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是怎樣體現出“筆墨神韻”的?

影影圈圈


國畫要體現“筆墨神韻”只需做到三點。

筆法

國畫中異常講究用筆,同書法一樣,“一波三折”有不同的用筆方法,一條線,它裡邊有極大的內涵和信息量,是沉穩,厚重還是輕率,是“屋漏痕”“破竹”“掠過”等,這是運筆快慢所產生不同的線條。

如畫大寫意,一定是暢快淋漓的感覺,線條上就不拘泥於法度,就要畫的快速而穩重。小寫意就有一些添筆,刻畫細節。工筆畫則絲絲入扣,精微用筆之妙,分輕重,陰陽,遲澀等等。這些畫的種類都離不開通過用筆的法度來體現神韻。

墨法

國畫多講“墨分五色”“枯溼濃淡”。而自古歷代畫家,以墨畫出五色者皆無可能。所謂五色,我的理解不過是畫出豐富的層次關係,藉以提現空間感體積感。所以墨色只是“黑白灰”的關係對比。如果你說這是素描,那麼我告訴你,素描除了黑白灰,更關鍵的是,它只遵循光影關係。而國畫的黑白灰只遵循墨色對比,融入畫家當時情緒,不講究透視原理的,而

用墨之法,妙在變化。墨有了變化,國畫作品就有了靈魂,神韻。

色彩

著名山水畫大家陳克永先生說過:“宣紙是為淡墨而生的,國畫因淡墨而活,亦因淡墨而死”。自古以來,淡墨被畫家們界為一種色彩。畫好墨稿,上色是關鍵,一幅畫到了最後的創作階段,這個過程稱為:再創作!

國畫作品之要表現的主題,多在色彩,如畫春景,那麼桃紅、綠柳、春水就是色彩構成,夏天景色,則深綠,急流,繁茂之趣是其色彩,秋冬亦各有其色。而這些景色的用色之道更為講究,國畫用色之道,在於以淡勝濃,以管窺豹,以洞見色彩玄妙。國畫的神韻,不在於大片點染,而在於寥寥幾點以篇概全。山川草澤,多以淡石,淡青渲染之。達到色不礙墨,使畫面具有筆韻、墨韻、色韻最為佳品!

中國畫的神韻,多不外呼幾種,也有其他考量因素,如時代感,題材等也是重中之重。其運用之妙,只能存乎一心,神韻之法,悟在其心。


雲南怪客


筆是用筆,墨用墨,神是神彩,精神,韻是氣韻,氣之氣勢,韻是韻律,通扁協調,不有梗阻。


一張良方


中國繪畫的最顯著特點,是以墨線為基礎。中國畫家不僅用它來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而且還用它來揭示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清代大畫家石濤,提出“一畫論”的觀點,他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中國畫家就是運用一管柔毫,通過種種不同性質的墨線,為大千世界傳神寫照的。所以,如何用筆畫線,就成了能否畫好中國畫的首要問題。

南齊謝赫在著名的《六法論》中,把“骨法用筆”放在第二位。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可見用筆是歷來為畫家所重視的,是中國畫技法中基礎的基礎。

繪畫執筆大體同於書法,要掌握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的要領,但較之書法用筆更為靈活。書法執筆一般要求豎掌,繪畫執筆則可橫臥,可略高一些,這樣與腕、肘、肩、身相互配合,運筆方能既靈活而又得力。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筆管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側鋒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畫出的筆線粗壯而毛辣,此法多用於山石的皴擦。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藏鋒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來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幹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可運於樹幹、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畫出的線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 中國畫家十分重視運筆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總結了前人經驗,提出“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一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相互呼應,古人比之為“擔夫爭道”,對此黃賓虹的解釋是:“蓋擔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數十擔夫相遇於途,或讓左,或讓右,雖彼此來此往,前趨後繼,不致相碰。此用筆之妙契也。”此外,運筆還要注意氣勢的連貫,前人提出要“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這些都是重要的經驗之談。

上述種種筆法,總括起來,無非是為了畫線時求得粗、細、直、剛、柔、輕、重的變化,使畫家更能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所以黃賓虹說,這些筆法“皆非畫家憑空杜撰,乃各代畫家在寫生中,瞭解物狀與性質所得。”種種筆線形式的創造,是畫家對大自然的苦心探索,對客觀物象的高度概括與提煉的結果,它不僅能表現物象的形與神,而且具有形式美的價值。

山水畫在筆線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一要枯而能潤(指畫出的線條既蒼勁又腴潤);二要剛柔相濟(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三要有質有韻(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結”是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形式美,作出的畫也就不足觀了。

克服用筆毛病的方法:一是要增強腕力,“筆為我使”。練腕力最好的方法是練習書法。中國畫家歷來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為了適應山水畫筆法多變的需要,真、篆、行、草都應該練一點,才能掌握用筆的種種技巧。二是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只有練就了深厚的用筆功力時,才能水到渠成,能得心應手地畫出預期的線條,人為的做作只能適得其反。三是在行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古人有“意在筆先”、“筆周意內”的說法,都是指必須想好了再落筆。 山水畫中的用墨方法 墨分五色: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幹、溼、濃、淡、黑”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幹”與“溼”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黑”,在色度上深於“濃”;“白”,指紙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對比。








水墨丹青工坊


國畫是怎樣體現出“筆墨神韻”的?

就是“筆墨”功夫!

“筆墨”就是“用筆用墨”技術的簡稱,它是中國的原始文化沉澱。而“神韻”則是唯心感受,屬於一種感性行為。

解讀理解“筆墨神韻”的背後,涉及的卻是文化的厚度與文化修養,同樣的東西會造成完全不一樣的解讀。

只要知道這種認知與文化厚度有關就可以了。


呂永亮


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是用筆墨來創作來體現的,但是無論古今之中國畫家在談述時,往往是對筆墨之技法講的比較多,而對用水則論述得較少。

中國畫講意境、講氣勢、講神韻,而這意境、這氣勢、這神韻,都是依靠筆墨來勾畫來體現的。特別是寫意畫亦稱水墨畫,水墨畫要出神韻見意境,關鍵在於用水是否得其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