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媒戒》修訂隨筆:雖然他們罪有應得,而我們並不善良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從《媒戒》這個名字來看,註定是一部譴責性的長篇小說。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可能會有一些灰暗,或者說是揭露的相對比較多。

  關於一個作品中的人性的問題,其實也是讀者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我的創作理念中,很長一段時期一直認為人都是雙面的,不可能大善也不可能大惡,就像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樣,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所以我一直用一種辯證的思路來描繪我作品中的人物。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這是必然的,但是他在某一個階段和某一件事情上,可能表現的就是他單純的善或者單純的惡,而碰巧就被我們遇上了。而我們的作品中不可能把每一個人都那麼全面的從生到死的描寫,我們只能寫他出現的那個時期的善或者惡,這並不違背辯證法,這就必然形成了一個人在文學作品中的善惡之分。就如同我們經常說的,某某行業的人大多數都是好人,只不過我們遇到的都是少數。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艾米莉·勃朗特的長篇小說《呼嘯山莊》中的希克厲,從一開始出現的可憐讓人同情,到中途的堅強讓人傾佩,到最後的兇殘讓人覺得恐怖,那種人性從善到惡的轉變,也許是讓人覺得最難以接受的,甚至直到最後他變成一個惡魔的時候,讀者還會在心中為他的這種變化找藉口,甚至希望他能夠棄惡從善。

  《呼嘯山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讓我們在這部作品中感覺到了人性的變化。在我長期的創作歷史中,都一直用一種辯證的思路分析事件的合理性,甚至對每一個人都進行了一些人性化的分析,幾乎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不存在善惡之分,甚至他們都是好人,只不過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  《若水歲月》第二部《大江滔滔》也許是我對人性描述最體現出我辯證思想的一部書,因為這裡面幾乎沒有一個壞人,只不過每一個人的境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才會出現的那麼多的苦辣酸甜離合悲歡。在我心中,《大江滔滔》這部書是讓人疼痛的一本書,因為裡面愛得那麼深,卻又那麼苦,有那麼多迫不得已的撕裂。

  而《媒戒》這本書,裡面大多數人都是好人,但是卻有很多糾纏,甚至很多痛苦。或許印證了我曾經說的一句話:“媒體是一個染缸,無論你多麼善良,多麼單純,進入染缸的,都會沾上顏色。而且越是因為你單純或者善良,在這裡面越會受傷。”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這裡面,會看到很多人性之惡。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金庸的小說《連城訣》,也許是對人性描述最殘酷的一本書,這本書裡面除了狄雲、水笙、戚芳等少數幾個人以外,其他的全是壞人。而這些壞人,一個個都顯得那麼道貌岸然,以至於讓人覺得十惡不赦的血刀老祖壞也壞得那麼光明磊落。這就是一部揭露人性之惡的作品,但是這本書,雖然讓人覺得陰暗,但卻又那麼現實。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彷彿看到很多人,實際上就是我們身邊的某些人,他們真的代表了一些人的醜陋的一面。

  在前段時間寫了一個連載故事,連載了40多期4萬多字,也是寫媒體的。在寫到最後的時候,我說:“捲入這篇文章中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是好人,很多人悲劇的下場都是他們咎由自取。”

  爾虞我詐,或許就是媒體的一種現狀。而一群爾虞我詐的人與善良的人在一起,會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說,我們的善良也許只會成為我們的傷痛。而我們不能忍,只能給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嚐到咎由自取的結局。雖然他們罪有應得,而我們為他們創造的條件,讓他們嚐到咎由自取的過程,我們並不善良。

人性無法辯證,我們遇到他善就是善,遇到他惡就是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