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仔:《大明劫》與《江山風雨情》

說到明代,總有一批大漢主義的哥們兒在網上慷慨激昂:窮明一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投降,君王死社稷,等等之言。說到明朝,很快讓人想到,東廠,太監,錦衣衛,忠臣喊冤,嚴嵩,魏忠賢,張居正,王守仁,衝冠一怒的吳三桂,還有接踵而來的明亡清興,近代很快就來臨,歷史課本里滿是屈辱。說到明朝,還有倚天裡的“明教”,道貌岸然的朱元璋,兩面三刀的陳友諒,義士常遇春。我不是帶你回顧明朝開國的激昂,不去想“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朱元璋,還有不遜“乃父遺風”的永樂帝朱棣。《明朝那些事兒》裡應有盡有。我們的主題,從衰敗開始。

有人說明亡於天啟,有人說亡於嘉靖,有說亡於崇禎。總之明亡了,亡的似乎又不只是明。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風波,明朝戰勝了蒙古人,漢人終於不受欺壓,明之後又是少數民族的政權。殘酷的歷史過後,是多民族融合的現在,和平平等。所以說明亡,不該再提滿漢怎樣的鬥爭,不必要製造任何不和諧的因素。


陽仔:《大明劫》與《江山風雨情》

《大明劫》是一部歷史劇,從醫生吳又可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王朝衰敗時的景象。國家和人一樣,病入膏肓,醫生可以救人,可是誰能救一個國家,如果人人都已暮氣深沉。

歷史的殘酷往往超越我們的想象,尤其在某個特定時期。唐末黃巢起義,舂人為糧,幾乎使關中一帶一片荒蕪;明末劉宗敏、張獻忠更是殘酷到誇張(這裡就不說他們的事兒了,自己可以百度)。醫生所見只有痛苦,卻無能為力,瘟疫橫行的時候,他遇到了將軍孫傳庭。一個是醫者仁心的醫生,一個帶兵要去剿滅李自成。最後孫傳庭戰死,大明最後的希望沒了;吳又可著書留傳後人為治療瘟疫立下功績。


陽仔:《大明劫》與《江山風雨情》

陽仔:《大明劫》與《江山風雨情》

大明之劫,末世之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否今人也有警。

《江山風雨情》曾經在05年看過,當時才上高中(不小心暴露年齡了),沒有看懂裡面的政治與陰謀,只看到了人在末世裡選擇的無奈。前幾天又看了一遍,45集,驚歎於編劇對官場、社會的瞭解,以為自己這次懂了,看到最後情緒卻還未變,依舊是人在末世選擇的無奈。

江山風雨人有情,崇禎脫去一身稚氣從傲氣十足的天子,到卑微求死的老人。最終他靜靜吊死在煤山上,無言叩拜祖宗,因而以長髮拂面;不忍入地見蒼生,因而自裸一足;江山任由你取,但不要再殺害黎民。遺囑如此,誰還會怪罪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犯下的那些錯呢?只能說錯誤的人,出生在了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否則,袁崇煥不會含冤而死,洪承疇不會戰敗被俘,一生勤儉的皇帝也不會自縊而亡。歷史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陽仔:《大明劫》與《江山風雨情》

令人惋惜的事,往往是建立希望之後再摧毀。《江山風雨情》不像《大明劫》那樣政治意味濃厚,更像是在訴說一種情懷,江山易改,人性不變的情懷。當袁崇煥含冤,大明王朝到了水深火熱的時候,洪承疇終於挺身而出,怒斥國策弊端,皇帝終於不再顧全“威儀”,承擔錯誤;當闖王的叛軍被洪承疇幾乎全部消滅,當洪承疇準備乘勝追擊我們難免血脈噴張,以為一切都還可以重新開始,可是結局呢?皇帝依然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不與清廷言和,南北作戰的明王朝終於還是不支而崩潰。滅亡近了......

然後王朝更替,新的希望開始了,歷代都是如此。人似乎在時間裡顯得如此渺小,可是時間裡的故事哪一件又離不開人?


感謝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