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閩中閨彥,代有名家,明時有林鴻(子羽)夫人張紅橋、 清時有林雲銘(西仲)夫人蔡步仙及其女瑛佩、張秉銓夫人邱瑤姿,近世則有陳衍(石遺)夫人蕭道管、林蘭亨夫人張淸揚、陳壽彭夫人薛紹徽及其女芸仙、何振岱(梅生)夫人鄭嵐屏, 殆未可悉數。陳寶琛(弢庵)門人王允皙(碧棲)、何梅生均有女弟子。碧棲女弟子李慎溶(穉清),為宣龔(拔可)妹,其《蝶戀花》 中“颯颯牆蕉,恐是秋來路”二語,曾膾炙人口。又一為沈鵲應(孟雅),沈瑜慶(濤園)女、“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暾谷)之室,其《浪淘沙•悼晚翠》雲:“振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雲暗江頭。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限淚,共水長流。”寡鵠哀音,聞之慘沮。而南華老人何梅生女弟子尤眾,其中王德愔、劉蘅、何曦、薛念娟、 張蘇錚、施秉莊、葉可羲、王真八位,均擅詩詞,又喜丹青, 兼通古琴及棋藝,經常雅集,鏖詩填詞,並由何梅叟主鐸政,成立壽香社,每月定期集會,輪流作東,臨場拈題,吟詠唱和;有時遊山玩水,然後各以詩詞紀之。

關於壽香杜的命名,實與菊花有關。1895年9月,何振岱撰《壽香社序》開頭便說:“壽香社者,同人祀陶所由名也。”《祀陶圖題跋》則雲:“與諸君誦陶詩而恭其為人,每歲秋花盛開,陳陶公像,薦以菊酒而拜獻如禮。”它是何振岱20歲時與友人龔葆鑾、鄭容、陳紫瀾四人在烏石山所成立的詩杜,每到九月菊花開時,同人掃一淨室,供陶淵明畫像於案前,並獻以菊花酒拜之。菊花酒又稱“長壽酒”,陸游詩曰:“豈與菊同性,故能老不枯。”《壽香社序》曰:“萬根靡節,索居孰與水趣:一花自馨,秋士於焉託命。”蓋取黃花永馨之意,並立有社儀,以申其本義:“是日,會主人掃淨室,中設淵明先生畫像,前一幾,供瓶一,爐一,尊酒碗茗,薦菊、蟹。室左右分列四幾,幾各一瓶、一爐、一茶杯、一爵及詩韻、筆硯、褚墨。賓既集,序齒為先後,對像薦瓣香,一拜一揖,然後入座,賓三人以次就左右坐,主人下坐,隨意拈詩,或一章數章不等,詩未成勿許離座,詩畢,成相質證,訖計若干首,主人收貯。賓主各以次入座,陳酒餚,爵無算,不及亂。酒罷,主人分所薦菊為五分,各受一分,仍對像如前拜揖而散。”又有社規曰:“一曰無後至,二曰無先歸,三曰無巵言,四曰飲酒有節,五曰無體韻為詩,六曰整以永趣。”龔葆鑾《菊花社日心與,荃庵、無辯同集小齋》詩曰:“絳燭雙行酒滿巵,半間老屋塞花枝。”便是寫當年社集的情形。詩社約歷十年始散。到了1932年,老友凋零殆盡,惟有門生一堂躋躋,是年九月,何振岱復招集女學生祀陶,重立壽香社。1936年何振岱由北平回到福州 ,詩社始頻繁活動。至1942年,詞作積有成數,彙編為《壽香社詞抄》兩冊,作者八人因被稱為“福州八才女”。現就所聞知者,略與介紹:

王德愔(1894—1978),字珊芷,為名詞家王允皙女,其夫方聲瀋為小兒科名西醫。幼承家學,及長受業於何梅叟之門,造詣益深。又習畫於林紓(琴南)、周愈(雨漁),為其入室弟子。工山水,時人謂“得石谷之工緻,兼煙客之神韻。”且精琴藝,家藏有“玉溜”古琴,名所居曰“琴寄室”。其名德愔,蓋取自嵇康《琴賦》中“愔愔琴德,不可測兮”之意。著有《琴寄室詩詞》。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劉蘅

劉蘅(1895—1998),字蕙愔,號修明。為黃花崗烈士劉元棟胞妹,幼失怙恃,兄妹相依。少從陳石遺、何梅生學詩詞,且耽繪事,工山水,深得文徵明、王蒙兩家筆法。早歲隨其夫吳承淇旅居京華二十載,所作詩詞,每得陳寶琛(弢庵)、陳曾壽(蒼虯)、許承堯(疑庵)、金松岑(鶴望)諸前輩稱賞。既而返里,復營藤山餘地為園,蒔花種竹,以文會友。新中國成立後,執教於福州業餘大學,歷三年。1957 年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福建省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福建逸仙詩社社長。著有《蕙愔閣詩詞集》。1998年8月,劉蘅以104歲高齡逝世,為八才女中最長壽者。

何曦(1899—1980),又名敦良,字健怡。何梅生之女,幼承家學,工詩詞、書法,並擅古琴。其32歲始出閣,嫁與姚定黎(懿齋),丈夫疾病纏身,喜怒無常,婚姻生活不甚如意。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曾任福州文山女子中學國文教員。1958年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晴賞樓詩詞集》。

薛念娟(1901—1972),字見真,晚號松姑。其父薛伯垂精六壬之術,幼承家學,功易經,及長又從林芑洲治顯相之學,明彰往察來之義;知盈虛消長之理。中歲從何梅生學詩詞。適陳氏,遇人不淑,為撫養子女,曾在臨時軍法會審處任錄事,先後執教福州各中學,垂三十年。兼擅音律,善操古琴。所作詩詞甚夥,經過文革動亂,抄焚殆盡。1982年,其長公子陳侶白輯其遺佚,得詩65首,詞27闋,輯為《今如樓詩詞》。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張蘇錚

張蘇錚(1901-1985),字浣桐,父張恭彝為光緒十六年(1890)恩科進士。適梁氏,民國曾任福建鹽運使署課員。幼穎慧,耽吟詠,尤工倚聲。畢業於福建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36年入何梅生之門,當日宴集,梅叟以“藝蘭”為題調寄踏莎行,蘇錚有句雲:“離披他日看成叢,扶持始識東風力。”極得梅叟嘉許。曾任福建省立女子家事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所為詞豪放近東坡,婉約如姜張,雅麗紹二窗,集各家之長,獨具風格。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施秉莊

施秉莊(1902-1986),字浣秋,為名儒施景琛(福州泉山女中創辦人,擅詞令,精鑑賞)次女。幼承家學,後入何梅生之門,工古文詩詞。善寫意山水,1924年與姐秉端、妹秉雅合刊《泉山甲子元旦畫冊》。國立北京藝術學院畢業。曾任福州第一中學教員。1948年隨丈夫金樹人遷居臺灣。著有《延暉樓詞》。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葉可羲

葉可羲(1902-1985),字超農,號竹韻軒主人。早失怙恃,甚得擅長詩文的伯母施毓敏(葉伯鋆夫人,施秉莊姑母)憐愛,授讀傳統啟蒙書卷及詩詞要義。及長,赴國立北京藝術學院進修,有幸師從當時在京講學的何振岱,得其嫡傳,為梅叟門人中之最早最久者,並收為誼女。返閩後,先後在廈門集美女中、福州華南學院附中、省立福州一中、福州私立文山女中、福州女中等校任教。1983年9月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終身苦學不嫁。工詩詞書畫,擅操古琴。其書酷肖何梅叟,清峭勁健。著有《竹韻軒詩集》《竹韻軒詞集》《竹韻軒文集》,何振岱曾贊曰:“學北宋而去其囂,近南宋而濯其膩。蓋以深刻之思,幽窅之趣,遠追濟南,近駕長洲,無多讓也。”

【藝品聲音】壽香社與“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王真

王真(1904-1971),字耐軒,號道真、道之,又署道真室主人。王壽昌長女。自幼聰穎嗜學,師從名儒鄭容、何振岱,又從陳衍遊,工詩詞辭章,擅書法、山水,為周愈女弟子。上世紀20年代,與其妹王閒負笈北京,畢業於北京培華女校。1925年其父病逝,全家生活拮据,為贍養親人,入福建省財政廳供職,工餘仍不廢治學。上世紀30年代與林石廬、鄭千里等在福州編輯《華報》,並以“雪聰”筆名撰《讀畫樓叢譚》。又參加蕭夢馥、吳適、陳子奮等所發起的“龍珠畫苑”,共相切磋才藝。1932年曾隨陳衍北上旅遊,飽覽名山大川,開豁胸襟。後執教於福州女中、福州十一中、福州三中等校。為人伉爽有奇氣,素具熱腸,且談鋒甚健,與人言論相契者,樂與周旋;若志趣不合,變掉頭而去,鋒芒太峻,不免招人忌嫉。曾有“名士”之綽號,意謂學名士而過之。性格如此,何梅叟曾寫信諍之雲:“君以坦直受虧不少,但緘默莊嚴,實離此四字不得,老叟迂拙之言,起尊君於九原亦當以為然也,足下必不見怪耳。”1948年福州發大水,何梅叟所居文儒坊大光裡被淹,困陷不得出,王真覓僱小舟將恩師救出並迎往其家,遂加文壇一段佳話。她身不嫁,一生精力都傾注於詩文書畫之中。著有《道真室集》《讀畫樓筆記》6卷、《陳石遺年譜》第5卷下半部至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