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選材”獎勵出實招

■本期話題·中小學思政課教師

上好中小學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面對開好中小學思政課這一時代課題,杭州市上城區立足區域實際,推動四個統籌,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統籌思政課教師人選。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中小學思政課成敗的關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創新思想,藉助一切可用資源,選好配好人員。

優化教師入口。鼓勵基層學校積極與高校對接,從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德育等相關專業畢業生中,物色適合從事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優秀人才,近3年,我區重點招聘11人。

優選教師轉崗。著力指導轄區各校,在班主任隊伍及語文、社會等學科教師中,優選政治覺悟高、教學業務精的教師,轉崗為思政課專職教師。

注重借勢聚力。區四套班子領導每學期到轄區學校為師生作黨史、時政等專題講座。我作為教育局長,也帶頭進學校上思政課。特聘當地社科聯等部門專家為思政課導師,有效拓展了我區師資的來源。

現在,上城區的學校書記、校長上思政課已成為常態,僅2019年下學期就有684人次走進課堂。其中,杭州師範大學附屬第一小學書記孫麗女還被杭州市總工會評為“十佳最美思政教師”。

統籌思政課教師培訓。圍繞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總體要求,上城區全面加強思政課教師培訓。

利用好地方資源。凸顯浙江省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優勢,有計劃地安排思政課教師到嘉興南湖、義烏小商品市場、小營紅巷、安吉“兩山”理論發源地等實踐基地學習。與本地高校合作,建立全國首家中小學思政研究院,提升研究水平,形成濃厚氛圍。

做實日常研訓。籌劃落實思政課教師到黨校輪訓、參與志願服務,切實培養有“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思維、公共參與”特質的優秀思政教師隊伍。每年開展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全體校長書記參與觀摩,開展優秀教學設計、案例、“一師一優課”等評選,僅2019年就有143人次在省、市、區各類競賽中獲獎,以評促研。杭州中學查李老師在研訓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中學思政課教師優質課評比特等獎。

統籌考核評價及激勵機制。上城區在教師成長“五階段、四梯隊、多維度”系列平臺中,單列思政課教師維度,2019年一星級優秀教師評比就有46位思政課教師上榜,與上一屆相比,增幅達40%。在區特級教師評選、區學科帶頭人評比等方面,全面打通榮譽通道。同時,在職稱評審、課題立項、海外研修等多方面,給予傾斜政策。2019年思政課教師參與高級、一級教師職稱評選的通過率達到80%。

為了進一步激勵思政課教師,上城區不僅增加了政府投入,還調動了教育基金會等社會力量。2019年,為20年堅持思政教育的教師頒發“紅梅獎”,一次性獎勵5萬元。目前,上城區正在研究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獎勵性績效考核機制。

統籌短期及長期發展規劃。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長期以來,在各地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總量還不夠,專業化水平還不高,因此,在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上城區注意長短結合。短期內,通過存量編制統籌調整等方式,保障專職教師數量。通過課堂教學研究、強化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長遠來看,上城區將通過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與黨建工作相結合,鞏固陣地建設,拓展疆域界限,與“區域行走德育”“家長執照”等工程相結合,發揮學校社會家庭聯動效應。在區域教育“十四五”規劃等一系列長遠規劃中,落實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7日第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