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人性是物性的綻放,知性同樣如此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談過。


感性邏輯是生物最初期的一種感知外界的方式,能被自身獨特的感應屬性感知到皆為自身的依存條件;

同時我們也知道,理性邏輯的核心是邏輯推理,是在具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進行邏輯推理進而獲得適合自身的依存條件.


那麼生物是如何從感性邏輯過渡到理性邏輯?為什麼理性邏輯載體又必須要理性邏輯才能獲得穩定存在?

......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壹|-

何謂知性邏輯?


知性是指感知對象由一變多。

而主體在單位時間內只能有一個依存對象時,必須對感知對象加以篩選從而做出判斷,即判別求斷後才能獲得最適合自身穩定存在的依存條件;

這才是狹義的知性,是人類感知系統中作為特定感知層級的知性.


知性是受兩種方式影響下的自動化行為:

一:由遺傳物質如DNA決定的自動化機體行為.

例如螞蟻築造的巢穴,是沒有任何預先的圖紙、設計的,但是最終築造的巢穴卻是完全可以媲美人類建築的;

再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同樣也是沒有任何推理設計的,是完全憑藉蜜蜂自身的本能所建造的;

所以無論是螞蟻建造的蟻穴,還是蜜蜂的蜂巢都是被螞蟻、蜜蜂的DNA直接控制所導致的,而這種寄存在DNA中的生物本能是通過上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年才逐步建構的.

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二:是推理邏輯沉澱下的自動化機體行為;

前一種稱為純粹知性,沒有任何主觀意識的推理邏輯,而後者是理性邏輯沉澱下的知性,二者不可分割,融為一體.

比如一個不會騎自行車的人開始學車時,一定是大腦的思維更多,會去分析判斷該如何如何做才能學會;

而一旦學會以後,這種騎車的動作隨即就成為了一種本能的肢體行為,無論過多久,一旦碰到自行車也能穩定自如的騎行,而且還可以到處看甚至玩手機,而騎車本身則成了一種自動化的行為,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分析.


也就是說知性是建立在體制性狀(包括組織、器官、肢體等)上由遺傳物質控制的一種自動化本能的感應屬性代償;


而非建立在大腦皮層上的邏輯推理...

知性是載體通過數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基因變異才逐步形成的,是完全由DNA決定的肢體行為,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任何一個脊椎動物的體質性狀本能.

如性器官會有本能性的繁衍意志衝動;

胃有自動生成求存的意志衝動;

一旦手裡拿著錘子就任何外物都是釘子,都想用錘子去敲;


這些組織、器官、肢體會產生本能性的自動化行為使人類能夠做出維護生存繁衍,因此體質性狀為主導的生物的大腦,類似一個傳達組織、器官、肢體信息行為的一種意識整合工具,並不具有過多的獨立推理意識,僅僅是依據自身機體提供本能攜帶的意志去完成或者配合實現對應的行為.


所以我們說:

知性是雙向的來源,包括知性對感性的整理結果從而改造自身,也包括理性之知沉澱下來的部分

而且意向作為知性本能的導向既包括對感性的辨析(如感應者的有所感有所不感),也對顯意識起決定作用”


-|貳|-

知性邏輯的由來


感性直觀的生物直接應對自己的依存物。

不需要辨別判斷對象是否屬於自己的依存物,只要能感知到對應的依存條件,這個依存條件就是適合自己生存的.

就好比單細胞形成之前的胞飲,能感知到什麼就吞什麼.

當外部世界發生變化,主體和客體都會分化

於是對象增加,感性直觀的生物就會面臨多樣分化的依存物,這個時候就會面臨多種選擇.

此時感性直觀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快速分化的主體,所以那些快速分化的主體必須代償出能夠更高效實現判斷求別的感應方式,必須從多種選一.

知性由此產生。

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

此時主宰知性載體的核心是基因的遺傳變異,其辨別判斷必須通過自身的某個組織和器官、肢體自帶特性才能實現,而不是通過大腦自主的邏輯推理.

比如人類的嘴能實現咬合;

手能拿捏、握合;

腳能奔跑;

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但是不同的組織器官、肢體的特性卻是不能交換或者說很難交換,每個器官、組織和肢體都有自身特有的本性,這是受到DNA直接控制的,也就是有時候不受到大腦意識的控制也能做出獨特的行為.


也就是說更有力、更高效體質下的生物才能適應對應的環境。

而一旦這種本能性的判斷選擇錯誤,就使得這個基因控制下的體質性狀無法保留,這種保留和淘汰是自然法則下任何生物都無法避免的;

所以為了求存就必須保留那些更強有力、更高效率的體質性狀.


這是生物本身所必須的,也是自然法則下的必須!


因為知性生物沒有任何的邏輯推理,一切的求存行為背後的高效優勢都需要加載到基因編碼上形成更高效、更簡潔的自動化行為,才能適應對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叄|-

既往哲學的知性及未解決的問題


在既往哲學中。

感性指的是感官獲取直觀的信息材料,是知識的材料,而知性是一種範式,能將感性材料通過知性這些規則進行連接形成判斷,知性負責提供邏輯規則,人類把知性視為對人類理智的總稱,這時候的知性是廣義的知性,是無非準確分清知性和理性的界限的.


康德學說中的知性是包含了理性的沉澱的人類知性,所以不是純粹知性,而是混合了理性的知性.

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但是隻有感知能力尚未分化出理性的脊椎動物的知性才是純粹知性,進化到人類以後,人類的知性會摻雜著後天理性的沉澱,人類的知性都是混合知性.


那麼康德的知性為什麼混含理性?

一:是因為康德的時代都是橫向觀念的世界觀去觀照世界;

認為人類是上帝創造的、是突顯的,而不是由低等生物進化來的,那麼知性生物和理性生物是同屬一個範圍區間的,知性、理性就不能區分;

於是康德的知性混合了理性、理性也混合了知性,而只有縱向的去看待這個世界,才能分清知性和理性及之間的關係.

二:是因為既往哲學沒有廣義邏輯的概念

不明白人類混合的知性與動物純粹知性的區別,也就是動物本能和人類本能的不同;

純粹知性動物的本能完全是由遺傳基因決定,而人類本能除了遺傳基因、還有理性邏輯推理下的沉澱,這種差別導致了人類對知性認知的混亂.

比如非邏輯的直覺、靈感、頓悟等等都是混合知性的表達,是這個人既往已經有了大量的閱讀或者相關見識,然後大腦裡會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在特定的場景中就會突顯,但既往哲學史卻把直覺稱之為“理智直觀”,認為某個超越古今的理論是某種突顯,即便這個人從沒有接觸過任何的外界信息,但始終無法說清“理智直觀”是如何“直觀”的.

靈感或頓悟都是理性沉澱為知性後的直覺!

其實很多的所謂“真理”來由不全出於對邏輯的推導;

而是先有了一點“明白”再借用邏輯推理把它鋪張開來,以取信於人;

這個有一點“明白”的非邏輯靈感或者說頓悟是理性沉澱為知性後的直覺,也就是說靈感、頓悟不是憑空產生的

,而是勤于思考你感知經驗和理性認知,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比如蘋果砸過無數人,而為什麼只有牛頓被砸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定是因為牛頓之前一直在思考天體、宇宙相關的理論學說.


-|肆|-

為什麼人類覺得只有人類才有知性?


理性的覆蓋,使得人類過多關注理性

...最終導致人類覺得只有人類才有知性.

人類的知性判斷不僅僅基於實物建構的直觀表象,同樣也基於概念建構的模型表象和辨析表象;

因為人類的知性是包含了理性沉澱的知性,是廣義知性,是混合知性,而絕不是僅僅只有遺傳基因控制的體質性狀知性,或者只有邏輯變革下理性沉澱的知性.

自脊椎動物以後,動物就開始具備了實物識辨的能力,識辨即選擇判斷,即純粹知性或動物知性,雖然概念識辨和實物識辨都有知性判斷,但依託的認知基礎還是有很大區別.


這也就是人類知性與動物純粹知性的區別:

一個純粹受到DNA的直接控制,而另一個則是受到主體自身邏輯變革下的自我意識.

一文看懂王東嶽“物演通論”中的知性邏輯

物演通論中的廣義邏輯(感性邏輯、知性邏輯、理性邏輯)是最全面、最徹底的反思。

比康德對理性的批判反思更為徹底,但這一切都是靠理性本身來完成,因為只有理性才能進行反思,無論是對感性、知性,還是理性自身.

知性邏輯是最原始、最高效的生物本能性行為的基礎。

也正是因為知性邏輯的高效性、簡潔性使得對應的生物能夠獲得穩定的存在,而且知性邏輯因為其高效性、簡潔使得直到今天的人類都處於無意識的使用之中,甚至以往幾百年都從未將知性邏輯與理性邏輯分清,直到物演通論.


本文是知性邏輯的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