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題】 高中語文

魏矼,唐丞相知古後也。紹興元年,會星變,矼力言大臣黜陟

不公,所以致異。上識其忠,擢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內侍李廙飲韓世忠家,刃傷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內侍出入宮禁,而狠戾發於杯酒,乃至如此,豈得不過為之慮?建炎詔令禁內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預朝政,違者處以軍法,乞申嚴其禁。”於是廙杖脊配瓊州。劉豫挾金人入寇.宰相趙鼎決親征之議,矼請扈從,因命督江上諸軍。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將權均勢敵,又懷私隙,莫肯協心。矼首至光世軍中,諭之日:“賊眾我寡,合力猶懼不支,況軍自為心,將何以戰?為諸公計,當思為國雪恥,釋去私隙,不獨有利於國,亦將有利其身。”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繪使金回,約再遣使,且有恐迫語。矼請罷“講和”二字,飭厲諸將,力圖攻取。會金屢敗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館伴使,矼言:“頃任御史,嘗論和議之非,今難以專論。”秦檜召矼至都堂,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陳敵情難保,檜諭之曰:“公以智料敵,檜以誠待敵。”矼曰:“相公固以誠待敵,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耳。”檜不能屈,乃改命吳表臣。詔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從、臺諫條奏來上。矼言:“賊豫為金人所立,為之
北面,陛下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何藉於金國乎?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搢紳與萬民一體,大將與三軍一體,令陛下詢於搢紳,民情大可見矣。慾望速召大將,詳加訪問,以塞他日意外之憂。大將以為不可,則其氣益堅,何憂此敵。”未幾,丁父憂。免喪,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舉太平興國宮,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內艱以卒。

(選自《宋史·魏矼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

B.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

C.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

D.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遷。古代“擢”“遷”表示晉升官職,“謫”表示貶官。

B.扈從,皇帝出巡時的護駕侍從人員,此指宰相趙鼎主張親征,魏矼請求跟隨皇帝前往。

C.北面,指面向北。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D.丁內艱,指遭遇母親去世。“丁艱”即“丁憂”,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須停職守喪。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魏矼憂心朝政,主張嚴明法紀。發生星變時,他趁機進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過失;當內侍李廙犯法時,他力主嚴明法紀。

B.魏矼有大局觀念,能團結人心。劉豫入侵時,他親自到軍中說服劉光世放下私仇為國雪恥,此舉使韓世忠、張俊感動並協同作戰。

C.魏矼忠心耿耿,反對講和。面對金人的恐嚇逼迫,他請求皇上勸勉眾將再戰;當秦檜試圖說服他時,他加以拒絕,指出秦檜思慮不周之處。

D.魏矼言辭犀利,見識超人。他認為皇上承襲祖業,不需要顧念金國,應該斟酌民意、詢問長官,長遠考慮,以防後患。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建炎詔令禁內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預朝政,違者處以軍法,乞申嚴其禁。(5分)


(2)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5分)


[答案]

1.D從“光世許之”中的專有名詞“光世”分析,其謂語是“許”,那麼賓語“之”後要停頓;從“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中的動詞“勸”“貽”和“示”分析,“貽”和“示”兩個動作都是光世發出的,由此判斷“二帥”不能與“示”連用,排除A、C兩項;“二帥復書交歡”,“交歡”的主語是“二帥”,其間不能斷開,排除B。

2.A“遷”指晉升或調動官職。

3.B“此舉使韓世忠、張俊感動並協同作戰”理解有誤,文中說劉光世寫信給二帥後,二帥回信表達友好之意,最終“眾戰屢捷”。

4.(1)建炎年間詔令皇宮內侍不許結交掌管軍隊的官吏以及干預朝政,違者以軍法處置。請求重申嚴明這一禁令。(得分點:“交通”“預”“申”各1分,大意2分)

(2)陛下既然想為親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與動亂的關鍵,斟酌群情,選擇經久可行之計施行。(得分點:“少”“審”“酌”各1分,大意2分)


魏矼,是唐代丞相魏知古的後代。紹興元年,適逢星變,魏矼極力進言大臣升降不公,所以導致天有異象。皇上看出他的忠心,提拔他為監察御史,升任殿中侍御史。內侍李廙在韓世忠家飲酒,用刀砍傷制弓的匠人,因此被捕。魏矼說:“在宮中侍奉的人出入皇宮,因為飲酒而行兇,竟然到了這個地步,怎能不為此感到憂慮?建炎年間詔令皇宮內侍不許結交掌管軍隊的官吏以及干預朝政,違者以軍法處置。請求重申嚴明這一法令。”於是李廙獲杖脊之刑並被髮配瓊州。劉豫倚仗金兵入侵,宰相趙鼎主張皇帝親征,魏矼請求跟隨皇帝前往,於是命他監督江上的眾軍。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將權勢均等,又各自懷有私人的嫌隙,不肯齊心協力。魏矼首先到劉光世軍中,告訴他說:“賊眾我寡,合力還怕不能支撐,何況眾軍各懷私心,將如何作戰?為各位考慮,應當想著為國雪恥,消除私人間的嫌隙,不僅只是有利於國家,也將有利於你們自身。”劉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勸他送信給其他兩位大帥,表示沒有別的意思,兩位大帥也回信表達友好之意。劉光世把書信呈送給皇上,從此眾軍屢戰屢勝,軍聲大振。皇上到了平江,魏良臣、王繪出使金回來,約定再派使節,並且有恐嚇逼迫的話。魏矼請求取消“講和”二字,勸勉眾將士,力圖攻取(金)。恰逢金屢敗逃跑,使節也沒有(再)派遣。八年,金使節進入國境,皇上任命魏矼充當館伴使,魏矼進言說:“前不久任御史,曾經討論和議的錯誤,現在難以擅自評論。”秦檜召魏矼到都堂,問他不主張議和的原因,魏矼詳細地陳述敵情的難以預料之處,秦檜對他說:“你以智衡量敵情,我以誠待敵。”魏矼說:“相公固然是以誠待敵,但恐怕敵人不以誠待相公。”秦檜不能說服他,於是(皇上)改令吳表臣為館伴使。皇帝下詔讓金使節進入國境,打算委屈自己以商議恢復和平,命令侍從、臺官、諫官逐條上奏。魏矼說:“賊人劉豫是由金人所立,北面稱臣,陛下繼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顧念金國什麼呢?陛下既然想為親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與動亂的關鍵,斟酌群情,選擇經久可行之計施行。百官與萬民一體,大將與三軍一體,現在陛下詢問百官,民情大體可以知道了。希望速召大將,詳加詢問,以防止將來意外的憂患。大將認為不可以,那麼他們的志氣就會更加堅定,何憂此敵。”不久,父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授任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不去上任。改為提舉太平興國宮,從此為宮觀官,一共四任。為母親守喪時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