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摘 要 介紹了玫瑰茄的生物學特性,並對玫瑰茄在橡膠園間作時,種植地選擇、栽培方法、播種時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採收與保存等栽培技術措施做了詳細陳述,並分析了膠園間作玫瑰茄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膠園間作玫瑰茄對提高膠農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種植。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1、玫瑰茄生物學特性

玫瑰茄是錦葵科木槿屬,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粗壯藥食兩用草本經濟植物。根據玫瑰茄的葉片來分,玫瑰茄品種有雞腳紅葉,雞腳綠葉和普通葉3個品種。普通葉莖稈粗壯,分枝多併發達,花萼肉質肥大,是理想採萼栽培品種。本次在橡膠幼林間作的玫瑰茄是從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普通葉玫瑰茄品種。玫瑰茄屬熱帶、亞熱帶短日照作物,生育期180~210 d,喜光,喜溫,忌早霜,在25~30℃生長最佳;不耐低溫,低於15℃易受凍害。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本次栽培的玫瑰茄為圓錐狀直根系,側根發達,紮根深,主根入土深可達35 cm,側根多耐旱不耐澇,對土壤適應性廣,耐瘠薄,在平原、丘陵、山地、河灘均可栽培,在中等或中下肥力的砂質壤土和pH 6~8的土壤中生長良好。莖杆、葉脈、花萼為紫紅色,莖杆皮質堅韌。莖杆較粗的圍徑達30 cm,主幹多分枝,葉互生,葉片掌狀,綠色,邊有鋸齒形。花為無限花序,單花腋生,離瓣,花冠直徑5 cm左右,花萼杯狀,疏生粗毛及刺,授粉後迅速發育膨大,五枚裂片,紫紅色,因此得名玫瑰茄。在夏秋期間開花,花期長,花萼紫紅色,花瓣白色,花冠淡黃色,葉片綠色,莖紫紅色,每當開花季節,紅、綠、黃、白相間,十分美麗,素有 “植物紅寶石”美譽。果實為蒴果,卵圓形,每果3~5室,有種子26~33粒,種子腎臟形,暗褐色,千粒重34.8~39.2 g,乾花萼與幹種子重量比接近1∶1。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2、種植地選擇

玫瑰茄適應性強,耐乾旱、耐貧瘠,沙質或黏質土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有利於獲得高產,土壤微酸性的較好。在普通橡膠園間作玫瑰茄除了考慮土壤因子,還要考慮光照因子。因為玫瑰茄喜光,為短日照作物,所以一般選擇未開割膠園,橡膠樹齡為5 a以下或者遮光度少於50%的膠園。在全週期膠園不用考慮橡膠樹齡,玫瑰茄能正常生長髮育,產量、品質不受影響。定植前,將膠園深翻改土,間作玫瑰茄時必須離橡膠樹頭1m以外的行距上,株距中間不能定植。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3、栽培方法

玫瑰茄既可以播種栽培,也可以扦插栽培。播種栽培通常採用2種方法:直接播種和苗床播種。直接播種是翻地整地完後,挖穴直接放種子,每穴放種子2~4粒,然後覆上2~3 cm厚的細土層覆蓋種子,一般3~5 d種子就會發芽;苗床播種,苗床選擇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即選擇土壤疏鬆的菜園或較肥沃的旱地,苗床畦面寬約1 m,高15~20 cm,可條播或撒播,株行距5 cm×8 cm。種子在苗床發芽後,約20 d或者苗高10~15 cm時,選擇陰雨天氣移栽。扦插栽培,玫瑰茄植株生長至70~80 cm後,結合打頂修枝,剪取長15~20 cm半木質化枝條直接在大田扦插種植。扦插後噴霧或澆水保溼,10 d左右生根發芽,極易成活。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種植密度根據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則。根據土壤肥瘦,每667m2種植1000~2000株,直接播種的定苗時,肥地留單株,瘦地留2株,小苗移栽的種植株行距,肥地為100cm×66cm,每667m2種植1 000株;中等肥地66 cm×80 cm,每667m2種植1 250~1 500株,山坡、瘦薄地為66 cm×50 cm,每667m2種植2000株。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4、播種時間

在海南,一般每年的3~6月份都可以播種,只要土壤地溫高於20℃就可以開始準備苗床播種育苗。有文獻指出:玫瑰茄系短日照植物,早播並不能早收。過早播種不僅延長管理時間,而且易造成徒長。延遲到7月播種,則因生長期過短而影響產量和品質。本次間作玫瑰茄的膠園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速生豐產示範基地,這次示範種植沒有出現早播並不能早收現象,第1批在2017年4月13日播種,2017年8月20日開始摘果,第2批在2017年5月17日播種,於2017年9月10開始摘果。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5、肥水管理

玫瑰茄是耐旱怕澇的植物,如果是育苗移植的,在苗期需澆水保持土壤溼潤,大田定植成活後,一般不需要灌溉。現蕾開花期遇乾旱易造成落花落蕾,花萼肥大期保持土壤溼潤,但不可缺水和積澇。土地平整低窪的地塊,逢連續陰雨,注意挖溝排澇,以防死苗、根腐病的發生。玫瑰茄一般不需施太多肥料,但在貧脊的旱坡地、苗長勢差的要適當追施肥料,施肥宜早不宜遲,在一個生理期內,一般施肥1~2次即可。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第一次施肥,挖穴直播的可在苗高10 cm以上,間苗後開始追肥,育苗移栽的可在定植後20 d追肥,每公頃用尿素、複合肥或鉀肥75~100 kg,避免雜草與玫瑰茄爭肥水,施肥前要進行中耕除草、培土,距植株30 cm左右穴施,並蓋土。有條件的也可以施用水肥或土雜肥,如沼氣液肥。施沼液肥按1∶1的比例兌水淋施,7~10 d施1次,一般施1~2次沼氣液肥就能促進根系發育。第二次施肥是在開始出現花蕾時進行,施肥前清除雜草,每公頃澆施複合肥150~200 kg,磷酸二氫鉀100 kg。磷酸二氫鉀也可以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兌水按磷酸二氫鉀含量1%~2%的濃度,葉面噴施1~2次,這樣能促能使玫瑰茄催花保果,促進花萼膨大,提高產量。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玫瑰茄產量主要取決於單株結果數,單株結果數與植株分枝數呈正相關,為了提高產量也有采用施肥和打頂等措施促進植株分枝,增加結果數。從本次示範種植的情況看,育苗後再移植大田的一般分枝較多,不需要打頂修枝。大田直接播種種植的植株分枝相對而言會少一些,在種子出苗40~60 d後,或者在植株長至70~80 cm,開始打頂修枝,剪除嫩芽高度20~25 cm,加強肥水管理促進側枝萌發。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6、病蟲害防治

玫瑰茄抗病能力強,病蟲害發生較少,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花葉病、枯萎病、根腐病、基腐病、灰黴病和白化苗,搞好種植地輪作,大面積發病的較少,只有20世紀90年代由於天氣連續陰雨,在雲南景洪有大面積的玫瑰茄發生基腐病的報道。立枯病或根腐病等病害可用 800倍多菌靈和 500~600倍退菌特混合噴霧;灰黴病發生時,可用75%白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預防,或者用50%腐黴威可溼性粉劑1 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120倍液噴霧,根腐病可用50%多菌靈粉劑800倍液、或退菌特噴霧同時用77%可殺得400液灌防治。立枯病、花葉病、枯萎病發生時,可噴霧50%多菌靈或甲基託布津進行防治。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7、採收與保存

玫瑰茄種植後120 d左右後,就可以開始採收已經成熟的萼片,成熟度識別是花萼由淡紅色轉入紫紅,花苞內的籽粒變硬或呈褐色,或者花萼包裹的種皮裂開表明果實已經成熟。適時採收是保證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收穫過早,萼片發育不全,果小、量少、質差。充分成熟的萼片,色正、肉質厚、產量高。收穫過晚,植株倒伏,下部萼片黴爛,色澤差,品質差。一般先採摘下部花萼,再中部花萼,最後上部花萼,避免一次性採收。採摘要選擇晴天的上午,樹葉露水乾後開始進行,用剪刀齊果柄基部剪下,不宜硬撕硬摘,以免損傷植株和不易脫萼。一般7~10 d可以採收1次,可持續40~50 d,可採4~5次。採回後的茄果經晾曬失水,萼片由脆變軟時,即可組織人力進行脫萼,方法是一隻手握住果萼,另一隻手用水筆套口徑大小的金屬管、竹管或自身果柄頂住果實基部,將圓果推出,使花萼與果實分離,保持花萼的完整。也可用專業的脫萼器脫萼。脫萼後果實和萼片分開及時晾曬,切忌用火烘烤。一般採用水泥場地、席類等物作為晾曬工具自然晾曬風乾,有烘乾機的,烘乾時的溫度不能超過50℃進行烘乾

。晾曬或烘乾至含水量低於13%即可裝袋備售。曬乾後要及時保存,玫瑰茄花萼富含糖和有機酸,很容易發生黴變,要用乾淨的塑料袋包裝,避免吸溼回潮,果實曬乾去殼後,清潔的種子,可供榨油和作第二年種植的種子使用。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收穫幹萼片產量在1 500~2 250 kg/hm2。

橡膠幼林間作玫瑰茄栽培技術,學習幾點,枝頭滿是花苞

8、結論與建議

玫瑰茄屬熱帶經濟作物,它具有藥用和食用價值,在橡膠幼林膠園間作,不但有較好的經濟效益,還有較好的生態效益,玫瑰茄屬一年生作物,玫瑰茄枝葉繁茂,經粗算鮮葉重量達到15 t/hm2。到作物收成時,枝葉全部乾枯是膠園的良好有機肥,對膠園土壤起到很好的改良作用。玫瑰茄栽培技術簡單,病蟲害少,玫瑰茄花萼加工成各種食品後經濟價值提高到7~8倍。最近一些研究發現,玫瑰茄多酚提取物具有抗白血病活性,引起科研人員很大的興趣和社會關注,玫瑰茄將成為一種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開發的藥用植物,開發利用潛力巨大。這在天然橡膠價格低迷時,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會給廣大膠農和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值得推廣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