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猝然離世,生前未立下遺旨,按理說應該由年長的豪格繼承大統,但最終卻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承了皇位,究竟是什麼原因?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其實,皇太極一死,正黃與鑲黃兩旗的大臣都支持豪格繼位。並且,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鰲拜、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表示擁戴肅親王豪格為君。

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同時又戰功赫赫,頗具才能。豪格自己統領的正藍旗支持自己就更不必多說。而德高望重的、掌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

要論實力,豪格有正黃旗、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統領的正藍旗,可以說在軍事上佔有很大優勢。

而當時威望最高的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由此可見,擁立豪格的主要原因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

不過豪格最大的劣勢是他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在皇太極眾多后妃中地位卑微。

此外,豪格曾為了迎合皇太極的心意,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這使的他在道德層面上也輸了一大截。

反觀多爾袞。

彼時,正白、鑲白兩旗則明確支持由多爾袞繼承皇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他們認為多爾袞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理當繼承大統。

不過,多爾袞的劣勢也很明顯,因為他只是皇太極的兄弟,而並非子嗣,自古以來,父死子繼總是要優於兄終弟繼。

就這樣,兩派人馬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相持不下,甚至鬧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但是,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閒之輩。而豪格也很清楚,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基本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的把握,還有可能讓別人坐收漁利。

怎麼辦呢?

雙方一直互不相上,宮廷內的火藥味兒很濃,朝廷內的所有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的都捲入鬥爭之中。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唯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同時,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恩情無邊,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的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由皇子繼承的新方案。

這個方案基本上屬於一個折中的方案,最高會議做出的最後的決議,就是由6歲的福臨即位。而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以後,從此邁向了權利的巔峰,而豪格則在此後處處受到多爾袞的打壓,最後在順治五年(1648年)蒙冤,死在獄中。

所以說,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既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的願望,又使朝廷不陷入刀兵相見的混亂局面。其實,立順治繼位,不僅僅是實現了雙方的平衡,當時還有6歲的高賽和10歲的韜賽等幼子。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而選擇福臨是因為血統和出身問題,福臨的母親是莊妃,唯一有蒙古血脈的,福臨登基無疑是對之前國策的延續,對漠南蒙古最好的籠絡,另外福臨的繼位也符合漢臣的倫理觀。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各個民族,順治繼位其實是一種必然,然而以後的歷史會告訴我們,這是他的幸運,同樣也是他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