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故事?

科技小小觀


春秋時期有一個鄭國大臣叫祭仲,此人是鄭國的卿大夫,先後扶持四位君主上位,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權臣。



“人盡可夫”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鄭厲公時期,此人在祭仲的幫助下登上國君之位,也是祭仲扶持的第二個國君。

雖然鄭厲公成功上位,但朝政大權卻在祭仲手中,鄭厲公形同一個傀儡。

在公元前697年,也就是鄭厲公登上國君之位的第四年,鄭厲公對祭仲忍無可忍,於是打算除掉祭仲。在他看來,祭仲這個人雖然有些能力,但是祭仲的存在卻對自己不利,尤其是自己幾乎被祭仲架空,根本算不上一個國君。

因此,鄭莊公決定殺掉祭仲,他找了一個人打算行刺客之事,但他找的這個人很有意思,此人叫雍糾,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那就是祭仲女兒雍姬的丈夫。

當然了,鄭厲公任用雍糾當刺客,很可能是無人可用,要知道他連鄭國軍隊都無權調動,身邊的人很多都是祭仲的親信,他任用雍糾也是出於無奈。


不過,雍糾此人很忠心,他雖然是祭仲的女婿,但卻並沒有因私廢公,國君讓他去殺自己的岳父,他也決定為國盡忠。

但這件事卻被雍姬知道了,自己的丈夫要殺自己的父親,不管自己幫哪個人,都會失去另外一個人。

雍姬很難下這樣的決定,於是雍姬去詢問自己的母親,她的母親很有意思,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只有一個父親,但丈夫卻不一樣,隨便一個男人都可以成為這個女人的丈夫,兩者無法相比。

於是雍姬不再猶豫,立刻向祭仲告知了此事,祭仲被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沒想到自己的女婿竟然被鄭厲公收買了,但他也很慶幸女兒站在了自己的這邊。


之後祭仲誅殺了雍糾,而鄭厲公知道自己留在鄭國肯定會被祭仲迫害,於是他不得不逃出了鄭國。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歷史故事,而“人盡可夫”的主人公雍姬雖然在當時被譽為孝女,但這個成語卻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東方大史


“人盡可夫”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而這個“人盡可夫”的女子乃是鄭國大臣祭仲的女兒。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鄭國的祭仲當時權力非常大,尤其引發了國君的擔憂,於是國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謀殺祭仲,但是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發現了,這個雍姬當時非常的糾結,於是就問她的母親,說是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於是他的母親就說:人盡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於是雍姬就把這件事靠訴了他的父親。



這其實是一個古代社會中的禮法問題,女人出嫁以後是從夫還是從父,顯然在當時的社會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更傾向於血統方面的認可。

但是到了後面,這個“人盡可夫”這個詞就變了味道了,認為女人生活做風不檢點就是人盡可夫,其實是帶有一種歧視的意味在裡面的。


這個歷史很正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

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

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糾,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別人就叫她為雍姬。

雍姬的父親祭仲是個權臣,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他的行為表示很不滿,但是,又幹不掉他。

雍糾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想為鄭厲公除去這個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連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這個雍糾也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他要想殺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婦雍姬商量對策。

最後定的是在郊外宴請自己的老丈人吃飯,然後在宴會上把他給幹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這件事後,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告訴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的丈夫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了。

但是,若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後,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開始詢問她的母親:“丈夫和父親,到底哪一個重要呢?”

雍姬的母親告訴她,天下只有一個人是你的父親,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之後,就把丈夫雍糾的陰謀告訴了父親,最後的結果就是雍糾被殺,鄭厲公帶著雍糾的屍首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學達人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卿士祭仲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的國君公子突覺得祭仲威脅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於是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一起商量。兩人密謀半天后制定了詳細計劃,公子突也答應了雍糾,事成之後由他來頂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糾開心回家,讓妻子雍姬炒菜燙酒。酒席之間無意把他與公子突的計劃說了出來,結果雍姬聽完非常吃驚!面對這樣的情況,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於是她去請教自己的母親,當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選擇,但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雍姬聽完母親的教導後把丈夫之事告訴了父親,雍糾卒!公子突被雍糾氣得破口大罵:“謀及婦人,宜其死也。”說雍糾把計劃告訴女人,死得活該。

故事分析

春秋時期的女性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當時女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在“程朱理學”還沒有流行之前,女性離婚改嫁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這個故事中,雍姬要對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尖銳的,如果她還沒有生孩子還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糾就是孩子的父親,那她的選擇就更加艱難了!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孩子的父親,該如何選擇?

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從孝道上來說她是對的,雍糾要謀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為,他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從雍糾角度來說,他又是為國君辦事,所以還是忠孝兩難全。

雍姬在處理父親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得到母親“人盡可夫”的指點。還有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不知雍姬的母親又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一看“人盡可夫”是否就想入非非?一個女人把所有男人當丈夫共眠,豈非淫亂成性。

所以,人們常常用這句成語,形容那些生活作風糜爛,淫亂成性的女子,撿到籃裡都是菜,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

張愛玲曾經說過:

“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

在人們對這句成語誤解的情況下,張愛玲的這段話,無異於驚世駭俗,公然挑戰公序良俗,擊破人的道德底線。

她因此常被一些非議者,視為生活放蕩沒有貞操的女人。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成語,往往被人望文生義。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出典,是古代一個殘酷的宮鬥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

譯成白話就是說:

厲公四年,祭仲專權國政。厲公鄭伯擔心祭仲“篡黨奪權”,就私下指使祭仲的女婿雍糾,暗殺祭仲去掉心頭大患。並許諾殺了祭仲,由他繼承岳父的職位。

祭仲的女兒糾妻,知道自己丈夫要殺父親,二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在這生死關頭,她去找母親,問父親和丈夫誰親?

母親回答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丈夫可以選擇任何男人,而父親只有一個,二者怎可相提並論呀。

糾妻聽了茅塞頓開,要保父親的性命,就把這件事悄悄告訴了父親。祭仲先下手為強,殺了女婿雍糾,並在鬧市示眾。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出處,和現在人們理解的淫亂放蕩,毫不相干,南轅北轍。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本沒有淫亂的意思,是後來的道學家斷章取義,抹黑女子。

題主問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只能說這個成語的“知識產權”歸糾妻的母親,如果一定要確定誰是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即訴說開導的對象,我想可以這樣說,從狹義理解,應該是祭仲的女兒糾妻,從廣義理解,則是糾妻母親說的任何單身女人。

正如張愛玲說的,任何未婚的男人,我都可以找他做丈夫。

其實,現在的任何單身男女,只要符合婚姻法,都是人盡可夫、人儘可妻的,切莫望文生義,腦洞大開,胡亂意淫。


白話石說


雍姬是歷史上非常悲哀的一個女子,不是他出身非常的慘,反而是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在春秋時代鄭國的國相就是他的父親,當時國王都被國相玩得要死,所以他的父親是非常強大的,再加上非常喜愛這個女兒,所以從小就對她特別的好,把她嫁給了一個叫做雍糾的人。



要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就能夠是非常完美的結局,但是在春秋這一個混亂的時代裡面,沒有人能夠避免,有時候就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造成很大的改變,而這一天終於來臨了,他的丈夫因為收穫了別人的賄賂,想要殺死這些父親,當他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面臨著兩難齊全。

到底是捨棄你自己的父親,還是捨棄自己的丈夫呢?雍姬選擇了後者,要是這樣子的話,他還是孝心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因為一句話,所以他被人罵到是人盡可夫。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大家讀了上面這個故事之後就會發現,其實也並不是他的錯,當他想要解決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是問了他的母親,但是他的母親卻坑害了他,讓他丟失了丈夫,然後又背上了千古罵名,人盡可夫又不是他自己說的,是他的母親說的,所以他因為有了一個倒黴的母親,所以才會造成了這樣的。



要是他當時做了另一個決定,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做的最差的一個決定就是問了他母親,然後他母親說了這句話,然後被歷史給記載了,所以也只能夠說他非常的倒黴。


然後他父親雖然是殺死了丈夫,但是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罵他死去的丈夫,就是因為你講了這些事情給自己的女兒,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她成為了歷史上最倒黴的一個人物,也成為了一個負面的教材。

所以對於廣大的女性來講,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丈夫,不然的話是沒有好下場的。


最帥汪公說


都別搶,我來答。

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一場政變,先是國君鄭莊公去世了,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公子突和太子忽。按照繼承順序嘛,太子自然是理所應當繼位的,所以大臣祭仲就擁立太子,是為鄭昭公。按理來說,事情是很符合邏輯的。

但鄰國宋莊公卻干預他國內政,派人到鄭國去把祭仲和公子突抓了起來,脅迫祭仲推翻鄭昭公,改立公子突當君主。畢竟保住性命要緊,祭仲就答應了這件事,當時還是春秋時期,戰國七雄這些大國家還沒有誕生。

所以當時宋國是比較強勢的,關鍵它後面還有一群盟友。宋國類似於今天的某國搞這種霸權主義,鄭國也沒辦法,只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鄭昭公聽說這件事以後,就逃離了祖國,到其它國家避難去了。公子突就繼位當了鄭厲公。

而宋國也經常向鄭國索取財物,合著把鄭厲公推上君主之位,打的就是這個主意,雙方之間後來幹了一仗,宋國也不知道怎麼搞的,聯合了四個國家還被人家打敗了。鄭厲公在位的時候呢,祭仲也開始大權獨攬,變成了一個權臣。

鄭厲公不甘心當這個傀儡,所以就把祭仲的女婿雍糾給拉攏了過來,先是許諾給他高官厚祿,然後要他去殺自己的老丈人。雍糾覺得這個交易不錯,於是就答應了。而他的妻子知道這件事以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就像女生常常問老婆和母親掉進河裡先救誰,如今這位女性也面臨著殺老公還是殺父親的選擇題。不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父親呢,父親就得死,告訴了父親呢,丈夫就得死。所以她很苦惱,就去找自己的母親,問她丈夫和父親誰更重要?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她母親就告訴她,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任何一個男性都可以當她的丈夫,但是父親只有一個,丈夫是不能和父親相比的。

她一聽恍然大悟,於是就把消息透露給了父親,然後自己的丈夫就被殺了。而鄭厲公沒辦法,知道鄭國自己也是待不下去了,就悄悄把雍糾帶上逃出了鄭國,畢竟人家是為他而死的嘛,好歹找個地方給他埋下。

但鄭厲公也覺得生氣,埋怨說:這種大事還和女人商量,死的一點都不冤。

這就是成語人盡可夫的出處了,它最初是一箇中性詞,沒有貶義也沒有褒義。是對丈夫重要還是父親重要的一個選擇題,這個簡單的邏輯無非就是說,丈夫沒有了,還可以再找嘛,畢竟天下男人千千萬,何必單戀一支花。

而父親卻只有一個,這是基於血緣關係,所以這位女性選擇了救父親,而不是救丈夫。後來這個詞語就演變為了一種貶義詞,說任何一個男人都可以和這個女人保持不正當的關係,形容她的生活不檢點。


圍爐談史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早期一位叫雍姬的女人,他是鄭國大夫雍糾的妻子,歪史猜測應該是姬姓。她除了是雍姬的妻子,還是當時全差祭仲的女兒。

當時鄭厲公新上臺,不滿祭仲專權,於是和雍糾謀劃除掉祭仲,結果做事不密被雍姬知道了,在終於丈夫還是孝於父親之間,她一時間沒有了注意,於是回家詢問母親。

這時候她母親看起來說了一句非常實際的話:是個男人就能做你丈夫,但是你父親只有一個。這話說完之後,雍姬就做出了決定:背叛丈夫,將她知道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祭仲。

專權的祭仲雷厲風行,立刻就處死了自己的女婿,棄屍街頭。這事情讓鄭厲公知道了之後,知道自己的君位不保,於是趕緊帶著雍糾的屍體逃亡。

可是,回想起來,這裡有一個悖論:那就是既然人盡可夫,那麼繼父算不算父親?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繼父還是繼母,只要是正室或者法律所承認的夫妻關係,那麼他或者她就是子女嚴格意義上的父母,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現代也是受到法律約束的。

也就是說,如果女兒可以人盡可夫,那麼按照此邏輯,雍姬的母親一樣可以人盡可夫,這樣他的新婚丈夫就是她女兒的繼父,言外之意,任何人一樣都可以是雍姬的父親。即人儘可父!

既然這樣,雍姬母親這句看起來很正常的話,那就暴露出她的私心,在直接勸女兒出賣丈夫看起來很殘酷冷血,但是婉轉的讓女兒出賣丈夫看起來就優雅多了。

這個話邏輯矛盾的地方在於生父和繼父有沒有區別,如果說生父只有一個,那麼雍姬母親的話就沒有破綻,可是之說父親,那麼繼父也是父親。

仔細讀來,雍姬母親的心機頗耐人尋味!


歪史


“人盡可夫”,意思就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做丈夫。

這話聽起來就夠刺激的,所以後面就用這個詞語形容淫蕩不檢點的女人。

其實,人家本意不是這樣的。

狗血的故事

主人公叫雍姬,春秋時期的人物。他的父親是鄭厲公手下的權臣,大權在握。

鄭厲公就像把雍姬的父親殺了。

鄭厲公竟然找到了雍姬的丈夫商量,答應把他老丈人除掉後,把位置給他。(鄭厲公這腦回路也比較驚奇,估計也沒有人選了。)

雍姬的丈夫回去後,還把這事告訴雍姬了,說:“我要把你老爸幹掉,然後奪取他的位置,你以後就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吧。”(這二貨的腦回路和鄭厲公一樣)

雍姬一聽範難了,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這該怎麼選啊。

於是雍姬就去請教自己的母親。他母親就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男人都可以當丈夫,但是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於是雍姬就把事情告訴了父親,幹掉了自己的丈夫。

被奉為孝女,卻成了蕩婦

雍姬選擇了父親,在危難的時候救了父親。而且還是在背叛了丈夫的情況下,於是她被後世奉為孝女。

但是,父權和夫權都是需要遵守的。她救了父親,害死丈夫,這也是違反人倫的,於是這個成語不斷演化,成了形容蕩婦的詞。

讓人唏噓啊!


瘋哥哥l


“人盡可夫”這個詞,在現代是有強烈的貶義,其大意:只要是個男人都可以,當她的丈夫。簡單的說就是都可以“上床”。
但是古時候不是這個意思,“人盡可夫”的典故來自於《左傳》雍姬的故事原文如下:

《左傳 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
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
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
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而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的本來意思是女子未出嫁時,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人儘可為夫),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係,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
被後來的一些人斷章取義,所以現在成了貶義詞。望題主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