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探討:一首詩流傳千古,作者就是名人嗎?

一首詩流傳千古,就是名人嗎?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讀書,歡迎點贊、收藏、關注、評論、轉發,共同學習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探討:一首詩流傳千古,作者就是名人嗎?

前言

一首詩能流傳千古,足以說明它的優秀,也足以證明其作者的名氣和才氣。成為名人理所當然,無可厚非。

案例

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很多。

1.《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天寶十二年中進士,後棄筆從戎,大曆末年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就病逝於任上,為官清廉。

逝後其友作悼詞《哭張員外繼》中寫道:"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張繼有多清貧。

《楓橋夜泊》,讓張繼成為千古名人,也讓寒山寺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可謂因一首詩成就了一個文化遺址。

2.《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悲涼而又滄桑,短短几句話就將作者那種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悲涼充分展現出來,作者的失意、孤獨、寂寞、苦悶,躍然紙上,令人感同身受。

這首詩同樣是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意境悠長,極具吸引力,具備了成為名篇的一切條件,最終也成為千古名篇。

3.《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詩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清代末年學者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評價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由此可見對張若虛評價之高。張若虛也因此詩成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成為千古名人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探討:一首詩流傳千古,作者就是名人嗎?

4.《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詩,針對當時南宋社會上達官貴人聲色犬馬,醉生夢死,不思收復失地,迎回二帝的境況,暗諷統治階層把自己當成了真正的"遊人",不思進取。

表達了作者既義憤填膺,又無可奈何的不甘之心。

詩中一個"燻"和"醉",將那些醉生夢死、縱情聲色的達官貴人刻畫的淋漓盡致。

最後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直接將他們樂不思蜀,貪圖眼前享受的醜惡嘴臉,充分展示在大眾眼前,扯下了他們臉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憑此一作,成就了林升千古詩名。

5.《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作者賈島去拜訪一位朋友,趕到朋友家時,已經月上雲梢,可是朋友卻不在家。

賈島在此借住一宿,寫下了這首詩。

賈島第二日騎毛驢返回途中,想起昨夜寫的這首詩句,"僧推月下門",感覺可以改成"僧敲月下門",一時之間在"推""敲"二字之間猶豫不決,不停做出"推""敲"的動作入了迷。

不成想,卻撞到京兆尹韓愈出行的隊列,侍從將賈島抓至韓愈面前,賈島將事情原由解釋一遍。

韓愈也是一位文學大家,聽後不但沒有責備賈島,反而也陷入沉思。

最後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

並分析說,用'推'字有魯莽之嫌,用'敲'字顯得禮貌,而且靜中有動,更顯生動,意境更佳。

"推敲"二字由此詩而得以流傳,併成為固定用詞,形容做事仔細、態度認真。

足可見賈島的功勞,賈島也因此詩而千古留名。

6.《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通過簡單的"人面"與"桃花"爭奇鬥豔般的美麗進行比較,在讀者的腦海裡呈現出了一副美麗的畫卷。

接著筆鋒一轉,用"桃花"依舊美麗動人,而"人面"已經不知去向,作了生動的對比。

使人不由得感慨萬千,浮想聯翩,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間,意境深遠,使之成為千古名篇。崔護憑此留名千古。

結束語

以上幾位詩人,名聲都不小,流傳下來的作品都不多。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流傳千古的詩名,不影響他們成為祖國燦爛文化長河之中閃閃發亮的明星。

正是有了太多這樣的文人墨客,才成就了中華五千年來璀璨的文化傳承。

他們成為文化名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們為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稱道。

中國傳統文化探討:一首詩流傳千古,作者就是名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