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窺園——讓你看看什麼是定力

當我們因為出身卑微而憤憤不平的時候,在牢騷滿腹的時候,在痛罵富人的時候,那些出身好的人卻比我們還刻苦用功,還認真自律,我們的痛罵與牢騷又能改變什麼?不如奮起直追。這一章,我們將介紹成語背後的富人們是如何努力讀書的。


  成語目不窺園出自《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董仲舒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世代大地主,要錢有錢,要房子有房子,要藏書有藏書,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刻苦讀書,可想而知,這個人多麼自律。

  不光是富二代,還天資聰慧,可人家並不滿足,從小就酷愛讀書學習,立志成就非凡事業。刻苦到什麼程度呢?

  讀起書來常常忘記了吃飯跟睡覺,他的父親董太公有些著急,心想,孩子這樣下去,豈不成了書呆子,即使不成為書呆子,身體也得垮掉啊,到時這萬貫家財給誰呢?

  於是這個老爸苦思良策,有了,小孩子都喜歡玩,那我就在院子後面搞個美景遍佈的花園,讓兒子讀完書,走走路,看看花,追追蝴蝶和蜻蜓。有錢好辦事,第一年,董太公派專人到南方園林取經學習,吸取發達地區先進經驗,購置名貴的磚瓦木料,很快弄成了個雛形,花園裡陽光明媚,綠草如茵,移植來很多奇花異草,頓時鳥語花香,小動物們都來湊熱鬧。

  土豪愛子的方式就是不一樣,簡單粗暴,用錢砸,這個我喜歡。可是董仲舒這個傢伙,卻木然地望著花園,不為所動,無論姐姐妹妹們如何邀請,他都手捧著竹簡,鑽研《春秋》,背誦詩經。

  董太公搖了搖頭,並不甘心,心想,我就不相信,小孩子有不喜歡玩的?難道我的花園不夠漂亮?繼續砸錢,不信這個邪!

  第二年,董太公在花園裡建起漂亮的假山,讓親戚、鄰居的小孩都來玩,想吸引兒子的注意力,可董仲舒竟然頭也不抬,自得其樂地在竹簡上寫背誦的詩文。

  別的父母都愁著怎樣讓貪玩的孩子讀書,董家父母愁著怎麼把沉浸書海中的孩子拉出來,放鬆放鬆,可憐天下父母心。

  董太公加快了建設花園的步伐,第三年,一個極為漂亮精緻的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們攜兒帶女過來遊玩,對著花園嘖嘖稱歎,董太公心想,這下兒子總得過來看看了吧,這個花園在附近肯定找不到的。

  他高興地去叫兒子董仲舒,讓他過來欣賞美景,看看老爹的得意之作。董仲舒愛讀書,也不是傻子,明白老爸的良苦用心,總要給點面子,終於點了點頭,答應會在合適的時間去看看的。

  董太公一聽,高興得快蹦起來,兒子終於開竅了。趕緊吩咐家人,打掃花園,準備好吃好喝的,定在將要到來的中秋節晚上,全家邊吃邊賞月。一家人開心地忙著,心想,房中的書呆子終於有點的反應了。

  可是到了中秋節那天晚上,大家左等右等,都不見董仲舒,跑到書房找,不在,跑到假山旁邊找,不在,最後在教書先生的家裡找到,董仲舒突然碰到幾個疑惑不解的問題,找老師研討去了。

  這就是成語“目不窺園”的來歷,比喻埋頭鑽研,不為外事分心。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經過多年的苦讀,董仲舒讀遍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成為儒學大師,還開課講學,門生遍佈天下。

  當年漢武帝繼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一個問,一個答,漢武帝連續進行了三次策問,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所謂策,就是竹片,皇帝在治理國家的時候遇到難題,命人將這些問題寫在竹片上,徵召飽學之士就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實際可用的對策,皇帝看了這些對策,選擇答得好的人出來做官。

  漢武帝的第一次策問,問的主要是如何鞏固統治,第二次策問,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妙招,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皇帝對人已經沒有什麼懼怕的了,誰不聽話,就kill誰,可面對自然災害束手無策,想砍天,也砍不了。

  董仲舒的多年苦讀終於有了爆發的機會,從容應對,在足以傲視文人界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為封建王朝的鞏固與天下的太平穩定,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正是有了長期非人般的苦讀,才能有瞬間打動漢武帝的本領。就算以後退出官場,回家著書立說,皇帝還經常派人來詢問他對朝廷大事的意見,恩寵至極。

  且不管董仲舒的思想有沒有錯誤或者危害的地方,一個人的思想能影響中國乃至亞洲數千年,絕對是個牛人。他之所以這麼牛,跟他目不窺園的定力有很大的關係。

  自律的人最能成功,因為他們有清晰的目標,有時連睡覺都不閒著,睡著睡著突然醒來,又繼續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