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是怎样体现出“笔墨神韵”的?

影影圈圈


国画要体现“笔墨神韵”只需做到三点。

笔法

国画中异常讲究用笔,同书法一样,“一波三折”有不同的用笔方法,一条线,它里边有极大的内涵和信息量,是沉稳,厚重还是轻率,是“屋漏痕”“破竹”“掠过”等,这是运笔快慢所产生不同的线条。

如画大写意,一定是畅快淋漓的感觉,线条上就不拘泥于法度,就要画的快速而稳重。小写意就有一些添笔,刻画细节。工笔画则丝丝入扣,精微用笔之妙,分轻重,阴阳,迟涩等等。这些画的种类都离不开通过用笔的法度来体现神韵。

墨法

国画多讲“墨分五色”“枯湿浓淡”。而自古历代画家,以墨画出五色者皆无可能。所谓五色,我的理解不过是画出丰富的层次关系,借以提现空间感体积感。所以墨色只是“黑白灰”的关系对比。如果你说这是素描,那么我告诉你,素描除了黑白灰,更关键的是,它只遵循光影关系。而国画的黑白灰只遵循墨色对比,融入画家当时情绪,不讲究透视原理的,而

用墨之法,妙在变化。墨有了变化,国画作品就有了灵魂,神韵。

色彩

著名山水画大家陈克永先生说过:“宣纸是为淡墨而生的,国画因淡墨而活,亦因淡墨而死”。自古以来,淡墨被画家们界为一种色彩。画好墨稿,上色是关键,一幅画到了最后的创作阶段,这个过程称为:再创作!

国画作品之要表现的主题,多在色彩,如画春景,那么桃红、绿柳、春水就是色彩构成,夏天景色,则深绿,急流,繁茂之趣是其色彩,秋冬亦各有其色。而这些景色的用色之道更为讲究,国画用色之道,在于以淡胜浓,以管窥豹,以洞见色彩玄妙。国画的神韵,不在于大片点染,而在于寥寥几点以篇概全。山川草泽,多以淡石,淡青渲染之。达到色不碍墨,使画面具有笔韵、墨韵、色韵最为佳品!

中国画的神韵,多不外呼几种,也有其他考量因素,如时代感,题材等也是重中之重。其运用之妙,只能存乎一心,神韵之法,悟在其心。


云南怪客


笔是用笔,墨用墨,神是神彩,精神,韵是气韵,气之气势,韵是韵律,通扁协调,不有梗阻。


一张良方


中国绘画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中国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的观点,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种种不同性质的墨线,为大千世界传神写照的。所以,如何用笔画线,就成了能否画好中国画的首要问题。

南齐谢赫在著名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是历来为画家所重视的,是中国画技法中基础的基础。

绘画执笔大体同于书法,要掌握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的要领,但较之书法用笔更为灵活。书法执笔一般要求竖掌,绘画执笔则可横卧,可略高一些,这样与腕、肘、肩、身相互配合,运笔方能既灵活而又得力。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运笔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总结了前人经验,提出“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一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相互呼应,古人比之为“担夫争道”,对此黄宾虹的解释是:“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此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也。”此外,运笔还要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上述种种笔法,总括起来,无非是为了画线时求得粗、细、直、刚、柔、轻、重的变化,使画家更能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所以黄宾虹说,这些笔法“皆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所得。”种种笔线形式的创造,是画家对大自然的苦心探索,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的结果,它不仅能表现物象的形与神,而且具有形式美的价值。

山水画在笔线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一要枯而能润(指画出的线条既苍劲又腴润);二要刚柔相济(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三要有质有韵(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结”是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形式美,作出的画也就不足观了。

克服用笔毛病的方法:一是要增强腕力,“笔为我使”。练腕力最好的方法是练习书法。中国画家历来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为了适应山水画笔法多变的需要,真、篆、行、草都应该练一点,才能掌握用笔的种种技巧。二是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只有练就了深厚的用笔功力时,才能水到渠成,能得心应手地画出预期的线条,人为的做作只能适得其反。三是在行笔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古人有“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的说法,都是指必须想好了再落笔。 山水画中的用墨方法 墨分五色: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水墨丹青工坊


国画是怎样体现出“笔墨神韵”的?

就是“笔墨”功夫!

“笔墨”就是“用笔用墨”技术的简称,它是中国的原始文化沉淀。而“神韵”则是唯心感受,属于一种感性行为。

解读理解“笔墨神韵”的背后,涉及的却是文化的厚度与文化修养,同样的东西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只要知道这种认知与文化厚度有关就可以了。


吕永亮


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是用笔墨来创作来体现的,但是无论古今之中国画家在谈述时,往往是对笔墨之技法讲的比较多,而对用水则论述得较少。

中国画讲意境、讲气势、讲神韵,而这意境、这气势、这神韵,都是依靠笔墨来勾画来体现的。特别是写意画亦称水墨画,水墨画要出神韵见意境,关键在于用水是否得其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