我們得心靈得到憬悟與昇華。人生短暫,人生如夢,人生總是起起伏伏,一時的得與失,一時的傷與痛,又怎能奈何我們本來潔淨的心性。沉痛能讓我們洞察人生,更加珍惜當下不居的歲月。正是: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憂患人生,倍應珍惜。


江湖夜雨92


人生大夢,幾度秋涼。誰還沒有幾句唐宋詩詞打動過自己的內心?只不過,因年因事而異罷了。

如果你正失戀,可能你覺得“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正說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剛辭職,那麼你會覺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正好給了你無窮力量。

如果你正志得意滿,那麼你會感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或者正在準備“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每個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也就各不相同,鋤揚軒現在最喜歡的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上闕,“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下闕,“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文字很平常,但蘊含著人生至理:乾坤人生,正道而行,順其自然。


鋤揚軒


我比較喜歡杜牧的詩歌,他的“須知世路難輕進,豈是君門不大開”一句及其這首詩深深打動了我。


姜夔在《揚州慢》評價杜牧“杜郎俊賞、豆蔻詞工”,在我看來,這真是至論。“俊賞”二字既是就其風格而論,也是其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杜牧整體形象,晚唐的詩歌大多風骨孱弱,格調灰暗,杜牧的詩歌卻如出水的芙蓉,清新自工而沒有斧鑿的痕跡,自是才華“俊賞”,“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在帶給人們審美享受的同時,也繪製出了才俊風流、清高自賞的俊傑儒士形象,羨煞後人!

然而詩總與遠方伉儷情深,形影不離,近在眼前的往往只有苟且,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此言不虛也。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當我們收起滿眼的幻想開始審視自己,才發現:終究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杜牧似乎也不例外:

書懷寄中朝往還 杜牧 (唐)

平生自許少塵埃,為吏塵中勢自回。

朱紱久慚官借與,白題還嘆老將來。

須知世路難輕進,豈是君門不大開。

霄漢幾多同學伴,可憐頭角盡卿材。

(注:頷聯“白題”也作“白頭”)

題目,中朝即朝廷,往還即往來,此處當指老朋友、故交的意思,那題目也就很簡單了:寫給朝中老朋友的一首詩。

首聯開章自述平生心志,“塵埃”指世俗情事,陶淵明用過這個說法,“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中的“塵網”自是與山林歸隱生活相別的塵世生活,六祖慧能所做的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處“塵埃”又是與清淨佛齋生活對應的凡塵生活。“平生自許少塵埃”,清高自許,讀來自有一股佛道氣息,對句陡轉,“為吏塵中勢自回”,回者,易也,改變志向的意思,百折不回的回就是這個意思,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也是此意,“自許少塵埃”,懷抱自持,不食煙火,然而一入侯門深似海,官場向來都是一個醬缸,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又何其難也,當年的志向也就不可避免地漸漸改變了,穿上官服,烈火烹油,鮮花簇錦,卻也不由自主地滑向世俗的泥淖,與自己的初心漸行漸遠。

頷聯中的“朱紱”是古代禮服上的紅色蔽膝,常用來借指官服、官位,“借與”則是借緋,唐時規定官員的服色,四、五品服緋,未至五品者特許服緋,稱為“借緋”,杜牧多次擔任刺史,但未加朝散大夫階,所以只能說是“借緋”,自負才高,人生如夢,我還是隻是一個“借緋”的小官,難道就這樣終老於將來嗎?一生襟抱不曾開,哪裡甘心呢?

作者緊接著感嘆道“須知世路難輕進”,世路艱難,難以進取,這我也知道。仔細品味這句話,似是自嘲,又有一絲不滿鬱積於心中,這樣表達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危險的,杜牧非常識時務地反問道“豈是君門不大開”,難道是君王沒有大開求才之門嗎?當然不是,皇帝是英明的,大開攬才之路,只是我際遇不佳,難獲重用,自我詰問,規避了因言致罪的風險,也隱隱使心中的塊壘更顯醇厚沉鬱。

尾聯“霄漢幾多同學伴,可憐頭角盡卿材”,回想自己的同學好友,一個個頭角崢嶸,都早已成為卿相之才,真令人可羨可嘆。此聯中的“可憐”當是“可羨”的意思,《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可憐者,足可羨慕者也,但這裡的“羨慕”又讀出了怪怪的酸酸的味道,真的只是羨慕嗎?

朝廷的大門是對天下開放的,自己的同窗好友也一個個輔弼中樞,成為卿相之才,而自己自許是“少塵埃”的俊賞之才,卻只落得“借緋”(還是“久慚”,說明久居小官)的結果,時也?命也?

平靜的文字下,我們讀出了杜牧官場不得志的抑鬱和不滿,諷刺的是,有此抑鬱和不滿,哪裡還是那個“平生自許少塵埃”的修為之人嗎?看來真是“為吏塵中勢自回”,真的變了?!

人生難免還是會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耕讀小棧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這首詩是1279年,文天祥在江西兵敗後,被元軍所俘,在囚禁的船上寫就的,此時船正經過零丁洋,元朝大將軍張弘範多次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便寫了這樣一首詩。

這或許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尤其那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詩,還經常在用過的演草本背面,歪歪扭扭的寫這一句。我想這一句詩蘊含的精神能量早就已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流淌了千年,才能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過目不忘。

借用魯迅先生那句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無兩書房


《臨江仙》——品蘇東坡的江湖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我最喜歡蘇東坡的一首詞,是他的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平醒復醉》。這首詞的大意是這樣的:

  • 半夜我(東坡)從酒醉中醒來,感到頭依然昏昏沉沉。帶著濃重的醉意,我拄著藤杖東倒西歪的走回家。夜非常深了,大概已經三更了吧。家裡的門童早就睡著了,我從門外能聽到他雷鳴般的呼嚕聲,但卻敲不開門。沒辦法,我只能拄著藤杖站在門口,靜靜的聆聽遠處傳來的江流聲。

  • 半醉中,前朝往事湧上心頭,那些被冤枉被羞辱的經歷又一次擊中了我的心。為什麼?為什麼我的人生要揹負如此多的家國爭鬥,在蠅營狗苟、追名逐利中喪失了做自己的權利?空虛和疲乏不斷向我襲來,似乎要將我吞沒。夜風清涼如水,我嘆了口氣。從樹林的枝椏中望出去,月光下的江水像綢緞一樣平靜。不如我去乘一艘扁舟,從此縱情江海,再不回來。


這首詞作於蘇東坡被貶謫黃州之後。相傳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擔任了團練副使,即無權也無錢,生活一度非常窘迫。

然而,物質貧乏了,精神卻越發豐富起來。相傳,在黃州時,由於地位低微,他便乾脆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換上了農人的短衣,終日與農人們廝混在一處,不僅學會了耕作,還自己修了一處神仙般的東坡雪堂。

除了勞作和建築庭院,蘇東坡最愛的就是與摯友們一起喝酒吟詩。田園生活逐漸修復了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中受到的心靈摧殘,也讓他逐步感受到了農人生活的恬淡輕鬆。他再也不用壓抑自己的內心,每天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錯;更不必每天按部就班上朝退朝,猜測皇帝的喜怒哀樂;更不用管什麼新政舊政,被夾在兩派之間反覆折磨。

生平第一次,他能夠像個莊稼漢一樣,從自己親手打出的井裡舀一碗甘甜的泉水,跟孩子們一起痛飲;能夠看著自己種出的水稻結出沉甸甸的稻穗;能夠跟妻子一起用自家的糧食釀出甘醇的美酒;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便佈置自己的農林和莊園。

到了夜裡,幾個不同秉性的好友湊在一起,釣幾尾江魚,摘一把青菜,燒一碗東坡肉,掬一捧明月,就著清風下酒。

杯晃交錯之間,你罵我一句,我笑你一聲,口無遮攔得彷彿幾個淘氣的孩子。喝多了,隨便找一塊草地一躺,一覺便睡到三更半夜、月落西江。家人知道他們的稟賦和喜好,並不去尋。只待他們自己酒醒後回家。

在這樣神仙般的日子裡,蘇東坡的創作天賦得到了全面爆發。不僅創作出了許多知名的詞句,還自成一家,成為了豪放派的掌門人。那首著名的《念嬌奴*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都是寫於這個時期。

還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也是作於這段時間。

不僅如此,在這個時期,他的書法也突飛猛進,現珍藏於臺北故宮的《寒食帖》也是在黃州寫出來的。

想當年,蘇東坡和幾個老友,斜臥於半山坡上,和著月光,喝著美酒,談古論今,笑談詩詞,該是無比暢快又瀟灑的生活吧~


我的枝枝蔓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聽風。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代: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在宋代詞人中柳永身世著實堪憐。由於作了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忤逆了宋仁宗聖意以後,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鬱郁不得志後厭倦官場,沉溺於市井生活尋求寄託。一生致力於填詞,製作了大量的慢詞,對詞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柳永一生流連於娼館酒樓間,大部分詞都是描述歌伎們生活的,所以深受歌伎姐妹們喜愛,當時的歌伎中甚至流傳這樣一句話,"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去世時是歌伎們集資營葬。

想想真是諷刺啊,空負一身的絕世才華,因一句牢騷話就被最高統治者拋棄,反不及最下層的歌伎市井之人愛才惜才,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啊。


聽風軒主


人生多愁,樂觀面對。

真對人生沉浮悲涼,愁絲纏綿。用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則最為恰當貼切。尤其是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更為形象,實感真切,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靈。因為,“愁”本身是一種虛幻之物,看不見摸不著。而在作者筆下,卻有形有色,把無形多緒的哀愁,比喻成浩浩蕩蕩奔流的長江之水,映入眼簾,藏入心境一樣,形象生動。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形象概括並真實道出了作者的多愁人生,從南唐之主淪為亡國之君的無限哀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更為感人。正象大珠小珠落玉盤,富有形象逼真之感。把人生世事多艱,愁絲纏綿描繪的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把內心久鬱的哀愁,比做一汪滿滿恣意放肆,纏綿不斷,晝夜不息,浩蕩奔放的江水一樣。用如此的擬物之筆把作者內心溢漫的哀愁,一股腦的傾倒了出來。把內心無限的愁絲用“一江春水”形象地和盤托出,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句詩既形象逼真地概括出了作者興衰沉浮的一生,又道之了他做亡國之君後的內心哀愁。而又形象地說明了每個人的一生,都象做夢一樣,既有著歡樂,又伴隨著哀愁 。特別是跌入人生底谷,那更是悲上加悲,愁上添愁。真的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總之,人生雖然如夢,悲涼幾度,但必須正視現實,樂觀面對。多將哀愁變樂歡,幸福快樂每一天。


馬現合


 

說到能夠打動人心的詩詞,一句太少,千句不多。

在浩瀚的詩山詞海中,有太多詩句能與心靈發生碰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天生我材必有用”,已是豪放之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已是婉約之極。詩詞,帶給我們太多的激勵與柔情。

而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天時地利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詩詞的魅力。

初讀不知詞中意,再讀已是詞中人,想必是每個人的詩詞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