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闽中闺彦,代有名家,明时有林鸿(子羽)夫人张红桥、 清时有林云铭(西仲)夫人蔡步仙及其女瑛佩、张秉铨夫人邱瑶姿,近世则有陈衍(石遗)夫人萧道管、林兰亨夫人张淸扬、陈寿彭夫人薛绍徽及其女芸仙、何振岱(梅生)夫人郑岚屏, 殆未可悉数。陈宝琛(弢庵)门人王允皙(碧棲)、何梅生均有女弟子。碧棲女弟子李慎溶(穉清),为宣龚(拔可)妹,其《蝶恋花》 中“飒飒墙蕉,恐是秋来路”二语,曾脍炙人口。又一为沈鹊应(孟雅),沈瑜庆(涛园)女、“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暾谷)之室,其《浪淘沙•悼晚翠》云:“振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限泪,共水长流。”寡鹄哀音,闻之惨沮。而南华老人何梅生女弟子尤众,其中王德愔、刘蘅、何曦、薛念娟、 张苏铮、施秉庄、叶可羲、王真八位,均擅诗词,又喜丹青, 兼通古琴及棋艺,经常雅集,鏖诗填词,并由何梅叟主铎政,成立寿香社,每月定期集会,轮流作东,临场拈题,吟咏唱和;有时游山玩水,然后各以诗词纪之。

关于寿香杜的命名,实与菊花有关。1895年9月,何振岱撰《寿香社序》开头便说:“寿香社者,同人祀陶所由名也。”《祀陶图题跋》则云:“与诸君诵陶诗而恭其为人,每岁秋花盛开,陈陶公像,荐以菊酒而拜献如礼。”它是何振岱20岁时与友人龚葆銮、郑容、陈紫澜四人在乌石山所成立的诗杜,每到九月菊花开时,同人扫一净室,供陶渊明画像于案前,并献以菊花酒拜之。菊花酒又称“长寿酒”,陆游诗曰:“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寿香社序》曰:“万根靡节,索居孰与水趣:一花自馨,秋士于焉托命。”盖取黄花永馨之意,并立有社仪,以申其本义:“是日,会主人扫净室,中设渊明先生画像,前一几,供瓶一,炉一,尊酒碗茗,荐菊、蟹。室左右分列四几,几各一瓶、一炉、一茶杯、一爵及诗韵、笔砚、褚墨。宾既集,序齿为先后,对像荐瓣香,一拜一揖,然后入座,宾三人以次就左右坐,主人下坐,随意拈诗,或一章数章不等,诗未成勿许离座,诗毕,成相质证,讫计若干首,主人收贮。宾主各以次入座,陈酒肴,爵无算,不及乱。酒罢,主人分所荐菊为五分,各受一分,仍对像如前拜揖而散。”又有社规曰:“一曰无后至,二曰无先归,三曰无巵言,四曰饮酒有节,五曰无体韵为诗,六曰整以永趣。”龚葆銮《菊花社日心与,荃庵、无辩同集小斋》诗曰:“绛烛双行酒满巵,半间老屋塞花枝。”便是写当年社集的情形。诗社约历十年始散。到了1932年,老友凋零殆尽,惟有门生一堂跻跻,是年九月,何振岱复招集女学生祀陶,重立寿香社。1936年何振岱由北平回到福州 ,诗社始频繁活动。至1942年,词作积有成数,汇编为《寿香社词抄》两册,作者八人因被称为“福州八才女”。现就所闻知者,略与介绍:

王德愔(1894—1978),字珊芷,为名词家王允皙女,其夫方声瀋为小儿科名西医。幼承家学,及长受业于何梅叟之门,造诣益深。又习画于林纾(琴南)、周愈(雨渔),为其入室弟子。工山水,时人谓“得石谷之工致,兼烟客之神韵。”且精琴艺,家藏有“玉溜”古琴,名所居曰“琴寄室”。其名德愔,盖取自嵇康《琴赋》中“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之意。著有《琴寄室诗词》。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刘蘅

刘蘅(1895—1998),字蕙愔,号修明。为黄花岗烈士刘元栋胞妹,幼失怙恃,兄妹相依。少从陈石遗、何梅生学诗词,且耽绘事,工山水,深得文徵明、王蒙两家笔法。早岁随其夫吴承淇旅居京华二十载,所作诗词,每得陈宝琛(弢庵)、陈曾寿(苍虬)、许承尧(疑庵)、金松岑(鹤望)诸前辈称赏。既而返里,复营藤山馀地为园,莳花种竹,以文会友。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福州业余大学,历三年。1957 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福建省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福建逸仙诗社社长。著有《蕙愔阁诗词集》。1998年8月,刘蘅以104岁高龄逝世,为八才女中最长寿者。

何曦(1899—1980),又名敦良,字健怡。何梅生之女,幼承家学,工诗词、书法,并擅古琴。其32岁始出阁,嫁与姚定黎(懿斋),丈夫疾病缠身,喜怒无常,婚姻生活不甚如意。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曾任福州文山女子中学国文教员。1958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晴赏楼诗词集》。

薛念娟(1901—1972),字见真,晚号松姑。其父薛伯垂精六壬之术,幼承家学,功易经,及长又从林芑洲治显相之学,明彰往察來之义;知盈虚消长之理。中岁从何梅生学诗词。适陈氏,遇人不淑,为抚养子女,曾在临时军法会审处任录事,先后执教福州各中学,垂三十年。兼擅音律,善操古琴。所作诗词甚夥,经过文革动乱,抄焚殆尽。1982年,其长公子陈侣白辑其遗佚,得诗65首,词27阕,辑为《今如楼诗词》。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张苏铮

张苏铮(1901-1985),字浣桐,父张恭彝为光绪十六年(1890)恩科进士。适梁氏,民国曾任福建盐运使署课员。幼颖慧,耽吟咏,尤工倚声。毕业于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36年入何梅生之门,当日宴集,梅叟以“艺兰”为题调寄踏莎行,苏铮有句云:“离披他日看成丛,扶持始识东风力。”极得梅叟嘉许。曾任福建省立女子家事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所为词豪放近东坡,婉约如姜张,雅丽绍二窗,集各家之长,独具风格。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施秉庄

施秉庄(1902-1986),字浣秋,为名儒施景琛(福州泉山女中创办人,擅词令,精鉴赏)次女。幼承家学,后入何梅生之门,工古文诗词。善写意山水,1924年与姐秉端、妹秉雅合刊《泉山甲子元旦画册》。国立北京艺术学院毕业。曾任福州第一中学教员。1948年随丈夫金树人迁居台湾。著有《延晖楼词》。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叶可羲

叶可羲(1902-1985),字超农,号竹韵轩主人。早失怙恃,甚得擅长诗文的伯母施毓敏(叶伯鋆夫人,施秉庄姑母)怜爱,授读传统启蒙书卷及诗词要义。及长,赴国立北京艺术学院进修,有幸师从当时在京讲学的何振岱,得其嫡传,为梅叟门人中之最早最久者,并收为谊女。返闽后,先后在厦门集美女中、福州华南学院附中、省立福州一中、福州私立文山女中、福州女中等校任教。1983年9月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终身苦学不嫁。工诗词书画,擅操古琴。其书酷肖何梅叟,清峭劲健。著有《竹韵轩诗集》《竹韵轩词集》《竹韵轩文集》,何振岱曾赞曰:“学北宋而去其嚣,近南宋而濯其腻。盖以深刻之思,幽窅之趣,远追济南,近驾长洲,无多让也。”

【艺品声音】寿香社与“福州八才女”那段故事

王真

王真(1904-1971),字耐轩,号道真、道之,又署道真室主人。王寿昌长女。自幼聪颖嗜学,师从名儒郑容、何振岱,又从陈衍游,工诗词辞章,擅书法、山水,为周愈女弟子。上世纪20年代,与其妹王闲负笈北京,毕业于北京培华女校。1925年其父病逝,全家生活拮据,为赡养亲人,入福建省财政厅供职,工余仍不废治学。上世纪30年代与林石庐、郑千里等在福州编辑《华报》,并以“雪聪”笔名撰《读画楼丛谭》。又参加萧梦馥、吴适、陈子奋等所发起的“龙珠画苑”,共相切磋才艺。1932年曾随陈衍北上旅游,饱览名山大川,开豁胸襟。后执教于福州女中、福州十一中、福州三中等校。为人伉爽有奇气,素具热肠,且谈锋甚健,与人言论相契者,乐与周旋;若志趣不合,变掉头而去,锋芒太峻,不免招人忌嫉。曾有“名士”之绰号,意谓学名士而过之。性格如此,何梅叟曾写信诤之云:“君以坦直受亏不少,但缄默庄严,实离此四字不得,老叟迂拙之言,起尊君于九原亦当以为然也,足下必不见怪耳。”1948年福州发大水,何梅叟所居文儒坊大光里被淹,困陷不得出,王真觅雇小舟将恩师救出并迎往其家,遂加文坛一段佳话。她身不嫁,一生精力都倾注于诗文书画之中。著有《道真室集》《读画楼笔记》6卷、《陈石遗年谱》第5卷下半部至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