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看點速覽

1、中國長三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吉星”距全球組網僅一步之遙

2、美海軍啟動下一代航母研究或考慮輕型常規航母

3、俄羅斯能反衛反導的S-500遠程防空系統將進行“國家測試”

4、美媒給“高超音速武器熱”潑冷水稱其並非“天下無敵”

5、國外2020至2030年值得關注的太空探索任務

6、美海軍陸戰隊將優先發展陸基反艦巡航導彈

7、俄羅斯戰略火箭兵計劃在2020年進行6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8、美海軍研製出無人機自主跟蹤系統

9、美國五角大樓傾力打造移動性強和安全性高的微型核反應堆

10、日本擬部署“滑翔炸彈”防衛島嶼號稱可穿透航母甲板

11、美軍叫停採購以色列“鐵穹”防禦系統計劃10億美元大單可能黃了

12、美媒稱“無人編隊”或將成未來反潛戰關鍵

1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聯合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高保真量子通信系統

14、俄羅斯通過微型雷達強化機器人和無人機的作戰能力

15、美陸軍測試“增程加榴炮”射程達65千米

16、以色列開發出“光劍”新型激光防禦系統

一、中國長三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吉星”距全球組網僅一步之遙

2020年3月9日19時55分,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北斗三號GEO-2導航衛星直衝雲霄,衛星隨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在中國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又一個來自中國航天的振奮人心的消息!

北斗三號GEO-2導航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第54顆衛星,也是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第29顆衛星,屬於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因此被親切地稱為“吉星”,它在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功能最多、信號最多、體型最大、壽命最長。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畫面

該衛星將與2018年11月1日發射升空的首顆“吉星”(北斗三號GEO-1導航衛星),攜手驗證北斗系統新體制有源定位功能,拉開無線電測定功能全面升級的序章。

此次發射北斗三號GEO-2衛星的任務成功後,距離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還差最後1顆GEO衛星,該衛星預計今年5月完成發射,最終實現30顆衛星發射組網,提前半年完成我國全球導航系統建設。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

自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算起的13年中,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用39次發射,將全部54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率100%。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27次發射。

二、美海軍啟動下一代航母研究或考慮輕型常規航母

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3月9日消息,代理海軍部長托馬斯·莫德利下令對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力量的未來開展為期6個月的研究。

據悉,這項研究是在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整合海軍力量結構的評估後啟動的。評估的目的是根據當前和近期的威脅、作戰指揮官的要求和新興技術,來研究新的艦隊需求。

莫德利在新聞稿中說:“我國和世界面臨的長期挑戰要求我們進行清醒的評估和作出艱難的選擇。”

他說:“我們已訂購了4艘新型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首艦“福特”號已服役,2號艦“肯尼迪”號已下水——本網注),所以有時間重新設想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任何評估都必須考慮成本、生存性以及關鍵的國家需求——國家需求對維持所需艦艇的建造至關重要。這些艦艇將為本世紀30年代及以後建成一支強大的綜合海軍作出貢獻。”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美國“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上停有F-35B艦載機和MV-22運輸機)

報道稱,自從美海軍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動用“企業”號航母以來,核動力航母一直是美軍艦隊的主力,但人們現在對在陸基反艦彈道導彈等武器威懾區域內使用航母感到擔心。美海軍一直認為,由於核動力航母能夠以很快的速度航行、利用誘餌隱真示假、受到艦載機和附近水面戰艦的保護等因素,因此能在可接受的風險下開展行動。

2016年的美海軍力量結構評估中所討論的“輕型航母”,與其說像福特級航母,倒不如說更像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1號和2號艦。它將使用常規動力,沒有彈射系統,而是將直升機和短垂起降戰機運送到戰區附近。美海軍從未公開表示過對這一理念的支持,但該理念卻在智庫圈子裡仍然很受歡迎。

此外,美海軍正在分析未來需要什麼樣的航母艦載機聯隊,這也會影響到航母的設計。據悉,美海軍目前正在進行一項“未來艦載機聯隊”研究,考慮的是有人戰機平臺和無人戰機平臺的作用、讓直升機留在艦載機聯隊內還是將其從美航母艦載機聯隊的結構中剔除等內容。美海軍“藍帶未來航母2030特別小組”將就有關美海軍航空力量的所有這些討論展開研究。

“藍帶未來航母2030特別小組”,將包括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將領——這與最近在決定造艦需求時考慮整合海軍力量的努力相一致,以支持這兩個軍種的新作戰理念。這兩個軍種近來提出的新作戰理念,就是“分佈式海上作戰”和“遠征先遣基地作戰”。

三、俄羅斯能反衛反導的S-500遠程防空系統將進行“國家測試”

《俄羅斯報》網站報道,首套S-350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已經加入俄軍部隊,而更先進的S-500“普羅米修斯”遠程防空導彈系統也準備開始國家測試。

S-500防空系統最引人矚目的是被西方稱為“努多利”的40N6M防空導彈。按照最初計劃,“努多利”導彈應是S-500系統的組成部分。美軍高層曾在得知“努多利”導彈試射成功後,立即表達了擔憂。這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其他國家現在還沒有類似的東西,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

俄媒介紹說,為S-500系統研發的導彈有幾種,特別強大的“努多利”導彈是其中之一。S-500系統能摧毀400千米內的各種空中目標和600千米內的彈道導彈(包括高超音速導彈)。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俄羅斯S-500防空系統發射車

據悉,S-500能在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道末段實施攔截,在一定範圍內也可在中段(大氣層外,本網注)攔截。此外,S-500系統的防空導彈能打到低軌道航天器。大部分偵察通信衛星都在這個軌道工作。一套S-500系統能在同一時間,高概率命中10個目標。

報道稱,事實上,

S-500系統是兼具防空和反導能力的機動防空系統。一些專家甚至將其稱為第一代“宇防系統”。它不光能摧毀在軌航天器,對付導彈也非常有效。或許,一部分S-500系統將加入莫斯科統一導彈防禦系統。

S-500的各種子系統於2019年和2018年進行了密集測試並取得成功。攔截彈的試射可能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進行,那裡有蘇聯時期用於測試遠程防空導彈的薩雷-沙甘訓練場,特別是蘇聯反導系統和後來的俄羅斯反導系統使用的攔截導彈。蘇聯解體後,這座訓練場被暫時關閉,2017年根據俄哈協議重新開放。

俄媒表示,需要提醒的是,美國2001年宣佈退出《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該條約2002年停止生效。所以,俄軍現在不受部署機動反導系統的限制。更何況,美國已經在歐洲部署了自己的反導導彈,包括在俄羅斯邊境附近。

此外,美國五角大樓正在積極實施“即時全球打擊”構想,它的要求之一是從太空用高超音速武器攻擊敵方領土。報道稱,因此,S-500的出現非常及時。俄軍的防禦系統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美國最先進導彈的威脅。它能有效保護大城市、俄戰略火箭兵導彈部隊和水電站、核電站等重要工業區。此前有報道稱,S-500將在今年列裝。

另據報道,今年年初,俄空天軍駐列寧格勒州某部在戰鬥值班時首次發射了最新的S-350“勇士”防空導彈。未來7年內,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接收12個師的S-350防空系統——共144套。美國《新聞週刊》已經把“勇士”稱為“巡航導彈殺手”。

專家認為,俄軍配合使用的S-500和S-350將為重要設施提供幾乎無法突破的成梯次保護傘。

四、美媒給“高超音速武器熱”潑冷水稱其並非“天下無敵”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發表了該刊防務編輯戴維·阿克斯的文章《美國軍方大錯特錯了:高超音速武器是能被擊敗的》,稱高超音速武器正在穩步改善,而且種類也越來越多,未來可能對美軍構成嚴重威脅,但是防禦它們並非不可能。

文章認為,對於高超音速武器以及能做些什麼來防禦它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似乎有點困惑。在米利3月4日於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這位陸軍上將過分誇大了俄羅斯的“五倍音速”級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米利說:“高超音速武器無法防禦……這些武器飛行得極其迅速,無法攔截。”確實,俄羅斯的“先鋒”等高超音速武器在飛行過程中——即所謂“飛行中段”,根本不可能被有效攔截。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俄國“先鋒”高超音速導彈規避敵方導彈攔截示意圖

美國海軍的“標準”-3艦載攔截彈,能在飛行速度相對低一些的中程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將其摧毀。但“華盛頓軍備控制協會”的導彈專家金斯頓·裡夫認為,“標準”-3可能對付不了高超音速武器。裡夫說:“我們目前的中段反導系統無法防禦或被用於防禦高超音速滑翔式載具,主要是因為滑翔式載具的飛行高度較低,而且其飛行環境與傳統的彈道導彈不同。”

裡夫補充說:“滑翔式載具較難預測的軌跡和潛在機動性也將對這種防禦系統構成挑戰。現有的地面和太空雷達與傳感器也難以追蹤較低高度的機動性滑翔式載具。”

在這種情況下,高超音速導彈將類似於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對於可靠的中段攔截系統而言飛得過高、過快,儘管五角大樓已經聲稱在此類攔截的有限試驗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攔截只有在其飛行末段才有可能。這是因為高超音速導彈在飛行末段的速度要比洲際彈道導彈慢一些。

裡夫解釋說:“專門用於當再入載具飛向目標時對它們實施攔截的末段防禦系統,在理論上更具可行性,因為在這個階段,滑翔式載具的飛行速度將比再入載具慢。”

事實上,五角大樓仍在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末段防禦系統進行大量投資。國會2020年為這項工作給導彈防禦局撥款4億美元。至於2021年,導彈防禦局希望再增加2億美元。該局在2020年2月曾要求工業界開始提交設計方案。

軍工界知道,開發針對高超音速威脅的防禦手段並非不可能。米利的言論可能指向對於“5馬赫”級導彈的更廣泛的誤解。裡夫說:“高超音速武器一直被宣揚為前所未有的顛覆性武器。”

不過,《防務新聞》週刊記者戴維·拉特曾在2019年11月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建議說,出現某些懷疑的聲音或許是正常的。關於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拉特寫道:“問題在於這些武器目前都尚未投入實戰。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正在談論的武器都處於原型階段。”

華盛頓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分析師布賴恩·克拉克,同樣對所謂的“高超音速武器熱”持懷疑態度。克拉克解釋說:“即使是高超音速武器也仍然可能被擊落。”

九、美國五角大樓傾力打造移動性強和安全性高的微型核反應堆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3月9日報道,五角大樓本週一簽署3份合同,開始進行移動式小型核反應堆的設計工作,報道稱此舉是實現為美國本土和駐外美軍提供微型核電站的兩步走計劃的一部分。不過中國專家認為,被網友稱為“核能充電寶”的這種小型反應堆的重要用途,可能是為未來的激光武器供電。

報道稱,美國防部向弗吉尼亞州的BWX技術公司、華盛頓特區的西屋政府服務公司和馬里蘭州的X能源公司授予了合同,合同金額分別為1350萬美元、1190萬美元和1430萬美元,開始為期兩年的微型核反應堆設計競賽,這些微型核反應堆可能會在軍隊前沿部署,供美國本土以外的駐軍使用。

報道表示,總計3970萬美元的合同來自“佩萊項目”,這是一個通過“戰略能力辦公室”(SCO)運作的項目。該原型產品的發電能力範圍(功率)在1至5兆瓦。美國能源部一直在其愛達荷國家實驗室支持該項目。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美國可利用卡車運輸的微型核反應堆想象圖

美國防部發言人羅伯特·卡弗中校說,該項目“包括開發一個安全、可移動和先進的微型核反應堆,以支持美國防部的各種任務,比如為偏遠的作戰基地發電”。

在經過兩年的設計成熟期後,可能會選擇其中一家獲資助開始設計工作的公司來建造一個原型產品並進行演示。

“佩萊項目”的項目經理傑夫·瓦克斯曼在美國防部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佩萊項目’的獨特性在於反應堆的移動性和安全性。我們將……開發一種通過公路、鐵路、海上或空中可以安全和快速移動、快速安裝和關閉的核反應堆系統,設計本身就是安全的。”

顯然,“佩萊項目”的獨特之處在於反應堆的機動性和安全性。然而,“佩萊項目”並非將小型核反應堆納入五角大樓核武庫的唯一嘗試。

美媒介紹說,第二種嘗試正在通過負責採購和保障事務的副部長辦公室進行。按照2019年《國防授權法》的要求,這項工作包括一項試驗計劃,旨在證明2至10兆瓦範圍內的小型核反應堆的效能,大約2023年在美國能源部管理的某個地點進行初步測試。


美國防部發言人邁克·安德魯斯中校說,如果測試進展順利,將於“2027年前在一個永久性國內軍事設施”演示一個商業開發的、得到核管理委員會許可的反應堆。

對美國防部來說,用核反應堆取代所有當地電力並不是必需的,但設在基地的2至10兆瓦功率範圍內的一個或多個核反應堆將確保在當地電網癱瘓的情況下,關鍵功能仍將能夠發揮作用。

報道指出,根據美國核能研究所2018年10月的技術報告,90%的軍事設施“平均每年的能源使用量可以通過裝機容量40兆瓦或更小的核電裝置滿足。”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研製微型核電站是為了防止美軍基地停電。不過,有中國專家表示,各國軍事基地都是重點供電保障單位,供電線路有備份,而且往往不止一個,軍事基地停電的概率相對很低。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軍事基地內的重要設備,都擁有獨立於市電的發電裝置。因此,美軍研製這種“核能充電寶”可能不只是為海外基地供電那麼簡單。近年來,美國激光武器迎來一個開發高潮,激光炮等武器需要大量電能儲備,這或許是微型核反應堆的未來重點應用方向。

十、日本擬部署“滑翔炸彈”防衛島嶼號稱可穿透航母甲板

日本《每日新聞》近日報道,日本防衛省希望在西南諸島防衛方面建立可以從地面進行應對的機制。為此,

它致力於在2026年度部署“島嶼防衛用高速滑翔彈”,並探討提高其反艦性能,進而考慮安裝可以穿透航母甲板的新型穿甲彈頭。不過,如果推進自衛隊武器裝備的射程遠程化以及打擊威力增強化,則可能被追究是否偏離專守防衛理念。因此,防衛省計劃將“高速滑翔彈”的最大射程控制在500千米以內。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日媒給出的“高速滑翔彈”攻擊示意圖

報道稱,“高速滑翔彈”是一種新型導彈,從地面利用助推火箭發射,彈頭部分在空氣阻力較小(空氣稀薄)的大氣層上層分離,以高超音速像滑翔機一樣滑翔。在“全球定位系統”(GPS)導航衛星等制導下,可以進行復雜彈道的機動飛行,其攔截難度將遠大於傳統導彈。

研發分為兩階段,將於2026年度在陸上自衛隊部署的是早期裝備型,設想的是應對進攻日本離島的敵人。而在2028年以後部署的是性能升級型,彈頭呈爪狀,飛行速度和射程等性能也進一步提高,可以更復雜的彈道飛行。此外,防衛省還在探討安裝防衛裝備廳正推進研發的“先進艦對地彈頭”。如果可以實現,則彈頭可以穿透比一般艦體更堅固的航母裝甲甲板,鑽入航母內部再引爆,從而讓艦載機無法起降,還可以破壞邊長為數百米的正方形區域範圍內的目標。

報道表示,也有日本議員擔心部署“高速滑翔炸彈”可能刺激周邊國家。日本政府表示:“這是為了國土防衛,不屬於攻擊性武器。”

十一、美軍叫停採購以色列“鐵穹”防禦系統計劃10億美元大單可能黃了

《軍事觀察》雜誌網站3月8日報道,美國陸軍近日宣佈終止從以色列購買“鐵穹”防禦系統的計劃。此前,美國陸軍曾宣稱將在2019年投入10億美元購買該防空系統。

“鐵穹”防禦系統是由以色列拉斐爾系統公司研製,儘管已經將其推向國際軍火市場有十年之久,但一直未找到出口用戶。

報道稱,美國陸軍對該系統攔截巡航導彈的能力持懷疑態度,而這一能力對於彌補美國現有導彈防禦系統缺陷而言至關重要。“鐵穹”防禦系統被設計用於防禦火炮和巡航導彈的攻擊,但無法攔截飛機和彈道導彈。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以色列“鐵穹”防禦系統

美國陸軍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以色列方面拒絕提供“鐵穹”防禦系統的源代碼,這將嚴重限制美國陸軍將該系統整合到現有防空作戰網絡的能力。美國陸軍“未來司令部”司令約翰·默裡將軍表示,他們發現“鐵穹”防禦系統有些問題,其中包括容易遭受網絡攻擊,還有一些操作上的缺陷等等。他總結說:“基於某些互通性的問題以及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問題,陸軍認為無法將‘鐵穹’防禦系統與美方現有的防空系統進行整合。”

美國陸軍採購部門負責人布魯斯·耶特在麥卡利斯同仁公司年度防務會議上也對媒體記者表示:“以色列人與我們一直合作得很好——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相關工作已經推進到一定階段,在這一階段獲得正確的數據變得有些困難。”,並認為,“他們支持並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對付一些巡航導彈的能力。問題是,我們必須對付所有巡航導彈,而我們認為自己還沒做到這一點。”

耶特接著說:“他們可以改動該系統以使其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嗎?也許可以。”“在回答‘是的,我們已經得到答案’之前,我們有很多項目需要測試。”

報道同時表示,“鐵穹”防禦系統多年來一直被整合到以色列的防空網絡中,該網絡的絕大多數系統也是由美國製造的技術裝備構成,包括MIM-23“霍克”防空導彈、MIM-104“愛國者”防空導彈以及“大衛投石器”防禦系統(採用美國雷聲公司提供的技術製造),而這與美方所謂的“鐵穹”防禦系統無法整合到美國現有防空網絡的說法相悖,背後原因不得不令人生疑。

十二、美媒稱“無人編隊”或將成未來反潛戰關鍵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3月9日報道,對那些無力投資購買最先進潛艇和海上巡邏機的國家來說,反潛戰的未來可能要依賴一個由無人平臺組成的網絡編隊。這種無人編隊可以在海上咽喉要道設置“被動式聲吶屏障”,或者拖著拖曳式反潛聲吶基陣穿越一國領海。

北約“海事研究與實驗中心”(CMRE),就正在北約演習(如正在進行的“動感蝠鱝”年度反潛戰演習)中展示這些理念。

CMRE的負責人凱瑟琳·沃納說:“在整個無人系統領域,一個重要的想法是找出合適的系統,配備合適的傳感器,找到在成本和操作上有效的合適方案。

”她說,反潛戰屬於“高技術裝備密集型”戰爭,雖然無人系統無法做到潛艇或反潛機所能做到的一切,但它們可以執行一些有人裝備難以執行的特殊任務。

軍事科技週報,看看我們有什麼新的好消息

北約聲學研究船和無人水下潛航器(近處)進行協同演練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被動式聲吶屏障”。沃納說,CMRE在其投放的所有自動航行器、浮標和海底設備上都安裝了被動式聲學傳感器,並在“動感蝠鱝”演習開始前在西西里島海岸附近使用傳感器演示了被動式聲吶屏障。

報道稱,在反潛戰的主動搜潛作戰方面,CMRE特別關注多國多基陣反潛戰的理念,即主動聲吶源可以為數十或數百個偵聽聲波的被動傳感器生成可從敵方潛艇反射回來的脈衝信號。水中的傳感器越多,就越能更好地探測到脈衝信號,並識別出在水中航行的潛艇類型以及其活動方向。

在“動感蝠鱝”演習期間,CMRE和有人駕駛軍艦一起進行反潛搜索行動:一艘北約聲學研究船、兩臺直徑21英寸(約合53釐米)的自動水下潛航器,以及一批充當艦艇與自動水下航行器通訊節點的水上無人平臺。潛航器帶有拖曳式聲吶基陣來偵聽脈衝信號。CMRE最近也為水上無人平臺開發了拖曳式聲吶基陣,從而在水中安插更多的“耳朵”。

沃納說,“新增的傳感器”對於多基陣反潛戰“產生巨大影響”,因為當一個主動聲吶源發出信號後,他們希望在水中有儘可能多的被動式傳感器監聽脈衝信號。

報道認為,多國多基陣反潛戰的關鍵是信息共享。水下相互合作的無人潛航器越多就越好。沃納說:“我們已經證明多基陣反潛戰是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