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摘 要 介绍了玫瑰茄的生物学特性,并对玫瑰茄在橡胶园间作时,种植地选择、栽培方法、播种时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保存等栽培技术措施做了详细陈述,并分析了胶园间作玫瑰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胶园间作玫瑰茄对提高胶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种植。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1、玫瑰茄生物学特性

玫瑰茄是锦葵科木槿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粗壮药食两用草本经济植物。根据玫瑰茄的叶片来分,玫瑰茄品种有鸡脚红叶,鸡脚绿叶和普通叶3个品种。普通叶茎秆粗壮,分枝多并发达,花萼肉质肥大,是理想采萼栽培品种。本次在橡胶幼林间作的玫瑰茄是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普通叶玫瑰茄品种。玫瑰茄属热带、亚热带短日照作物,生育期180~210 d,喜光,喜温,忌早霜,在25~30℃生长最佳;不耐低温,低于15℃易受冻害。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本次栽培的玫瑰茄为圆锥状直根系,侧根发达,扎根深,主根入土深可达35 cm,侧根多耐旱不耐涝,对土壤适应性广,耐瘠薄,在平原、丘陵、山地、河滩均可栽培,在中等或中下肥力的砂质壤土和pH 6~8的土壤中生长良好。茎杆、叶脉、花萼为紫红色,茎杆皮质坚韧。茎杆较粗的围径达30 cm,主干多分枝,叶互生,叶片掌状,绿色,边有锯齿形。花为无限花序,单花腋生,离瓣,花冠直径5 cm左右,花萼杯状,疏生粗毛及刺,授粉后迅速发育膨大,五枚裂片,紫红色,因此得名玫瑰茄。在夏秋期间开花,花期长,花萼紫红色,花瓣白色,花冠淡黄色,叶片绿色,茎紫红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白相间,十分美丽,素有 “植物红宝石”美誉。果实为蒴果,卵圆形,每果3~5室,有种子26~33粒,种子肾脏形,暗褐色,千粒重34.8~39.2 g,干花萼与干种子重量比接近1∶1。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2、种植地选择

玫瑰茄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沙质或黏质土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获得高产,土壤微酸性的较好。在普通橡胶园间作玫瑰茄除了考虑土壤因子,还要考虑光照因子。因为玫瑰茄喜光,为短日照作物,所以一般选择未开割胶园,橡胶树龄为5 a以下或者遮光度少于50%的胶园。在全周期胶园不用考虑橡胶树龄,玫瑰茄能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不受影响。定植前,将胶园深翻改土,间作玫瑰茄时必须离橡胶树头1m以外的行距上,株距中间不能定植。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3、栽培方法

玫瑰茄既可以播种栽培,也可以扦插栽培。播种栽培通常采用2种方法:直接播种和苗床播种。直接播种是翻地整地完后,挖穴直接放种子,每穴放种子2~4粒,然后覆上2~3 cm厚的细土层覆盖种子,一般3~5 d种子就会发芽;苗床播种,苗床选择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即选择土壤疏松的菜园或较肥沃的旱地,苗床畦面宽约1 m,高15~20 cm,可条播或撒播,株行距5 cm×8 cm。种子在苗床发芽后,约20 d或者苗高10~15 cm时,选择阴雨天气移栽。扦插栽培,玫瑰茄植株生长至70~80 cm后,结合打顶修枝,剪取长15~20 cm半木质化枝条直接在大田扦插种植。扦插后喷雾或浇水保湿,10 d左右生根发芽,极易成活。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种植密度根据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则。根据土壤肥瘦,每667m2种植1000~2000株,直接播种的定苗时,肥地留单株,瘦地留2株,小苗移栽的种植株行距,肥地为100cm×66cm,每667m2种植1 000株;中等肥地66 cm×80 cm,每667m2种植1 250~1 500株,山坡、瘦薄地为66 cm×50 cm,每667m2种植2000株。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4、播种时间

在海南,一般每年的3~6月份都可以播种,只要土壤地温高于20℃就可以开始准备苗床播种育苗。有文献指出:玫瑰茄系短日照植物,早播并不能早收。过早播种不仅延长管理时间,而且易造成徒长。延迟到7月播种,则因生长期过短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本次间作玫瑰茄的胶园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速生丰产示范基地,这次示范种植没有出现早播并不能早收现象,第1批在2017年4月13日播种,2017年8月20日开始摘果,第2批在2017年5月17日播种,于2017年9月10开始摘果。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5、肥水管理

玫瑰茄是耐旱怕涝的植物,如果是育苗移植的,在苗期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大田定植成活后,一般不需要灌溉。现蕾开花期遇干旱易造成落花落蕾,花萼肥大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可缺水和积涝。土地平整低洼的地块,逢连续阴雨,注意挖沟排涝,以防死苗、根腐病的发生。玫瑰茄一般不需施太多肥料,但在贫脊的旱坡地、苗长势差的要适当追施肥料,施肥宜早不宜迟,在一个生理期内,一般施肥1~2次即可。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第一次施肥,挖穴直播的可在苗高10 cm以上,间苗后开始追肥,育苗移栽的可在定植后20 d追肥,每公顷用尿素、复合肥或钾肥75~100 kg,避免杂草与玫瑰茄争肥水,施肥前要进行中耕除草、培土,距植株30 cm左右穴施,并盖土。有条件的也可以施用水肥或土杂肥,如沼气液肥。施沼液肥按1∶1的比例兑水淋施,7~10 d施1次,一般施1~2次沼气液肥就能促进根系发育。第二次施肥是在开始出现花蕾时进行,施肥前清除杂草,每公顷浇施复合肥150~200 kg,磷酸二氢钾100 kg。磷酸二氢钾也可以作为叶面肥进行喷施,兑水按磷酸二氢钾含量1%~2%的浓度,叶面喷施1~2次,这样能促能使玫瑰茄催花保果,促进花萼膨大,提高产量。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玫瑰茄产量主要取决于单株结果数,单株结果数与植株分枝数呈正相关,为了提高产量也有采用施肥和打顶等措施促进植株分枝,增加结果数。从本次示范种植的情况看,育苗后再移植大田的一般分枝较多,不需要打顶修枝。大田直接播种种植的植株分枝相对而言会少一些,在种子出苗40~60 d后,或者在植株长至70~80 cm,开始打顶修枝,剪除嫩芽高度20~25 cm,加强肥水管理促进侧枝萌发。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6、病虫害防治

玫瑰茄抗病能力强,病虫害发生较少,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花叶病、枯萎病、根腐病、基腐病、灰霉病和白化苗,搞好种植地轮作,大面积发病的较少,只有20世纪90年代由于天气连续阴雨,在云南景洪有大面积的玫瑰茄发生基腐病的报道。立枯病或根腐病等病害可用 800倍多菌灵和 500~600倍退菌特混合喷雾;灰霉病发生时,可用75%白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或者用50%腐霉威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20倍液喷雾,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粉剂800倍液、或退菌特喷雾同时用77%可杀得400液灌防治。立枯病、花叶病、枯萎病发生时,可喷雾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防治。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7、采收与保存

玫瑰茄种植后120 d左右后,就可以开始采收已经成熟的萼片,成熟度识别是花萼由淡红色转入紫红,花苞内的籽粒变硬或呈褐色,或者花萼包裹的种皮裂开表明果实已经成熟。适时采收是保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收获过早,萼片发育不全,果小、量少、质差。充分成熟的萼片,色正、肉质厚、产量高。收获过晚,植株倒伏,下部萼片霉烂,色泽差,品质差。一般先采摘下部花萼,再中部花萼,最后上部花萼,避免一次性采收。采摘要选择晴天的上午,树叶露水干后开始进行,用剪刀齐果柄基部剪下,不宜硬撕硬摘,以免损伤植株和不易脱萼。一般7~10 d可以采收1次,可持续40~50 d,可采4~5次。采回后的茄果经晾晒失水,萼片由脆变软时,即可组织人力进行脱萼,方法是一只手握住果萼,另一只手用水笔套口径大小的金属管、竹管或自身果柄顶住果实基部,将圆果推出,使花萼与果实分离,保持花萼的完整。也可用专业的脱萼器脱萼。脱萼后果实和萼片分开及时晾晒,切忌用火烘烤。一般采用水泥场地、席类等物作为晾晒工具自然晾晒风干,有烘干机的,烘干时的温度不能超过50℃进行烘干

。晾晒或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3%即可装袋备售。晒干后要及时保存,玫瑰茄花萼富含糖和有机酸,很容易发生霉变,要用干净的塑料袋包装,避免吸湿回潮,果实晒干去壳后,清洁的种子,可供榨油和作第二年种植的种子使用。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收获干萼片产量在1 500~2 250 kg/hm2。

橡胶幼林间作玫瑰茄栽培技术,学习几点,枝头满是花苞

8、结论与建议

玫瑰茄属热带经济作物,它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在橡胶幼林胶园间作,不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玫瑰茄属一年生作物,玫瑰茄枝叶繁茂,经粗算鲜叶重量达到15 t/hm2。到作物收成时,枝叶全部干枯是胶园的良好有机肥,对胶园土壤起到很好的改良作用。玫瑰茄栽培技术简单,病虫害少,玫瑰茄花萼加工成各种食品后经济价值提高到7~8倍。最近一些研究发现,玫瑰茄多酚提取物具有抗白血病活性,引起科研人员很大的兴趣和社会关注,玫瑰茄将成为一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这在天然橡胶价格低迷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给广大胶农和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种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