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司馬攸既然比太子司馬衷更賢明,為何沒能繼承皇位?

蘇小衿


先問問自己,你在有好幾個兒子的情況下,會把遺產留給弟弟嗎?別忘了,司馬炎是皇帝,但皇帝也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別指望他做違揹人之常情的事情。


司馬攸是誰?司馬昭的次子,司馬炎的弟弟。這個人身份挺有意思的,因為他原本離皇位真的很近。我們知道,司馬家雖然早在司馬懿時已經獨攬朝政,但卻經過了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再傳給了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時才真正做了皇帝。但是如果在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的時候就做了皇帝,那之後皇位就輪不到司馬炎,而是司馬攸了。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古代繼承製度,是嫡長子繼承。但是這個嫡長子繼承的只能是爵位,而不是官職。司馬懿死後,確實由嫡長子司馬師扛起了司馬家的大旗,但是當時司馬懿的爵位只是舞陽侯,所以司馬師也就繼承了一個舞陽侯爵位,其他的比如大將軍官職都是靠自己的威望,能夠控制住朝政和軍隊才獲得的。司馬師無子,所以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按照正常程序,司馬師死後,當然也應該是司馬攸繼承,所以,司馬攸成了新的舞陽侯,但也就是個舞陽侯罷了。因為司馬師死時司馬攸才十歲,這個年齡顯然也沒辦法繼續把持朝政,所以接替司馬師把持朝政的是弟弟司馬昭。司馬攸就只能做一個小小的縣侯,連公爵、王爵都做不到。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直接篡位做了皇帝,那司馬攸作為司馬師的唯一子嗣(雖然是過繼的),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可惜,司馬懿、司馬師都沒篡位。所以司馬昭後來控制曹魏到了一定程度後做了晉王,他死後由他的嫡長子司馬炎繼承王位,進而逼曹魏禪讓,做了皇帝。司馬攸就這樣與皇位失之交臂。這一失去也就註定不可能再染指了。

司馬攸為人仁孝謙和,也頗有治國之才,在朝中頗有威望,所以一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封齊王。後來司馬炎患病,因為太子司馬衷和其他皇子都比較弱,不少朝臣就希望司馬攸能繼承皇位。但是這種事,用膝蓋想也知道,司馬炎本人是不會同意的。對兒子的疼愛自然會高於弟弟,弟弟那是外人,兒子才是心頭肉啊!司馬攸聲望越高,反而會讓司馬炎對他越是提防,因為這會動搖自己兒子繼位的根基!


所以,表面上因為親信大臣荀勖、馮紞與司馬攸不和而進讒言,司馬炎才命司馬攸回自己的封國齊國。實際上,只要司馬攸還留在朝廷,以他的聲望,這就是司馬炎眼中的一顆釘子,非拔不可。這就叫“懷璧其罪”。

司馬攸後來很慘,因為惱恨自己被驅逐而生病,太醫卻宣稱其無病,最終回到封國不久後吐血而死。而那個早就患病的哥哥司馬炎卻比他多活了七年。這也算是牆倒眾人推,司馬攸的命運早就決定了。

有人說司馬炎昏庸,說他找了個無能的繼承人,白痴皇帝司馬衷。可就算司馬炎認定司馬衷真的白痴到無法繼承皇位,司馬炎最後也會做選擇其他兒子,畢竟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呢,哪個都比弟弟親!把自己的江山交給兒子,這叫人之常情。相反,看看那些有兒子卻傳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即位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的不明不白。所以,司馬炎要是真讓司馬攸做繼承人,那才不正常呢。


伊耆角木


在這個問題上,有決定權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從現存史料分析,司馬炎作出這個決策,主要有三個的考慮因素:第一是立長不立賢的文化傳統。第二是朝堂勢力的權力平衡。第三是兄弟相爭的感情障礙。下面,逐項分析。

第一,是立長不立賢的文化傳統。《春秋公羊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泰始元年,司馬炎正式建立晉國,繼承的是漢代以降的儒家道統。為此,泰始二年司馬炎以儒學世族弘農楊氏楊豔為黃後,楊皇后生了三個孩子,長子司馬軌早亡,以次子司馬衷為嗣,符合儒家傳統。立為太子時,司馬衷只有9歲,看不出他的智力發育情況。當後來司馬炎發現司馬衷的愚鈍時,也不是沒有動過換太子的心思,但是楊皇后一句話就打消了他的念頭,《晉書》記載,“帝以立太子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後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第二,是朝堂勢力的權力平衡。司馬衷和司馬攸的繼嗣問題,背後是朝臣勢力的激烈鬥爭,各方勢力的平衡和傾斜,其實是司馬炎長期培植、有心維繫的結果。為從小培養太子,司馬炎委任過很多晉國元老、朝廷重臣任職東宮,比如賈充、楊駿為太子太保,山濤、衛瓘為少傅,為鞏固太子地位,在楊皇后的支持下,司馬衷還在13歲時就迎娶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司馬衷的太子地位獲得了賈充為代表的掌權派的支持,地位也更加穩固。在立嗣問題上一旦出現變化,很可能導致朝堂格局的深刻演變,導致秩序失控。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司馬炎不會動換太子的念頭,更別說在自己有26個兒子的情況下,把皇位讓給他的弟弟司馬攸。

第三,是兄弟相爭的感情障礙。司馬攸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但在司馬懿的主持下,過繼給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為嗣。如果司馬師不是死得早,司馬攸就會繼承司馬師的位置作皇帝。司馬昭在司馬師剛死時,甚至還說過,“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枚”這樣的話。只是最終在司馬炎的多方活動下,他才順利擊敗司馬攸,成功繼位。因此,在上一代的立嗣鬥爭中,司馬攸曾經是司馬炎的有力競爭人選,競爭激烈,司馬炎難免留下心理陰影,不將司馬攸作為皇位繼承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綜上所述,站在司馬炎的角度考慮,他是不可能讓弟弟司馬攸繼承皇位的,而選擇司馬衷,則是出於維護儒家道統和朝堂勢力平衡考慮。


歷史小學徒


齊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而太子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兒子,自始皇帝以來,帝位都是立嫡以長,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是帝位傳承約定成俗的禮制。當然也有傳位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也有傳位給內侄的,比如周太祖郭威。齊王司馬攸雖然非常優秀,但是晉武帝司馬炎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沒有殺了這個才能超出自己的弟弟,就很不錯了,哪裡會把帝位傳給他呢?而司馬攸的確是死於太過優秀了!作為皇帝的弟弟,太優秀也是錯啊。下面來看看齊王司馬攸的優秀死因

司馬攸生於公元248年,是司馬昭的次子,和司馬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馬炎生於公元236年,比司馬攸大了12歲。司馬昭臨死前,曾經反覆叮囑司馬炎,要其善待弟弟,並述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司馬昭原本就很喜愛這個非常優秀的次子。史載:齊王攸,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就是說齊王司馬攸,為人性格平和,心地善良,愛好高雅,不僅喜愛經史書籍,能寫文章,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為世人所推崇臨模!對於這樣一個處處比自己優秀的弟弟,司馬炎內心是有點擰巴的,說恨倒不至於,說喜歡也不大可能。畢竟弟弟司馬攸當時只有18.歲,除了學問,其他的事懂得也不多。老爸司馬昭屍骨未寒,遺囑言猶在耳,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所以心地還不算壞的司馬炎,還是善待了司馬攸,封司馬攸為齊王,總攬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焉!

要說優秀的人,無論到哪裡都能做得很好,軍事雖然不是司馬攸所長,但是接手之後,很快內外搞定,而且是莫不景附焉!說到底,還是司馬攸人品心性好,數次上書司馬炎,表示自己作為王爺,收入足夠養活家人,就無需再拿國家的工資了。而且先後十數次上表,司馬炎都沒答應。對於自己封地的臣民,司馬攸也是撫卹有加,不但常減租賦,疾苦死喪亦常賜予,所以深得民心。在他總攬軍務期間,對待軍隊的基層士兵,也是和封地臣民一樣撫卹有加。天長日久,竟然有數千士兵感其恩德,不願退伍回家,自願留在齊王司馬攸身邊繼續當兵。這些雖然是司馬攸的優秀之處,卻也成為其日後的死因。

兄弟二人的關係由暖變冷,始於公元276年司馬炎的一場病,這場病應該不輕,司馬炎很久沒有露面。皇帝病重,太子司馬衷頭腦又有問題,而齊王司馬攸又如此優秀,深得天下臣民擁戴信賴,當此時節,朝中大臣自然靠向了優秀的司馬攸。而司馬炎呢?病好之後又遇上兩個奸侫臣子進讒言,也相信司馬攸有意於皇位,於是兄弟關係日漸變冷。之後中書監荀勖,侍中馮沈都不斷進讒言詆譭司馬攸。公元282年,司馬炎收回了司馬攸的權力,讓他回到自己封地去。對此,朝中大臣反對者很多,紛紛上書勸阻挽留司馬攸,但越是挽留者多,司馬炎越懷疑司馬攸黨羽眾多,會威脅自己的帝位。司馬攸想去為父母守墓,司馬炎也不答應。司馬攸無故受此猜疑,身心受到傷害生病了,也得不到治療,還強撐保持儀容待人接物!司馬炎得知弟弟一切如常後,更加認為他是在裝病,強令司馬攸回自已封地去!司馬攸強撐病體一路顛簸,勉強到了封地後,不久就吐血而亡,年僅36歲!司馬炎得知後,才明白自己冤枉了弟弟,聞聽弟弟死訊,司馬炎悲傷痛哭。此時馮沈再次站出勸司馬炎: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心。今日薨隕,實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而司馬炎呢?聞聲即止其淚!

看來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在帝王權位面前,竟是如此的淡薄!




JSDD


佞臣所害呀!

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而太子傻,其他皇子也是一個比一個弱。滿朝文武都希望由司馬攸繼位。當時,寵臣荀勖和馮紞(dǎn)等人阿諛奉承,很得司馬炎的喜歡,而這位司馬攸對這兩位很是反感。這二位擔心司馬攸當政對自己不好,在司馬炎跟前說: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司馬炎問到:何故?回答道:百僚內外皆歸心於齊王,太子焉得立乎。這是說道了司馬炎的痛處啊,太子很快就要沒名分了。於是司馬炎接受了這二位佞臣的話,將司馬攸調回封國。離開了朝廷中樞,齊王司馬攸繼位就再也沒機會了。

司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書法家,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馬攸生性溫和聰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馬師無子而被過繼給他,襲封舞陽侯。西晉建立後,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所任頗有建樹。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大臣荀勖、馮紞趁機進讒將其排擠出朝,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諡號“獻”。


唐明國亮


這個問題非常好,齊王繼位在當時是很多人的呼聲,以至於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繼位風波。司馬攸無論是才能還是人品都比晉惠帝和賈南風的組合高出一籌。但是最後晉武帝司馬炎還是沒有選擇由他繼位,其理由有二。第一、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弟弟,在有子的情況下傳位給弟弟不符合宗法。第二,齊王司馬攸被司馬昭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名義上是晉景帝司馬師一脈的傳人,立他為皇嗣,皇統上會發生混亂。

首先,司馬攸在家族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在之前的歷史上所有的兄終弟及幾乎都是伴隨著動亂頻繁和權臣當道而進行的,而在此之後王朝基本上很快就會衰亡。再加上兄終弟及的前提基本上都是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實行的。當時的司馬炎還有兒子,所以基本上不會考慮司馬攸繼位。

第二,由於晉朝建立者之一的司馬師無子,他的弟弟晉文帝司馬昭將年幼的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而一旦司馬攸繼位意味著司馬昭的地位都會受到撼動,最典型的就是祭祀順序和家族秩序。司馬昭一脈就會由大宗變為小宗,由核心家族變為旁系雜支。更重要的是,司馬攸當時也有兒子。一旦他繼位意味著司馬炎自己的後人從此之後永遠與皇位無緣。司馬炎等於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白忙了一場。這當然不會為司馬炎所接受。

最後,就是司馬炎看到了司馬衷雖然愚笨,但是他的兒子司馬遹卻頗為聰慧,可堪造就。而且朝中也有一部分臣子支持他,所以就自我催眠式的將皇位傳遞給了司馬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